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我合一”与“主客两分”:中西审美认识论之辨

2021-10-29朱清华

艺术评鉴 2021年19期

朱清华

摘要:“物我合一”与“主客二分”的思想历来是学界进行中西美学思想及艺术精神对比与认知的基点,“物我合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品质,而“主客二分”则代表了以理性、思辨为特点的西方美学与艺术,由此可见,中西方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区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的认识论不是絕对对立的,区分只在于侧重点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物我合一”与“主客二分”的概念、思想来源、具体表现等,对中西方认识论的异同进行辨别与思考,旨在更好地把握中西方认识论的思想精髓,并对具体的艺术实践产生启发意义。

关键词:“物我合一”  “主客二分”  中西认识论  中西美学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37-03

一、“物我合一”:中国人的感性世界

(一)概念

“物我合一”是中国古代艺术教育术语,是指艺术对象,也就是物和主观创造,也就是艺术创作主体的融合、统一,也就是说不管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不仅要对客观物象进行模写、再现,更重要的是要融入主体的思想、情感、个性与创造,形成主客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思想来源

综观我国历史发展几千年来,无论是在认识政治、宗教、道德、哲学、艺术等意识形态方面,还是社会经济等方面,中国人向来都不是以“主客二分”的观点来看待的,而是会把主观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客观事物中,这种“物我合一”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中的精髓。

先秦时期诸子的艺术思想深刻阐明了天与人皆出于自然,人只有完全顺应自然才能合理地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天地万物皆由自然所生成,故天与人是相统一的,天即人,人即天,天与人相合,即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个时期提出的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和”的理论,都是强调主观精神与客观事物的融合统一。汉代美学强调艺术创作既要摹写客观事物,还要表现事物内在精神气质。魏晋时期的美学理论与艺术创作极其繁荣,人们在表现客观事物的同时,更注重艺术家主体性的融入,更加关注人自身。宋元明清时期强调艺术创作要貌其本容,显现真实,认为情与景的内在结合才能构成审美意象。到了近代,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融合统一,强调真景物,真情感,再现的真实,还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现代美学的发展可以从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说起,当时学界就美的本质问题,即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朱光潜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则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自然的人化。后来,宗白华先生在分析研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在意象的观点,认为意象世界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而形成的灵境,它照亮了充满情趣且有意味的真实世界。

这种“物我合一”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观念,一言蔽之,体现的是中国人特有的感性世界,是“主观与客观的交融互渗”而形成的“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也是“山川与予神遇而际化”所生成显现的美,这种感性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发展,并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创造意识中。

二、“主客二分”:西洋人的理性世界

(一)概念

“主客二分”是西方哲学思想,是指人是主体,自然万物是客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体始终站在客体之外,始终把主体的主观情感、信仰在价值上保持中立,从而达到对对象客观的观察、实验以及归纳、抽象,最终获得客观知识。

(二)思想来源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在《大西庇阿斯篇》中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和“美是什么”的问题,提出了“美”本身的概念,这就把物质上的“美”与精神上的“美感”做了区分。他提出的“三张床”与“三个世界”理论中明确指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是第一张床,人类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是第二张床,是对理式的摹仿,是不真实的;那么艺术世界这第三张床就更不真实了,是摹仿的摹仿,与真实隔了三层。这就意味着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的绝对对立,并且二者是有高下之分的。此时的审美认识论是以客观为主的,如毕达哥斯拉学派提出的“美是和谐”以及“黄金分割”理论,德谟克里特的“艺术起源于模仿”,柏拉图的“模仿说”,亚里士多德的“客观精神说”等。如果说古希腊时期是以客观、理性为主的主客二分的话,那么到了中世纪,人们的思维方式就转变为以感性为主的主客二分。中世纪是处于西罗马帝国灭亡与东罗马帝国灭亡的中间时期,此时罗马一分为二,社会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是著名的“黑暗时期”,在这种环境下,物质与精神极度分离,在艺术上高度重视精神的表现,哥特式建筑就是这种追求精神超脱的表现。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是从神性到人性的根本转变,此时依然是以感性为主的主客二分,但对精神的追求由神转向了人本身,这种对人自身主观精神的追求一直持续到浪漫主义时期。接下来的现实主义时期至新世纪时期,人们开始用理性眼光看世界,开始了解生活和人性的卑劣,艺术上又开始回归现实,以表现客观为主。

由此可见,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历来都是以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相分离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其中体现的正是西洋人特有的理性世界,西方艺术与西方美学正是在这种主客二分认识论的影响下发展的。

三、中西审美认识论之辨的具体表现: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对比

(一)笔墨与光色之分——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作的,所以它必然会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烙印。中国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运用中国特制的毛笔或颜料,在宣纸上作画,所以中国画又被称为“水墨画”“彩墨画”。中国画在创作时非常讲究用笔、用墨、结构、布白,比如用笔法就有很多种:中锋、侧锋、逆锋、拖锋、行锋等;墨也分焦浓重淡清五种。这些笔墨形线犹如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具有表达精神、思想与情感的能力。线与线之间的疏与密、聚与合、虚与实、浓与淡等,处处融入了艺术家的品行与心性、灵感与激情。例如齐白石画虾表现出了虾的形态,活泼、灵动、栩栩如生,这是因为齐白石掌握了虾的特征,于是便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虾的灵动,《齐白石虾图》在表现了高度的笔墨技巧之下,又将虾的质感刻画的淋漓尽致。可见中国画家们在创作时并不是简单机械的运用工具,而是与工具融为一体,实现与工具的“物我合一”,有如“庖丁解牛”中“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与“物”相融相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