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谢榛诗歌的山人书写

2021-10-29周君燕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书写

摘 要:谢榛作为嘉隆间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带有典型的山人品格,因此山人视域是我们了解谢榛诗歌世界的重要凭借。谢榛以诗歌安顿身心,诗歌不仅是他立身后世的依据,也是其衣食来源。山人行走江湖、官场,以及士绅圈的经历也拓展了谢榛的诗歌题材,他的作品突破了以往隐逸诗人群狭窄的山水、风月的藩篱,各类题材都在谢榛的笔下呈现。同时急于成名的渴望,也决定了他对于诗艺探索的方式呈现出细碎化、技术化的特征。

关键词:谢榛 山人 书写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谢榛一生未仕,山人终身,为生计不得不转徙于各藩王的幕府。幕府既为谢榛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也为他的诗歌创作、诗艺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当谢榛与藩府有良好的互动时候,也正是他最富有创作力之时。另一方面,作为山人,在经济上的依附性也时时制约着谢榛的创作,或是为应酬而作,或是为润笔而创作。大量的非经典式的泛化创作也让谢榛饱受非议。谢榛的《四溟诗话》更是被四库馆臣称为“急于求名,乃作是书以自誉,持论多夸而无当”。是非毁誉,都与谢榛的山人经历密不可分。以山人身份为视域来检视谢榛的文学活动,或许更能对谢榛一生遭际持有理解式的同情。

一、山人身份与谢榛的身心安顿

谢榛(1499—1579),山东临清人。因“幼眇一目,貌丑”,早早放弃举业之路,“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a。嘉靖十三年(1534)移居彰德府。彰德府赵康王朱厚煜“嗜学博古,文藻弘丽,折节爱宾客”,闻谢榛诗名,“修梁王故事,延为上宾,当筵授简”b。宾主之间关系融洽,谢榛在《赵王枕易殿下寿歌四首》组诗中写道:

为客长依帝子门,邺中衣食长儿孙。老妻亦解南山祝,今日焚香共感恩。(其一)

老臣随拜殿庭间,三十年前睹睿颜,自信虞卿愿留赵,著书长许一身闲。(其二)

寓居漳德,谢榛获得了很好的物质保障,可以心无旁骛地从事诗文创作。朱厚煜以藩王之贵,能待谢榛以友,可以算是礼贤下士,同时他也有很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品味出谢榛诗的艺术价值。两个人之间的交往有一种跨越阶层的情感沟通。赵康王庶子成皋王载琓也与谢榛交好,谢榛有诗《成皋王园亭秋夜漫酌》云:“群动何幽寂,高台笛一声。月临池水白,秋入藕花清。烂醉须今夜,狂歌任此生。凭栏不知倦,树杪正参横。”成皋王的儿子玄易也能为诗,曾向谢榛学作诗。彰德府赵康王时代,宾主之间关系融洽,这一时期谢榛的诗作很少叹老嗟贫,更多地流露的是对闲适生活的沉酣与流连。谢榛立足于邺城这一平台,以诗会友结识了不少达官显宦、文人雅士,拓展了自己存在的空间。

嘉靖二十六年(1547)谢榛离开彰德,去京城文化圈。在京城,谢榛结识了李攀龙、王世贞、吴维岳、殷士儋、许殿卿等人,众人诗词唱和。李攀龙组诗社,他们继起前七子的大旗,重倡“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在诗坛上一时风光无限。谢榛此次入京,也是他诗歌作品走出地方被广泛认识、接纳的重要时期。此时的谢榛四十八岁,他的诗歌理论已经成熟,他主张诗歌“融合盛唐十四家”之说也被诗社认可。这是前七子关系最为融洽的时候。他们月夜谈诗,策马同游边塞。谢榛在京师文化圈与众多诗坛名流相互切磋,又以京城为中心,游览长城内外。四年的京城游历最后凝结在《游燕集》这部诗稿,《游燕集》经李攀龙删削后付梓。李攀龙称“一出游燕篇,流俗忽复易”。《游燕篇》中大多数的篇什格律谨严、气象雄浑,代表了谢榛在诗歌创作中达到的高度。

嘉靖三十一年(1552)春,谢榛久客思归,回到安阳。这一年夏天梁有誉请假归乡,七月王世贞离开京师外任,十月宗臣离开京师,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吴国伦乞假归,李攀龙出任顺德府知府,从此再未入京师为官。嘉靖三十三年(1554)冬,梁有誉病逝,嘉靖三十五年(1556)冬,王世贞出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后七子的盛会风流云散去。这五年内对谢榛而言,最为尴尬的是与李攀龙失和,此后更是被排挤出七子。失和的原因,李攀龙在《戏为绝谢茂秦书》中说得非常清楚:“不佞守臣,以敝邑在尔之宇下,不治执讯尔为不吊。跋履敝邑,不入见长者,我先匹夫,尔实要我,辱我台人,殄置我不腆之幣于途,张脉偾性,眦翳俱裂。”又说“尔且以敝邑之顽民行,而即长安贵人谋我”c。此事在朋友圈中引起很大的反应,王世贞得知后,直接在给李攀龙的信中大骂谢榛“彼不记《游燕集》中力,真负心汉。遇虬髯生,当更剜去左目耳”。(《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17)d公心而论,此事理亏在谢榛,不久谢榛写诗《奉怀于鳞》云:“十载交游满蓟门,浮云回首几人存?古来意气谁当合,老去文章尔共论。北极寒星摇短剑,西山暮雪照清樽。于今尚醉平原馆,何日能酬国士恩?”主动向李攀龙示好,此后还有多篇诗歌反复强调对李攀龙的感恩之情。嘉靖三十五年李攀龙赴陕西任按察使,谢榛赶到新乡送别,两年后谢榛从游此地,又作诗《新乡城西,昔送李学宪于鳞至此,感怀六首》一再表达心意。谢榛被逐出“后七子”的第二个原因应当是意气之争。明末清初的钱谦益针对二人的分歧说:“而是时济南李于鳞、吴郡王元美,结社燕市,茂秦以布衣执牛耳。诸人作五子诗,咸首茂秦,而于鳞次之。已而于鳞名益盛,茂秦与论文,颇相镌责,于鳞遗书绝交。元美诸人咸右于鳞,交口排茂秦,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e钱谦益认为李、谢之间矛盾,主要在于谁该领导诗坛,李、王二人(也包括其他成员)都不能接受一位山人主盟诗社,谢榛只能被摈斥于七子之外。而《明史·谢榛传》基本上采纳了钱谦益的说法,即“诸人心师其言,厥后虽合力摈榛,其称诗指要,实自榛发也”。

对谢榛后期生活影响较大的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月赵康王朱厚煜自缢而死这一事件。谢榛失去重要的经济来源,“梁苑风雅”良好的文化氛围也不复存在。嘉靖四十年(1561)初春他在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之后第一次回乡,此次回乡的原因也与去留有主要的关系。李先芳《寄懷谢山人》给我们透露了消息:“近得山人信,乡园拟卜居。诗成射雕手,家有卧龙庐。花径虚尊酒,柴门迟鹿车。怀归因老至,久客见交疏。东郡无长计,西陵但索居。醉吟秋叶下,愁坐月明初。白首羞弹铗,青山笑曳裾。文园多病日,休著茂陵书。”李先芳,濮洲人,与谢榛在京师时相识,一度来往甚密。李先芳诗歌的“乡园”所指的就是临清,“怀归因老至,久客见交疏”应该是谢榛的真实感受。

谢榛在长治,与他们诗酒高会,相互唱酬。但是,谢榛诗中更多的是叹老嗟贫的主题了。嘉靖四十三年(1564),他到长治刚刚一年,《秋日旅怀》一诗云:“家在太行东复东,西来垂白感飘蓬。野情自出浮沉外,道气谁全寂寞中。片雨满城秋落木,孤灯背枕夜鸣虫。为嗟今日平原馆,却忆当年国士风。”“飘蓬”“片雨”“落木”“孤灯”这一组意象以萧瑟凄凉之笔调说出了诗人此时心情的落寞苍凉。也是这一年的冬天,陪谢榛游晋的儿子元灿回到邺城,谢榛得到元灿的家信,作《得儿元灿书,感怀四首》第一首的“行路难”不仅仅是道路艰险,应该也是指托迹于权贵之门的行止之难。第二首谢榛表达对儿子的挂念之情,“世故难言”透露出谢榛在晋藩的不如意。作为山人的谢榛,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垂老之年游幕权贵之门要解决的首先就是生计问题,而晋藩的几位王属没能满足谢榛的需要。在《岁杪行上德平、镇康、安庆三王》一诗中,谢榛直接开口要钱了。谢榛在山西寓居期间,唯一能给他带来心灵慰藉的应该是孔天胤和冯惟讷。孔天胤,字汝锡,号文谷。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能诗文,有《孔文谷诗文集》。冯惟讷,字汝言。嘉靖十七年(1588)进士,此时官山西右参政。能诗文,有《冯光禄诗集》传世。三人相互唱和。谢榛非常感激二人情谊,在《客居篇呈孔丈》中说:“百年形骸匪金石,讵可一日无春风?燕台梁园旧游处,好客迩来唯孔融。”正是在客居落寞之中,孔天胤给了他春风般的温暖。

万历二年(1574)谢榛七十五岁,第二次客游山西。在山西长治,谢榛作《离感篇远示元灿、元辉诸儿》一诗向家人表达心曲,此诗可作谢榛一生的最后陈辞。人至暮年,寒素依旧,不被家人理解。他再次申明,他对人生意义以及自己一生选择的决定:他选择以写诗来安顿灵魂,确定生命意义,对抗世俗人生对虚妄功名的追求;又以山人来安顿肉身,虽贫寒而能安之若素,持有人生底线,不汲汲公门于世俗利益,竭力维护人格尊严,所以在面对世人的质疑时,他能超然于物外。

二、山人生活与谢榛的诗歌呈现

钱谦益在总结山人文学现象时说:“本朝布衣以诗名者,多封己自好,不轻出游人间。其挟诗卷、携竿牍,遨游缙绅,如晚宋所谓山人者,嘉靖间自子充始。在北方则谢茂秦、郑若庸等。此后接迹如市人矣。”f他把谢榛的诗歌分为两类:“其声律圆稳持择矜慎者,弘正之遗响也;其应酬牵率、排比支缀者,嘉隆之前茅也。”两类诗歌都是谢榛生存现象的真切反映。谢榛的诗歌里,存在大量的应酬类型的诗歌,这些应酬的中所涉及的对象只有少部分是与谢榛同等身份的山人,更多的是拥有功名的官宦,他们上到内阁首辅如杨一清、张居正等,下到被贬官的地方官员。李攀龙在《戏为绝谢茂秦书》称谢榛曾说此生所愿在与“显者”交,与谢榛交好的孔天胤也说“盖旅人只怕无上下交”,谢榛一心要与达官显宦结识,除了希望在经济上获得帮助外,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他的诗歌能获得广泛的接受。而谢榛在诗歌方面又是一个极有抱负的人,与谢榛交好的陈文烛说:“山人平生以身为易尽,而无以累之;以名为不朽,而无以夺之。”谢榛要以诗歌来求“不朽”,则不得不要附“骥尾”。

山人经历给谢榛带来的积极影响还在于他的诗歌题材得到了扩展。明初宋濂在《汪右丞诗集序》中说:“濂尝以此求诸家之诗,其见之山林者无非风云月露之形、花鸟虫鱼之玩、山川原隰之胜而已。然其情也曲以畅,故其音也眇以幽。若夫台阁则不然,览乎城观宫阙之壮、典章文物之懿、甲兵卒乘之雄、华夷会同之盛,所以恢廓其心胸、踔厉其志气者,无不厚也,无不硕也,故不发则已,发则其音淳庞而雍容、铿而镗鎝,甚矣哉!所居之移人乎?”g宋濂根据诗人身份把文学作品分为山林之文与庙堂之文,山林之文题材狭窄,情感表达隐微幽曲,庙堂之文则气象宏大、发扬踔厉,诗歌所折射出来的是诗人的心志,受所居环境(人文的自然的)影响。

谢榛的诗歌题材主要有五类,涉及他生活的各个层面。第一类,反映边境战争的作品。在这一类的作品中,谢榛以山人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战争对社会及不同人群的影响。嘉靖二十九(1550)年三月,北方的俺答兵临通州,一度驻军白河,导致京师戒严。嘉靖帝一怒之下,把兵部尚书丁汝夔、巡抚侍郎杨守谦处死,杖主战的赵贞吉,流放外地。谢榛也在围城之中,他以诗纪时事,作《秋日即事五首》。这一组诗诗人从自身的角度,写乱中所感,凄风苦雨、战火纷飞,身处围城的诗人对战事萦绕于心,愁绪满怀,整组诗歌色调黯淡,景色描写与低沉的感情很好地融合。谢榛身处底层,对战乱中普通百姓的遭际也是感同身受的,他在《哀哉行》(四首)中,写战乱中燕京老人、小儿少女、新妇的生离死别,《王主簿乐三归自昌平,赋此志感》中,以战场回来的王乐三的视角,抒写战争过后城镇荒败清凉的景象:“伏尸满地下乌鸢,谁复盖棺归黄土?高秋鸡犬静千家,落日桑榆空万户。”第二类,写边塞风光的作品。谢榛在京师、山西驻留时间较长,他游览了长城、大同、云中等边地,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如《居庸关》《望云中塞》《望卢龙塞》等等,其中被后人激赏的《榆河晓发》是其中的代表作。这几首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景色的描写与情感抒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第三类是赠别诗。许学夷曰:“严沧浪云:唐人好诗多事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愚按:茂秦五七言律、绝,其妙处正在于此。”(《诗源辨体》后集卷二)h如《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一诗。沈德潜称之曰:“随题转折,无迹有神,与高青丘《送沈左司》诗,并推神来之作。”i其他如被冯惟讷评为“感旧恨别,流出胸次”的《谢侍郎与德郊亭饯别》《送乌鼠山人胡世甫西归》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品都呈现了谢榛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他表现情感的高超的技巧。当然,谢榛也常常把成功的艺术经验固化为某种范式,在一些应酬性的诗篇中轻车熟路地展现,技巧的成熟无法遮蔽情感的浅薄,这也是谢榛常常被诟病的地方。

作为山人的谢榛,早年移居漳德,中年起以漳德为中心,四处漫游,暮年一度又西上晋藩,与家人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诗人善感,谢榛在常年的漂泊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作品。这些离别思亲之作大都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颇为动人。如《北行示弟》《示内》诗:“黄鹄栖中林,雄飞顧其雌。 吾将去千里,执手言归期。糟糠念终身,兹别良可悲。行行岁云暮,雨雪沾裳衣。悠悠两地心,旦夕不相违。闺中忧我寒,道上忧汝饥。白头浮行迈,怅望浮云驰。”诗以“黄鹄”起兴,言分离,又以岁暮风雨交加渲染离情,增添伤感气氛,以“闺中”“道上”句变换视角写牵挂。整首诗歌,以古体写离别,真切感人。谢榛更多的是咏怀诗。在谢榛的咏怀诗中,我们发现出于山人的身份,传统读书人之间纠结于仕隐之间的矛盾心态在谢榛这里消失了,谢榛的咏怀一类的作品所表达的往往是一种通达的、超脱的心态,流露出以山人与诗人的选择安顿身心的确信,如《自拙叹》诗人以“拙”自居,“拙”是一种不合时宜,是取舍之后的放弃与坚守。他在《耽诗》中说(其二):“共讶耽诗癖,狂歌倒角巾。英华吐不尽,糟粕咀犹新。待兔堪嗟我,屠龙岂让人?闭门心更远,收得万山春。”超然与通达正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

a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4页。

bef〔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第11页,第454页。

c 〔明〕 李攀龙:《沧溟先生集》,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版,第260页。

d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版,第3124页。

g 〔明〕宋濂:《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81页。

h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21页。

i 〔明〕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参考文献:

[1]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宋濂.宋濂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作 者: 周君燕,文学博士,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书写
Jazz
它们可以用来书写吗
拼音书写规则
书写要点(十三)
书写要点(十四)
书写要点(十二)
书写要点(十一)
书写要点(十)
书写要点
养成书写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