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

2021-10-30卢燕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文明

卢燕

地理是一门以环境与生态教育为主的学科。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生态和自然环境,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环境观、地理观,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初中阶段是学生环境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可以强化地理的教育和培养功能。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呢?

一、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生态文明基础知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可以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生态文明的概念相对抽象而宽泛。生态环境观教育是以知识为依托的价值观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知识,知道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意义。教材是知识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是知识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想传授生态环境基础知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和教材来传授生态环境知识。例如,在教学《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在依托教材讲述了气温观测、日平均气温计算法、等温线分布等知识后,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讲述生态环境问题。如教师可以借助“全球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等问题,讲述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以及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全球变暖是气候资源条件变化的结果。只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才能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这样,可以端正学生关注生活的态度,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二、创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教育

生态环境观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观教育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财富观,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生态环境观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而且思維敏捷、活跃。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增加生态环境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优化生态环境教育成果。例如,在教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时,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以及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和作用,讲述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然后,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提出一些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与人口、工农业发展、产业布局有关的问题,如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河流、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所了解,促使学生养成生态文明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地理知识、地理现象,都是在实践中被发现的。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更是用亲身经历证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在地理教学中,课外观察和实践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也可以检验地理课堂教学成果,弥补地理课堂存在的不足。初中地理生态环境教育,同样需要教师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各种观察、调查、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例如,在教学《水资源》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以地方水资源丰缺状况了解为主题,了解水在人类生活、植物生长、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走访社区、纯净水加工厂、地方环保部门等,了解水资源状况,发现并解决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地区、国家的节水方法和措施,研究和设计节水方案,拟定“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倡议书”,制作海报,呼吁全社会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为学生成为具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初中地理教学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生态环境知识,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文明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黄土高原地区水工保护设计总结
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瑞阳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表现
对不文明说“不”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