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名画记》

2021-10-29罗乐

艺术评鉴 2021年19期

罗乐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历代名画记》卷二篇《论画体工用拓写》中的拓写进行解析,同时也从材料对拓写的影响,探讨拓写的基本认知以及对于画家的重要性,从美术历程中研究拓写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发展,并提供研究价值和史料。拓写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意义非常大,很多未能传世的作品通过拓写的方式传承了下来,也在对前人的绘画研究中传承了材料分析制作技巧,绘画的笔法也是从拓写中被后人所理解。

关键词:拓写  张彦远  绘画材料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34-03

拓写书面解释就须从拓画和写这两个词语上进行分析。拓画,从技法上来描述就是用透明性比较好的纸张,蒙在要复制的画作上面,勾勒出原画的轮廓,所勾勒出来的稿件就叫做拓稿,在拓稿上再上色,墨完成稿子。中国画起源古代,最开始是象形文字,文与画在最初是无异的。《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提到“书画同体而未分”,从此“书画同源”说就此开始,所以自古以来中国画就是写的艺术,书法的点线之分,长短粗细之别,从艺术形式上看来,正是国画中刻画来的线条书写意味的美。拓写就是书画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

中国书画家自学书画始就注重拓写,作为中国书画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南齐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其中“传移模写”就将模写学习作为书画学习的一个必要过程,张璪提出的绘画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师古人”为初学的重要过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做的事情。在学徒的阶段就需要我们掌握最为基本的技巧,就是临习古人的经典作品,训练自己的摹写能力,开阔自己的眼界,并且鉴赏出作品的好坏。“师造化”是在拥有一定技巧之后,跟着自然去体味,写生中感悟自然,在环境里感受自然传递的信息。“师我心”是一种内心的统一,回归到自己内心,表达自我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表达别人的想法。“师古人”强调临摹的学习,“师造化”强调的是写生自然外物,这两个观点不是绝对对立的,相互辅助。拓写前人的技术,学习艺术经验,对于技法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写生是“应物象形”,取法自然物象,是解决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的过程,积累素材的不可或缺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黄宾虹提出“师今人,师古人”,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临摹,在他看来临摹是学习前人法理的必经之路,并且黄宾虹在研究学习临摹之时,以“朝斯夕斯,终日伏案”“十年面壁,朝夕研练”的态度对待临摹,可见临习是多么重要的学习方法,也表明了黄宾虹也如同前人一般刻苦临摹学习古人的技法。

书画的拓写便是被放进了张彦远的论画体工用拓写篇,作为书画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拓写的重要性及何为拓写从以上皆能得到表现。而张彦远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可见古人对于拓写的重视程度以及喜好拓写前人的名家名作,对于有见到真迹的集会更加是珍惜备至,反复把玩这样的嗜好在各个时代更是常见的事情,其中就有收集书画的唐太宗撰写《圣教序》,整理集合《宣和画谱》的宋徽宗。

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拓写也随着时代变化产生了变化,从技术到材料、从取材到制作、从拓写到笔法,这些传承无一不和拓写息息相关。古人在拓写上面花费了很多功夫,其中张彦远就提到,一者“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这些学习者通过临摹掌握技法,学习画理,属于个人兴趣,对于原作的拓写也没有失去那种风味、用笔、设色;二者“亦有御府拓本,谓之官拓。”这种行为是对画品进行描摹,没有印刷技术和并不成熟的印刷术,想要很好的使得中国画的继承发展,优秀的作品自然成为好的范本,古人如果能够面对面的将原作进行临摹,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情。张彦远语“故有非常好本拓得之者,所宜宝之。既可希其真踪,又得留为证验。”由于年代久远和历史流失等个中原因,很多经典的作品没能保存下来,但是古人精心临摹的名画却流传了下来,其中北宋宣和年间由官方所主持并精心编撰的当时宫廷藏有的历代著名书画家作品的录著《宣和画谱》及《宣和书谱》,就为后来的书画研究参考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彦远在卷二的《论画体工用拓写》中主要讲述材料在绘画中的运用和提取,这些内容也表现出张彦远并非单纯的谈论画理,而是切实的对于绘画之道有所深究,对笔墨的运用也很有研究。这个段落就深刻探讨了艺术媒介的作用和问题。其中画材就举例到绢帛、颜料、胶矾、笔毫的选择,各种不同地区对于材料的选取。“古画不用头青大绿”,举例出绘画的用材在绘画的什么时候忌讳什么用法,也就是在古画绘画的过程中没有使用某种颜色,所以拓写过程中也不能使用同样忌讳的颜色,从材料的分析中判断拓写中需要规避的错误。“林邑、昆仑之黄,南海之蚁铆,云中之鹿胶,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举例出哪里的材料最为上乘,并且指出这些材料要如何提取,适合用绘画的什么地方。这样大篇幅的讲述工具的选取,对于画者而言,其实就是讲绘画工具的重要性以及材料最终会决定拓写与原作的相似程度。没有这些“工用”画具材料的选取,一幅作品将无法呈现给后来之人。“取其精华,接而用之百年传致之胶,千载不剥;绝仞食竹之毫,一划如剑”,精心选择的材料所制出的绘画工具在绘画的表现中能够体现出材质最完美的部分,当然这些也需要绘画者高超的技艺,这样才能做到物尽其用。拓写就是建立在对前人材料技法的分析之后才能完成的极具工匠精神的学习过程,也是因为这些细腻的分析方法,才有了很多流传于现世的摹本,虽然我们已经无法看到有些原作的精彩,但是这些拓写的作品之中仍然能够感受到那时候古人留存于绘画中的神远精神。

“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而成谨细。”张彦远在此提出了绘画品评的五个等级,基于绘画作品在那时新的品评方式,他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绘画品评方式,同时还解释了“六法”。这一新的品评绘画方式是在谢赫的“六法”上建立的,加入了张彦远在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体现出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绘画的品鉴、认识以及艺术作品创作的新标准。这种以自然为上的具有最高审美价值的艺术风格,“自然”是非常重要的绘画论题,审美之中自然也是最为重要的要素。因此对于艺术作品的品评,若非是“神迈识高,情超心惠者,岂可议乎知画?”此语表达出若不是有着超人的情趣逸士,在审美上怎么可以胡乱议论一幅绘画。而这样的评鉴能力,也会对拓写的能力有所影响,如若是简单草草的欣赏一幅作品,没有对于自然深刻的理解,选取并不适合的作品拓写学习,其不能提升技艺,也不能提升审美,故审美品评能力和拓写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因为对于审美的高下,作品便也会呈现出一种差异,“便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张彦远对于看过顾恺之的绘画感受便是人们站在他的作品面前不会感到疲惫,那会是怎样的感受,讓人在一幅作品面前感受到一种超然忘我的境界而不会疲惫。“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所写词句便在这个时候表达出来绘画人所传递的丰沛情感,正因为这样的情感流露,致使观画之人产生畅然心动的感受了。而陆探微和张僧繇也画了顾恺之首创的维摩诘之像,却没能赶上他的创作,这便是顾恺之在创作的时候所达到的精神忘我的境界,后来之人模仿不来。故“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多是学习笔法神采并为全然临摹一个画作,更多的是意会作画人的境界,临摹不是单纯的技法学习,更多是深刻体会到创作者为此画作身心皆进入一种玄妙可憎的精神世界,有时喜有时怒,亦或是跟着作品一同疯癫。江南地区的文人画士自历史上以来就云集于此,并且尤有王羲之和顾恺之为之出众,江南书画自此便有了传承体系,其中拓写便是基本的方式。尤其是在战乱时期,书画各种流失,临摹拓写就留存了很多传承下来的书画,这种过程也导致了艺术史的发生以及作品变成经典的过程。张彦远在书中提到书画临摹个人最为推崇的就是顾恺之了,其拓写临摹的作品不仅仅带有古画的原本感受,还自带了妙理,让观赏者看画而不会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