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白文”阅读对语感扶植的作用
——以《诫子书》为例

2021-10-27张兆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子书白文语气

黄 璇,张兆勇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相关指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加大了文言文的编制比重。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巨大差异,造成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产生了厌学畏难情绪,也成为了教师教学中需要攻坚的难题。缩短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陌生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白文”作为古代文言文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对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语感与“白文”的一般概述

(一)语感

语感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1]而后,在语文教学中,明确强调语感培养的是吕叔湘先生,他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作为语文教学主体部分的文言文,它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大量语言实践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而文言文的语感能力主要表现为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句法能力。朗读能力即读出节奏与韵律,理解能力即把握文意及其情感的能力,句法能力即根据句子结构准确断句的能力。学生文言文的语言实践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中,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进行语感的积累,即感性的语言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进行语言规律的分析与总结,对语感的形成做理性的观照。

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语言精简、讲求韵律,但内容艰深、文载其道。而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则集中体现在从“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把握作者“所言志,所载道”。那么,理解文言文中所蕴含的“道”应是最终学习的落脚点。依据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特点,只有读准文言字词,弄懂句子结构,理解文章大意,才能有效实现对文章主旨和情感的准确把握。所以,语感的培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实现文言文教学最终目标的先决条件。再者,语感并非仅局限于某篇具体的文章,它随着积累的深厚而趋于灵敏。注重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文言文的学习与阅读,有益于学生终身的学习。所以,探究合适的语感培养方法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白文”

汉语词典将“没有标点、不加注解评点的古文”称之为“白文”。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古代文言文体系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在成型之际,没有纸张与印刷术作为载体进行传播,所以,古代对于书籍的传承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来实现。因而古代文言文的体系中并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而是用虚词来实现文章的起承转合。根据历史遗留下来的古书,我们发现,古代文言文都是以“白文”的形式呈现,古人读文章需以句读辅之,强调句读是朗读与理解文章的关键,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就是强调句读重要性的体现。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体系替代了文言文体系,句读和“白文”也随之消亡。

如今,在统编版教材中,接触到的文言文就是按照现代白话文语言体系进行改造后的文言文形式,呈现出“半文半白”的特点,即兼具文言文和白话文的特点,这使得教材中的文言文选篇未清晰体现出古代文言文体系的特点,反倒沾染了“白话气”。当然不可否认教材用现代白话文的体系编排文言文的合理性,即:一是考虑了学生的学情,二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体现。但“白文”作为文言文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及古代诵读的文本,以“白文”为蓝本而偏重字句经验的积累,以及语言感觉的形成,强调句读的作用,在古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对改善现代文言文语感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白文”阅读在《诫子书》语感扶植中的可适用性

(一)《诫子书》的音韵特点

根据周祖谟先生对汉语时代的划分,三国属于中古时代。若将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声调上进行联系,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第一声)与阳平(第二声)可将其归于平声,去声(第三声)与入声(第四声)可归为仄声。一方面,《诫子书》中讲究平仄的运用(“平声”用“—”标识,“仄声” 用“|”标识),例如:“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另一方面,押韵即将押韵文字放在结尾。“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就是押韵的表现。这两方面使《诫子书》在其朗读中就具有了朗朗上口的特点。另外,《诫子书》作为一篇骈散结合的文章,全篇大量使用对偶句,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例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虽其平仄不对,但是两句的语言颇具形式美与表现力,极利于朗读。

(二)《诫子书》的句式特点

《诫子书》虽属于骈散结合的文章,但其只在开头与结尾中运用散句,其余皆为对偶句。这就使全篇句子整齐,增强了其在朗读中的节奏性及句子节奏划分的便利性。其中的特殊句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属于双重否定句。这一特殊句式于七年级学生而言,可能在理解上或者断句上不能够准确把握,但它又属于对偶句,这就为学生降低了一定难度。同时,该句双重否定的运用更能体现诸葛亮以强烈而又委婉的语气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所以,学生在句子节奏划分后的朗读中,利于把握其语气语调,这也为后面文义的准确理解创造了条件。另外,文中的散句也并未涉及较难的特殊句式,除“将复何及”为宾语前置句外,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存在着相似性,降低了学生的断句及理解的难度。

(三)《诫子书》的语义理解难度

《诫子书》言简意赅、文段意长,仅用86个字就简洁明了地点出了他对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期待。文中的文言现象主要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三方面。古今异义包括:“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不能治性”“意与日去”;词类活用包括:“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一词多义包括:“非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这些文言现象虽然看起来复杂多样,但是在课下注释中都有清晰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文义理解的难度。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文言文阅读要求,即“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学生是能够完成阅读课文、理解文义的基本目标的。其中,文中的特殊句式、文言虚词等都在课下注释中有相应体现。例如:“夫”,句首发语词;“将复何及”:宾语前置句都给出了完整的注释。

上述三方面都为“白文”阅读在语感教学中的开展提供了基础。“白文”作为语感教学中较为新颖的方式,它回归了文言文的原始形式,根据《诫子书》所具有音韵、句式和文义理解上的特点,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依据语味、语气和语义三方面进行教学,对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扶植作用。

三、“白文”阅读在《诫子书》语感扶植中的具体运用

(一)语味——知文言文兴趣魅力

“白文”与现代文言文在编排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能够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冲击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反观《诫子书》在音韵上的特点,不仅有声韵和谐的句子,而且对偶句所表现的语言美,极大程度降低了在“白文”阅读中的朗读难度,也能将《诫子书》所具有的语言音韵上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学生在“白文”朗读中也能感受到文言文所具有的独特语言魅力,从而也可在相应程度上转变学生对文言文艰深拗口的刻板印象。

例如:对《诫子书》进行教学时在白板上以每句为单位展示竖排版白文,如图1:

图1 竖排版《诫子书》“白文”示意图

然后,以攻克每个小句子达到阅读全篇的目的。摒弃传统的学生齐读和老师范读的教读方式,以学生自读,互相讨论阅读,读出课文中诸葛亮作为父亲谆谆告诫的语味。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展示课文并展开阅读,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白文为基础让学生自主讨论阅读,并带着“体味父亲的语味”这一目标去阅读,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而且将自己投入到攻克“白文”阅读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阅读,不仅能够使学生语感训练的记忆更加深刻,而且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的阅读方式(从右至左,从上至下)与现代阅读方式(从左至右)的区别。当然,通过几遍的自主讨论阅读,学生并不能达到理想目标,但是教师能够依托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纠错和音韵语味教学。同时,学生也能够在老师的辅导下,对出错点形成深刻印象,这不仅利于形成语味体悟能力,也利于培养良好语感习惯和朗读习惯。

(二)语气——育文言文逻辑思维

“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应该通过朗读停顿表现出来。”[4]所谓朗读停顿即文章的断句,以读出文章的语气和气势,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全文的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在文言文逻辑思维上的语感能力。《诫子书》在句子结构上多对偶句,而对偶句断句难度较小,符合刚刚步入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断句的实践中,学生通过阅读中的停顿读出轻重缓急,不仅能培养自主把握语气的能力,也利于文言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生以老师给出的《诫子书》白文为蓝本,在反复诵读中进行节奏的停顿、完成句子的划分,或参考课下注释完成句子的划分。在自由断句中完成语气的揣摩,根据停顿的节奏感形成对《诫子书》行文思路的把握。如图2,文章第一层论述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所以其语气应是坚定且严肃的,之后的淡泊明志与宁静致远是对中心论点的陈述,并使用双重否定,所以,应是劝诫中带有委婉的语气。第二层是以论述治学为中心,且从正面论述,所以,应是殷切的语气。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修身的重要性,所以,应是郑重且带有警醒的语气。第四层是补充说明了惜时的重要性,“将复何及”运用感叹句也是全文感情的总束,所以,第四层的语气应是循序渐进的,呈现由缓到急的特点。通过句子节奏的划分,梳理出语气的把握点,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构建文章行文思路的语感度,对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图2 《诫子书》逻辑结构示意图

(三)语义——感文言文文化深度

语义是显见的具体文化内容,也是了解与感悟深层文化内容(“道”)的基础。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5]就文章本体而言,较少的文言现象为学生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课下注释的加持基本上扫清了文章语义理解上的障碍。这为以“白文”阅读来展开语义训练并带动学生文化的感悟能力创造了有力条件。

例如:以图3中选取的《诫子书》书法作品(颜真卿楷书)来开展语义教学,书法“白文”加入语义训练增加了语感训练的文化意境感,利于传统书法文化在教学中完成潜移默化的普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从其语义即能体味其中所蕴含的修身养性和从宁静淡泊处下功夫的家风训导。运用家训教导子弟是魏晋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而且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通过阅读从几个表达语义的关键词中所反映出的“立志(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三方面的做人治学道理,领悟诸葛亮家训文化。诸葛亮所提出的家训规诫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对当代学生具有重要影响,这是作为修身养性名篇《诫子书》入选教材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语义的训练触及学生的文化感悟的共情能力,是实现文言学习最终落脚点(“道”)的重要手段。特别有趣的是,诸葛亮此篇被颜真卿以颜体在书法平台上流行,应是文章与书法的交融及晋唐文化的融汇,这样一来就更加增加了此千古名篇的文化韵味。

图3 颜真卿《诫子书》书法作品

综上所述,“白文”作为新奇的教学方式,以此进行语味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以“白文”为媒介进行断句训练并开展语气教学,利于学生理顺文言文的行文思路;“白文”书法作品在语义教学中的引进实现了多元文化的培育与感知。所以,笔者从语感的语味、语气、语义三方面,运用“白文”阅读的方式以期待对传统语感教学作出改善。

猜你喜欢

子书白文语气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诫子书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