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2021-10-30李秀珍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人生观历史分析

李秀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解答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疑惑。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主义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不难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本职工作没有发生变化,关键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发生了转变。

一、课堂导入时的引导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学生通过课堂导入引领,能夠迅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笔者先通过PPT展示清朝末年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观察。播放到清末城市的照片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照片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个学生说:“没有高楼林立,没有现在的大烟囱。”很多同学都在笑。我抓住了这一点,继续提问: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大部分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穷!落后!”于是趁机指出这说明当时我们的国家还处在农业社会,没有工业的发展,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家。接着我又展示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了英国已经成为工业国家,具有雄厚的实力。接着,我提出问题:这样的两个国家如果发生了战争,会有什么结果?大部分同学给出了自己的判断。通过这样的引导,能使学生感知当时中国的样子,体会当时中国的落后,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并且通过引领学生分析图片,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的引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领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史观,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鸦片战争》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用PPT展示鸦片战争中中英士兵的图片,提示学生去观察这些士兵的装备有何不同。学生们回答踊跃。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装备的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积极回答:“实力相差较大!”接着我出示南京贡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地方?有去过的吗?然后引出“考试的内容和现在一样吗”这个问题。学生都已经学过关于科举考试的内容,了解科举考试大大禁锢了人们的思维。通过分析得出,清朝的读书人关心的是中举做官。接着,又展示英国的科学理论照片。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读书人”追求的是“八股取士”做官;英国的“读书人”追求科学技术理论。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大大落后了。这样,在比较分析后,学生能感受到史料分析的过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遇到的新的史料。

三、课堂总结时的引导

课堂总结是把一节课的知识点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归纳。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多、范围广、头绪杂,涉及的年代、地点、人物和事件多。为此,我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梳理基本的思路,如:事件—背景—过程—结果—影响或意义。学生根据课堂学习,整理成基本的脉络,形成基本的思维,把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再加工,达到自我的转化吸收。在学习完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分析历史发展规律,在课后反复加以巩固和强化,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使得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权威性”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和教师处在平等位置,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学会简单的唯物主义历史分析方法,透过历史事实发现历史本质,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猜你喜欢

人生观历史分析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