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师妙招巧引导,养成教育达成高

2021-10-28张苏金

成长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人格魅力赏识养成教育

张苏金

摘 要:养成教育的达成贵在老师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养成教育指的是能够在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方式中提升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由内而外的思想理念、价值品格等。老师开展情感教育,以极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需要转变传统的批评教育形式,以赏识、肯定、鼓励,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以表扬、奖励、夸赞,最为学生前行的动力。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语言表达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

关键词:养成教育 引导 人格魅力 赏识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落实好这个任务,养成教育必不可少。“养成教育”的定义,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在这三种习惯中,本人认为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具有自律意识的学生,必然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工作中也能够呈现出理想的效果,且在语言表达方面会形成规范化的习惯,在为人处世、言行举止中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体现在完整的人格、端正的价值观念上。

谁来引导?这是一个共识,自然是学生的任何一位“老师”。“老师”的概念十分广泛,既包括“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亲人,在生活环境中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学生通过观察家长的言行举止,并对其进行模仿,逐渐发展成为学生自身的思想品格、价值观念。随着学生年龄提升,进入校园学习之后,接受了不同学科教师的教育,以某个学科作为教育纽带,教师成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引导人。如何引导?这是养成教育的关键。以下我将主要谈谈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自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

妙招一:情感教育與人格魅力

从他律到自律,借助的是个体内在的情感力量。老师要想引导学生自律,进行养成教育,必须以情动人。如何打动学生?简单有效的方法在于老师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巧妇”,散发自身高度的人格魅力。

1.老师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如沐春风的雅言中。《出师表》中“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雅言”是指正确的言论。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的语言与传授的内容,应合法合规,合情合理,是学生学习的模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特定的学科内容,首先,保证自身的外在形象符合教师身份,即严肃认真、又能够展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其次,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保证自身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呈现出端正的价值观念、详细的知识内容,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2.老师的人格魅力表现在温声细语的言谈中。老师在课上、课下与学生交流时,应持亦师亦友的关系,平等相处,融洽交谈,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与被尊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环节,教师开展教学内容的同时需要尊重学生的需求,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以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发展、以全局化的教学理念评估学生成长。

3.老师的人格魅力表现在谆谆教诲的授业中。老师的敬岗爱业,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坚守,不忘初心,感染学生热爱学习,也“敬业与乐业”。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不同形式的问题,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不可避免的出现懈怠、疲惫等心理变化,需要教师能够调节自身情绪,始终以饱满的态度面对教育事业。

4.老师的人格魅力表现在旁征博引的解惑中。渊博的学识,扎实的专业知识,老师在解惑中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必然赢得学生的敬仰与追随。“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教育中的主要工作,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能够传递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内容,也能够在思想观念上达到“百年树人”的目标,还能够解答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使学生得到“豁然开朗”的帮助。

5.老师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和蔼可亲的关爱中。时刻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这样的老师,肯定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肯定在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因为他已经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心灵,李镇西老师认为这是教育效果的最高境界。

……

老师人格魅力的表现枚不胜举。人格魅力已经让老师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情感熏陶,获得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敬爱,让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与引导;同时,通过情感熏陶,吸引学生对老师的言行举止进行模仿(学习),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言的“言传身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

妙招二:认识教育与赏识鼓励

老师在情感上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与信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还需在认识上进行更明确的巧妙引导,两种引导教育相辅相成。

在教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为罚而罚,学生是很难信服的,会竭尽全力地逃避惩罚,与班级制度对抗,甚至站在老师的对立面。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提到,处于习俗水平(9-16岁)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观念,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一起关注错误本身,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要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不符合班集体的舆论要求,自律地从意识上要求自己改正错误,遵守规范。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不足呢?本人认为应该进行赏识和鼓励。

1.变批评为询问

批评往往是评判性的负面语言,容易使学生产生情绪抵触和不满。而询问式的语言,正如上文谈及的雅言、温声细语,容易消除学生的疑虑,达到沟通效果,快速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对具体行为的表现上,产生自律效应,更有效地达到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的教育目的。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对自尊心的认识也出现了变化,教师一味使用批评教育的方式会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难以弥补的损伤。而使用吻合的态度询问、关怀学生,能够提升学生的认同感,教师需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感知问题,结合学生的需求开展教育,必然会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发现学生违反规定,偷偷带手机回校。

(1)如果老师严厉批评:整天就知道玩手机,玩物丧志,还把手机带回学校!虽起到指正作用,但学生不容易接受,且话题容易终止,还影响了师生关系,教育效果也甚微。一旦学生的家人、朋友出现的突发事件,需要使用手机联系,此时教师“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说教、批评方式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会遭到学生的误解,“老师和我们还是有代沟,不会真正理解我的”出现这种想法会直接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制约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2)如果老师温和询问:怎么把手机带回学校了,是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吗?既点出了学生“私自带手机回校”这一错误行为,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拳拳关爱之心,从而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这一行为感到羞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跟老师承认错误。老师顺势继续询问:现已明确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带手机进校园,你既然认识到错了,打算如何改掉这个坏习惯呢?面对老师的关切询问,学生会愿意真诚回应,并且能给出比我们老师所想到的更有效的、学生又能主动去做并且能尽量做到的答案。没有过激的行为,没有鄙陋的言语,老师的言行却已经为学生做了养成教育最好的示范。

2.变询问为表扬

面对爆炸性知识的时代,经历快餐式社交的成长,加上沉重的学业压力扑面而来,中学生更容易感到焦虑、迷茫、无奈、失望、易怒、寡言。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引导他们走出这些消极情绪呢?

本人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做法,抓住一切可以表扬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表扬。以上述手机事件为例,过后老师的辅导跟踪不仅是去关心询问学生“有没有坚持住”,而应该是表扬学生“你已经坚持多少天了,真棒”,对学生前期的努力付出进行肯定,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信任,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使其坚信只要持续达21天就能彻底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愿意继续付诸行动。这是认识教育,赶走迷茫,唤醒自信,暗示学生能达成目标。教师发自内心的表扬对学生而言,正如春日的暖阳、夏日的凉风,是具有重要引导和帮助作用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内心较为脆弱,需要家长、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才能够带给学生继续学习和前行的动力,帮助其获得更加理想的成长。

富有智慧的老师,哪怕是学生犯了错也能找到其闪光点进行表扬,何况面对的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积极改正的学生,老师更应大肆表扬,尽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面子。老师可以利用一切场合,在同学面前、在其他科任老师面前、在家长面前,在课堂上、在集会上,肯定学生承认错误的勇敢、表扬学生积极改正的坚持,表达对学生坚强意志的坚信。从老师真诚而切合实际的表扬中,学生可以感到自尊心被维护,自尊心会激励学生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不断进步。这是赏识教育,帮助学生在认识上消除焦虑,大胆前行,鼓励学生定能达成目标。

3.变表扬为奖励

当一个学生被成功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表扬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与精神需求了。此时,我们可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1)奖励学生加德育分。在德育量化评分中体现学生养成教育的成功。(2)奖励学生担任班干部。表明学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让学生享受养成教育成功后的喜悦。(3)甚至可以奖励其减免作业。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行为表现好,作业可减少。作业量减少了,但学习的参与度不但不会减少,反而提高了,以此促进其学业,起到巩固引导的作用。

一个学生被引导成功了,这只是个例。我们应该把效益最大化,让班级里更多的学生也能被成功引导。其实,奖励成功被引导的学生当班干部,利用老师前期为他树典型时立下的威望,让其乐意参与并且可以胜任班级管理工作,辅助老师管理班级之余,还让其他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行为要符合班级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从而起到带动其他学生走向自律的作用,形成正气的班风。而奖励成功被引导的学生减免作业,以此鼓励其在意识上主动选择剔除迷茫而对学习重拾信心,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和做笔记,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会在班级产生正面的辐射作用,让其他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在学习上也要符合班级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他们也要养成认真听课、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风。

综上所述,老师开展情感教育,以极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通过赏识鼓励,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变批评为询问、变询问为表扬、变表扬为奖励,层层递进,巧妙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情感——认识——行为(语言、思维)”三者合一,高效地达成养成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4(2018.4重印).

[2] 羅吾民.《情感的力量:从他律到自律》[J]《班主任之友》,2020.3(总第568期):第56页.

[3] 郭力众.《变批评为询问》[J]《班主任之友》,2020.5(总第572期):第10-11页.

猜你喜欢

人格魅力赏识养成教育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赏识”催开作文花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西部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彰显“人格魅力”,提升班主任素养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浅谈中学数学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