APP下载

家校合力,破解“手机困局”

2021-11-03韩海燕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双刃剑共同体多元化

韩海燕

摘要:校园禁止学生带手机的规定形式多样和家庭控制孩子玩手机仍令人头痛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说明:只有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合力,构建起新时代家校绿色生态环境,才能让学生真正远离手机,留利去害。在新的教育时代,互联网是必需元素,手机却不是,真正让学生不痴迷于手机的诀窍只有一个,那就是家庭、学校和学生形成共同体,识别手机真面目,远观与近用有取舍,以此形成最健康自然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才能让学生展现美好的姿态、生动的意态。

关键词:校园手机管理;双刃剑;共同体;多元化;家校生态环境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近视率上升或沉迷游戏、沉溺网络等各种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痛点。2021年1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再一次引发社会的关注。新学期,全国各中小学校也针对手机管理出了各式各样的新“妙招”。

一、现象观察

当各地各校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学校后,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危害孩子们视力和专注力的手机在校园课内外似乎销声匿迹了,可手机是否完全收起它“双刃剑”中有害的那一面了呢?我们看看几则真实的有关手机的案例记录。

【案例1】今天下午,我(指当事教师——编者注)检查昨天布置的一项作业。作业内容为:晚上收看天气預报,记录下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这是一道课后练习题。检查结果发现,只有一个学生是看着电视播报记录下的,其他的学生有在手机上查找的,有说家里没有电视的,有说家长不让看电视的,有说因睡觉早错过电视播报的。

其中问到一位学生——胡伟,他说家里的电视是智能电视,他只会在上面找游戏,不会找天气预报。我说:“那你怎么学会的找游戏?”他还没回答呢,平时和他在一起玩得好的几个学生却说:“老师,胡伟玩游戏都不知道睡觉,有时玩到夜里十一点多呢!”我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是因为玩手机、打游戏。”听到其他同学这么说,胡伟忍不住了,说:老师,张文、李璇也在手机上玩游戏,比我还厉害呢!”

看来他们是要互相揭发了,这可是“意外收获”:原来他们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在这里,拿着手机,玩起游戏来一切都忘了。而且,他们还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每人都有一部“自己的手机”——有的是家长的旧手机,有的是学生用自己的压岁钱买的;二是家长都知道这事,但并没有怎么管他们,而是任由他们玩。

越了解情况越多,于是,我决定临时做一个调查,采用“我询问,学生举手”的方式。经过简单的调查,我获得了这样的信息:有90%的学生在周末这两天玩手机;有50%的学生每周玩手机的时间超过5小时,而且一玩就是连续地玩;有4名学生在周末玩手机游戏的时间超过10小时;有30%的学生有属于自己的一部手机,其他学生则是玩爸爸妈妈或哥哥姐姐的手机;平时的周一到周五,也有40多名的学生能够玩手机,只不过时间没有星期天那么长。(摘编自“超敏教育网”)

【案例2】为了方便联系,刘女士给孩子买了一部手机,从那以后,孩子平时在家几乎是机不离手。“根本管不住!”刘女士说。有一次,她发现孩子半夜还藏在被窝里玩手机,气得当场摔了手机。新学期,学校严格禁止孩子带电子产品到学校,孩子在学校“戒”掉了手机,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了,而刘女士一家仍喜忧参半,因为只要一放假,孩子回到家里仍然会玩手机。

曹阿姨隔代带外孙,平时女儿女婿工作忙,她负责接送、照看孩子。在家时,曹阿姨会把手机随身携带,不让孩子接触手机。但学校老师常常会在手机上布置作业,这时候,曹阿姨就只能把手机拿给孩子,让他自己做手机上的作业,而自己要忙着做饭、做家务,不可能时时刻刻站在孩子身边看着他用手机。曹阿姨经常发现,老师布置15分钟的作业,孩子要做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曹阿姨说,孩子小,自控能力差,肯定会偷偷玩手机。

学校积极采用多样形式禁止手机入校园后,教育回归到纯净自然的生态环境;但很多学生回家后仍深陷“手机毒瘾”当中,令家长头痛万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笔者以为,上述两种现象说明:单靠学校一方,无法实现育人目标,只有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合力,构建起新时代家校生态环境,才能让学生真正远离手机,留利去害!

二、破解基石:“形成共同体”

笔者刚接手六(4)班时,开学第一周就出现严重的家庭作业收不齐的现象,每天都能在清晨发现学生趁早读在教室赶写作业,问其故,学生的回答是:“某一科作业太多了!”“昨天爸爸妈妈带我出去回来太晚!”……进一步与科任老师沟通,得到的结果是:“某一科的作业根本不多,按正常速度在20分钟内完全可以做完!”与家长沟通,数名家长答案惊人一致:“孩子昨天写到很晚才写完!他(或她)肯定是在玩手机!”

不能让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作为班主任,笔者果断迈出第一步:召开班级主题班会!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下班会的主题:“时间都去哪儿了?”然后开始班会课。

(一)回忆与预定

笔者让学生开诚布公地谈谈自己每天回家后的所作所为,并用表格填写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回忆记录,通过将学习时间与玩手机的时间做对比,来发现目前手机对我们的害处大于益处,从而落实“共同体”中的主体建构,即采用自我反省来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认识,再用自我展望的方法来激发出学生自我时间控制和手机使用约束的意愿。

(二)完善“手机法”

吸收学生的意见,在老师提供的“手机法”的基本框架上进行修改,形成全班共同认可的手机使用规范制度。此时,需充分采用民主与引导相融合的方式,避免有学生在制定规则时产生抵触与抗拒情绪,特别是要采用正面导向。

(三)固化“时间轴”

让学生结合“手机法”,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准确到每个时间段的任务,并推荐给他们一些代替玩手机的活动及游戏,在有时间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宣誓”或“分享”来将自控玩手机这样的教育活动情感化、技巧化。

在解决“手机瘾”这件事情上,主体是学生和家庭。以往,说到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形成教育的“共同体”,我们往往会觉得家长和学校是“共同体”的主体。其实不然,在家校生态立体结构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当学生的思想形成自发性,行为塑成的起点就有了。

破解手机困扰的关键一步,在于让家庭成为“共同体”的主要支柱。我们都知道手机的真正来源是家长,他们给孩子配备了手机,学生才有了玩手机的条件,所以,针对不同的爱玩手机的学生,家长可以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针对玩手机成瘾、深陷游戏之中的学生,可召开小型的签约家长会,从谈谈“孩子玩手机的危害”或“我家孩子玩手机的程度”交流开始,深入了解家庭情况以及孩子们玩手机的真正源头所在,再抛出“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式可以扭转如此严重的现象”的问题,引起家长深思并写下来互相发现的好办法,最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量身定制不同的“签约”:有的是直接“断网戒瘾”,有的是用表格量化来实施奖惩,有的是锁定手机使用时间,还有的是在家与学生共享亲子时光,以身示范或以身作则来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使用手机或上网方式。这个时候,老师在“共同体”中处于方向杆的位置,当发现家长出现教育上的疏忽时,应及时提醒;当感觉到家长在手机控制中的方法过激时,应及时纠正,并提供合适的策略与心理调适方法……

当班级一部分家庭真正形成与学校共同教育的合力,将这些家庭的优秀经验做成视频、美篇、微信公众号推图等,在班级内进行宣传和介绍,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整个班集体又汇编出“我的手机我作主”“正确手机使用之法”“我家孩子告别网络深渊”等系统性的育人小册。此时,“我们是共同体”这样一个生态家校育人模式就完全构建起来了。

三、破解路径:“方式多元化”

(一)“专业化”的以毒攻毒

为戒除学生的游戏瘾,老师可以先练习自身的游戏技术,成为一个“电脑操作高手”。当我尝试向信息技术老师学习车辆模型模拟赛场和遥控飞机操控的基本技能后,有了这样一幕:“在环形赛道上疾驰,旁边迅速滚动的计时数字,数十名学生在电脑前紧张操控,更有旁观学生和老师在呐喊助威……”这就是每周一节课的“排毒课”或“解瘾课”,能坐在桌前直接操作的学生需是一周作业正确率高、课堂专心、班级行为规范表现的优秀者,由班级量化来评定。

对很多小学生家长来说,电脑游戏一直是影响孩子学业的“魔咒”。现在,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只有达到“优秀”水平才能接触游戏、挑战高科技类游戏,以此改变学生对游戏的认识,引导他们形成对待游戏的正确态度。很多模拟遥控带有竞技性,有的能满足学生挑战的欲望,而有时候悄悄设置一些高难度的游戏,使过于上瘾的学生产生沮丧感,从而打消其游戏兴趣,可谓无形中产生了“两全其美”的效果。当然,这种专业化的以毒攻毒,需要学校来创造,需要老师来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唯一化”的删繁就简

“手机信息轰炸”“手机软件泛滥”等都无形中在吸引学生拿起手机再也放不下。就拿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平台来说,我们可以发现继QQ群后,微信群也闪亮登场,接着又来一个专业办公的钉钉群,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作业小程序、背书或诵读小程序、打卡小程序。在老师和家长们疲于应对的时候,对学生有没有产生影响呢?当然有!因为很多要求就是直接或间接针对学生的,有的家长出于尊重与学生共读信息,有的由于忙碌直接把手机扔给学生去回复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化”就成了优化家校共抗“手机瘾”的好途径。比如,与家长共同商议好所有的文件与通知只通过某一种平台发放和传递,关闭或取消其他群,只建唯一一个家校群,有紧急或重大事情直接电话沟通和面谈,杜绝孩子去群内回复;与孩子一起分析和判断,将手机上的无关软件清除,用唯一一个适合青少年的绿色软件帮助形成健康的上网环境,也消除对上网的杂念与兴趣,真正学会合适和正确使用手机。让手机使用简单、简洁,删“繁”留“简”,让家庭网络使用也纯净轻松起来。

(三)“常态化”的双线相融

“空中课堂”在疫情期间凸显它的地位和作用,使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家庭中的位置有上升趋势,但疫情过后,是否还需要继续打造网络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首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面向学生减少网上作业和网上课程是迫在眉睫的调整方向;而面向家长推出线上“幸福家庭密码”之类的线上公益课堂,则能彰显其灵活与及时的利处。例如,以学校、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为主阵地,打造包括“学会做一个好家长”“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等网络课程超市,定期定时推送,并让家长可以根据自身业余时间与家庭情况做选择,这样的线上课程就有必要展开。线上的沟通引导还可以常态化,比如,“幸福每日一语”——每天发送一条短小精练而富有寓意的家庭教育名句,或者介绍某一本共读书籍,通过微信群或 QQ群定期向家长推送,让每一位家长每日一得,并在线下与孩子共享。线下与线上相融还可以捕捉教育大环境,例如,利用周末激活、唤醒家庭和社会中潜在的教育力量,让学校从围墙内的“小教育”走向家校社共融的“大教育”,让学校从单一的垂直管理走向多方的协同熏陶引导。

以破解手机困局来透视新时代绿色家校生态环境的创建,不难发现:在新的教育时代,互联网是必需元素,手机却不是;真正让学生不痴迷于手机的诀窍只有一个,那就是家庭、学校和学生形成共同体,识别手机真面目,远观与近用有取舍!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明确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方向。为此,创建家校绿色教育生态环境,破解手机之困境——和孩子们一起拥抱新技术,借助互联网成为终身学习者,構建多元的渠道与空间,在真实与虚拟中探索世界、找到自我,引导家长和学生多维度地解决问题,使每个人都能多样化分享与创造,以此形成教育环境下最健康自然的生活状态,才能让学生展现出美好、生动的姿态。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家校共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20WQYB091)

参考文献:

[1]刘惊铎,王建平,周联兵.平衡家校生态  提升立德树人境界[J].中小学德育,2018(01).

[2]田秀华.家校共育构建和谐教育新生态[J].江苏教育,2019(90).

[3]颜丽华.中小学家校合作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双刃剑共同体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爱的共同体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直了集
知识是把双刃剑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