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史料研读的角度走入历史

2021-10-30曾季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遵义会议史料革命

曾季

史料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特别是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已经成为很多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然而在史料选择、史料解读与史料应用几个层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在本文以《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教学为例,从史料研读的角度,分别从上述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史料选择需要科学预构

历史是发生于过去的事,主导者是过去的人,这与现实生活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史料选择进行科学预构,保证史料和课堂及学生的契合度。例如,在教学《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补充与拓展史料。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上讲述一个以普通士兵为主角的历史故事,让这名普通士兵串联起事件的经过。通过历史故事,学生会对南昌起义的过程产生整体的观感,有了充足的想象与思考空间,关于中共主导权问题、军队隶属问题、军队沿革问题、军队领导者问题等,终将得到顺利解答。

二、史料解读需要层层剖析

教师应当关注史料实证,也就是要求学生可以基于真实而可靠的史料,对历史做出评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剖析史料,从感性思维发展到理性思维。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史料:“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毛泽东《秋收起义》。”请尝试回答问题。问题一:原来以城市为进攻目标的策略来源于哪国的经验?问题二:以城市为进攻目标的策略在中国可以实现吗?请举例说明。问题三:按照毛泽东的观点,中国革命需要采取哪些变通?问题四:请尝试从以上分析出发,谈谈革命重心转移的必要性。史料虽然短小,但是内涵却很丰富,能够锻炼学生多元论证的能力。虽然教师可以很快发现史料及问题的设计意图,然而高中学生对于革命问题理解尚浅,无法充分认识到史料的价值,但有了这种层次分明的问题,学生会跟随教师抽丝剥茧地认知整个历史事件。

三、史料应用需要比较论证

依靠判断、比较及归纳的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是高中生应当具有的能力。教育引导的关键在于教师所提供的史料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动力,给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机会。例如,关于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教师在引入史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接受能力,让学生在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碰撞中得到思维的启发。例如,教师提供史料:“看一个党是否成熟,还要看它能否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共产国际曾给予我们党和中国革命不少有益的帮助;但是,毋庸讳言,共产国际的许多错误指导,也曾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损失……中国革命的许多实际问题,只有靠中国同志自己来解决。——《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根据上述史料,要求学生回答如下问题。第一,在长征之初,为什么没有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第二,在这生死关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请根据材料,对遵义会议和建党以来中共历次会议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第三,从材料出发,对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进行分析,并基于此分析,说明遵义会议后的中国共产党是否走向了成熟。上述有多重对比特色的问题,会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因为“左”倾错误造成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的现实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在长征初始阶段,“左”倾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而是继续发挥着军事路线的影响作用,导致红军的惨重损失。此时遵义会议的召开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史料应用需要比较论证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以遵义会议召开时间为界,主动对比会议前后中共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路线及军事行动结果等,最终得出:中共召开这次会议是迫在眉睫的,它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共在实践中磨炼自我,得以逐步走向成熟。

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无法离开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应用,教师需要注意到史料在学科素养养成时的载体和依据功能,明确提升价值,避免烦冗复杂,同时兼顾教材内外的史料内容,以层层深入的引导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猜你喜欢

遵义会议史料革命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
在遵义会议决议的指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