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识”催开作文花

2016-11-28余萍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赏识珠峰报纸

余萍

习作课难上,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你如何精心指点,最后学生能够提起笔来文思如泉一挥而就的,总是凤毛麟角。如何切实有效提高孩子习作能力?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先生说:“儿童作文,有意思重于有意义。有意思,儿童兴趣之所在。”可谓振聋发聩。兴趣何以生成?宋老师作文教学可谓典范:作前指导,童漫激趣;作后讲评,欣赏激趣。赏识之于儿童写作,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良方。在宋老师启发下,我尝试将作后的“讲评”变成了“欣赏”,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一、赏析佳句,让习作自信

日常习作讲评课,往往是选择一两篇优秀习作作为范文朗读欣赏,其他孩子都是被动听众,只有羡慕的份儿。这样的课堂,主角永远是那几个优秀孩子。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带出来的学生多是对作文的不自信。一旦树立赏识教学观念,关注点便从几个优秀生转为全体学生。

我从每一个孩子习作中挑选精彩词句摘录下来,并署名小作家××,加上五角星。

我在屏幕上展出精彩词句大声朗读,孩子们屏息凝视,生怕错过了自己的。尤其是习惯了退缩和躲闪的后进生,激动与羞涩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读的形式也尽量多样化,或教师范读,或孩子诵读,或同桌互赏,还可带回家读给家长听。家长的夸赞,对孩子又是一个促进。以欣赏的眼光走进孩子稚嫩的童心,走进他们尚不成熟的语言,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给孩子赞美,让他们敢于肯定自己,懂得欣赏自己。

二、巧赏妙点,不动声色炼词句

习作欣赏,如果流于简单的表扬和鼓励,欣赏必然贬值。如何在欣赏与提高之间架一座点拨的桥梁?实践中,我使用“明欣赏暗指点”“巧欣赏妙指点”的方法,引导孩子锤炼词句,使文字日趋完善。

对于优秀的、习作敏感力较高的孩子,我学习宋老师的“放大镜”欣赏法,将其精妙之言反复诵读,引导欣赏,不足处直接跳过。跳过,但绝不是放弃。“描写能不能再具体些?这个词可否换一个更精彩的……”以这些问题敦促孩子再反思,再修改,再进步。譬如学生张语的句子:“这兄弟俩的眉毛真有特点,哥哥眉毛浓得像书法家泼墨渲染而成的,衬得大眼睛特别有神;弟弟的眉毛却很淡。”展示时,我特别重读了写眉毛浓的内容,夸奖他描写传神,想象丰富,比喻贴切生动,对于后半句,则仿佛忘记读似的予以忽略,同时给他一个暗示修改的眼神。课后,孩子很快修改:“弟弟眉毛很淡,如同粗心的画家忘记画了一样,不细看根本看不出来。”不得不佩服这孩子的敏感,他也许从我装作忘记读这个环节,联想到画家忘记画了,多有灵气的孩子!

像这些聪慧的孩子,足以明白“跳过”是一种保护性暗示,孩子感激老师让自己看到闪光之处的同时,知晓问题的存在。对于这些孩子,“优点越说越多,缺点不说反少”。

当然,任何一个班级都不排除会遇到写作困难的,他们言语乏味毫无可圈可点之处,咋办?不妨使用“哈哈镜”欣赏法,变着花样读。如何变?看戏法——“奶奶拿来篮子,从里面拿了一些核桃,拿了一把桂圆,拿了几颗花生米,递给我吃。”这是薄弱孩子训训习作中的句子。我先夸他能一下子写这么多动作,有条理,接着我模拟语言情境,做出不同的“拿”的姿势,或拎,或抓,或捧,做完让孩子将我的动作用文字翻译出来,孩子立即知道自己句中“拿”字太多,要换成不同的词。接着我再提示,不同动作之间可以用词语连接一下。最终,孩子将句子修改成:“奶奶拎来篮子,从里面捧了一些核桃,又抓了一把桂圆,还捏了几颗花生米,递给我吃。”修改后署名依然是“小作家训训”。

根雕艺术家的创作,要顺应树根本身的长势,做适当的微调。这就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没有这三分人工,树根的命运就只能腐于山中,或燃于釜底。对于孩子们的习作,也可谓三分点拨,七分欣赏。恰恰就是这三分点拨,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榜上有名,留住文字脚印

当我们行走在沙滩上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做一个动作:回望身后的脚印。看着沙WW上歪歪斜斜的一行脚印在自己身后蜿蜒,那一刻内心涌起的情感是丰盈而甜美的。对于孩子,则更能在自己的小脚窝里找到前进的快乐与幸福。为此,我尝试办报纸,让学生将习作发表于自己的“创作园地”,以此激发孩子爱上作文,写好作文,同时也为孩子留下了文字的成长足迹。

1.小报阵地,“荷开满池”。“创办报纸”,这几个字的诱惑力之大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自创报纸,发表自己的大作,孩子们的热情空前高涨。

为了照顾薄弱孩子,大家可以独立办报,也可以合作完成。合作的孩子,从刊头的设计、到版面的规划与设定、内容的抄写,全都分工到人。一周后,孩子们的报纸挂进了班级橱窗。主题丰富多彩,《快乐作文》《小作家园地》《作家起步》……版块形式多样,有“词语乐园”,有“佳句赏析”,有“小试牛刀”……还有的在中缝里增加名人写作小故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荷开满池。

2.赏中修改,“问顶珠峰”。宋运来老师说过,红笔不是老师的专利,而是学生的权利。有时,即使教师愿意交出红笔,也要学生乐意接过去才行啊!创办小报之初,为使孩子敢于肯定自己,小报发表的都是孩子的原生态习作,这冒着一个很大的风险——可能有错别字、病句、用错的标点,如果照搬发表,会不会给孩子留下错误的印记?

谨慎起见,我把自己的疑虑说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出主意:我们来一个“捉虫子”比赛。每次报纸张贴之后,大家争当啄木鸟,互相找错“捉虫子”,下一期报纸播报“优秀啄木鸟”名单,表扬“无虫小报”主办人……

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从我手中接过了那支往日的“判官笔”,孩子们自我修改,相互修改,做得头头是道。

继“捉虫”活动之后,又开展“最佳报纸”“创作新星”等评选活动,评选“专家”就是孩子们,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红笔为心中的好报纸写上评语,也可以对其中精彩的词、句进行点评,获得一个赞评的人晋升一级台阶。

什么台阶?我模仿“登顶珠峰”活动,开辟专栏,为每个孩子设计一个阶梯,最下层写上孩子姓名,最顶层画一面红旗,上面写上“珠峰”二字。孩子每获得一个进步就在上一级台阶上贴一张大头贴,即晋升一级,仿若孩子在不断攀登,谁最先登上顶层摘取“珠峰”红旗谁就获胜,

正如宋老师所言,判断是“讲评课”还是“欣赏课”,其分水岭是:有没有把修改习作“权”还给学生,学生有没有学会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与能力。在我们“问顶珠峰”的趣味活动中,孩子们逐步学会了修改习作。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孩子们像辛勤的小蜜蜂一样在自己的习作花园里奔忙着,我已将目光投向了更远方——报社。当地一家市级晚报有专门的学生习作版块——风铃版,每周都有学生习作发表,我的学生可以吗?

驽马骏骥,总得拉出去溜达,方知其力几何。我尝试帮孩子投稿,第一篇,石沉大海,第二篇,水漂无声……终于有一天,翻开晚报的风铃版,《我与蜜蜂“抢”草莓》赫然跃入眼帘。这是毕彤的文字,源于草莓园采摘后写的日记。我把报纸递到孩子手中,全班立即炸开了锅。孩子们激动的有,羡慕的有,暗下决心的有。这是教育的最佳契机,我和孩子们分析文章得以发表的原因。有的说,文章题目新颖,“抢”字很夺人眼球,我借机引导孩子们学会斟酌文题,文题就像人眼,一定要炯炯有神、熠熠生辉才诱人;有的说,事例选的好,和蜜蜂抢草莓比直接写摘草莓新颖,我指导孩子安排材料是要多动脑筋,同样的内容换个方法叙述感觉就不一样,同样的风景换个角度看就另一番风味。有了星星之火,何惧草原的辽阔?从此,孩子们写作的劲头更猛了,公开发表的习作也越来越多。

孩子的习作能力,与其说是花大力气指导出来的,不如说是赏识激发出的。通过赏识、唤醒、激励,为孩子们的习作之路上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让孩子们尽情游走,畅快呼吸……

猜你喜欢

赏识珠峰报纸
咦?珠峰“身高”在变?
寻找珠峰的“脚”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珠峰八大争议焦点
确实不容易
浅谈幼儿赏识教育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西部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非常魔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