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生成依据与路径

2021-10-27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应用型办学

李 鹏

(1.辽宁教育学院 教务处,辽宁 沈阳 110169;2.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辽宁 沈阳 110169)

2019年我国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从理想正在转变为现实,职业本科试点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教育部先后批准21所高职院校开展本科教育试点,部分省市也正在积极谋划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试点建设,高职本科教育改革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职业本科院校的试点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探索,[1]积极推动新时代高等院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本科教育的生成有其自身的生成依据,为政府和高校开展具体行动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职业本科教育生成理论依据

(一)职业本科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从概念上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范畴,它是具有较强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一种特定的教育。从2002年万由祥撰写的《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刍议》开始,学者们从系统论的角度一致认为职业本科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学者李法春指出:“高职本科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立高职本科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关键决策。”[2]茂林进一步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包括专科、本科等多个层次为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平行的高等职业教育,未来进一步发展研究生层次的教育。”[3]在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覆盖了专科、本科、硕博研究生层次,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由此可见,职业本科教育是下接高职、上联硕博研究生的重要通道。

(二)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区别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逐渐被提升到与普通教育同等位置,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普通本科和职业本科都属于高等教育中的范畴,但二者在形式内容上存在明显不同,普通本科教育属于学术理论型,职业本科教育属于实用技能型,具体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培养目标上看,普通教育侧重于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职业本科则侧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第二,从知识结构上看,普通本科教育强调学科理论体系,注重解决基础知识、创新能力的问题;职业本科则是根据具体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本着专业知识够用与专业实践能力实用的原则,解决应用知识、动手能力的问题。

(三)职业本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相似性

应用型本科属于普通本科教育范畴,仍然按照普通本科教育办学思想、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科理论体系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来培养人才,只不过更强调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更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仍然归属于教学模式改革范畴,还没有实质性突破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范畴。目前,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由高职院校演变而来,“地方应用型本科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其‘职业性’,但是其性质相当于高职本科教育。”[4]因此,职业本科和地方应用型本科在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方面都具有一致性,2010年以来国家也在引导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向职业本科方向转型。

(四)职业本科教育具有自身鲜明本质特征

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填补我国职业教育“空白”之举,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讲,职业本科教育和普通应用型高校都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其更加注重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基本结构。[5]职业本科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基于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够熟练运用高新技术的“现场应用工程师”;第二,能够颁发“1+X”证书:学历学位证书和某类职业技能证书,纳入我国高等教育层次范围,又承担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第三,聚焦区域,满足需求,服务社会,实现自身发展。

综上分析,“职业性”不是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普通本科高校也会设置各种职业针对性很强的专业,进行特定的职业教育,以“高等性”和“职业性”作为判断是否是职业本科教育是不全面的。

二、职业本科教育生成实践依据

(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

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特别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程中急需大量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本科教育为高层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育提供重要保障。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职业本科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2021年,辽宁已经开启全面全方位振兴新征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要着眼辽宁省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企业需要的有效对接,办好职业本科,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以促进辽宁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

(二)建构纵横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

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已得到充分重视,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已显成效,很多“专业硕士”作为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但从现代职教整体来看,职业本科教育占高职教育的比重仍然较小,高层次职业教育尚不成体系,在层次和类型上的转变还没有真正实现,广大人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吸引力不足。而高等职业教育到专科层次的“断头现象”,迫使一批适合技术型、应用型领域发展,又期望获得高学历的人在选择高层系职业教育的十字路口望而止步,甚至改换门庭。

(三)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同时,现代工业化、大数据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日益扩大的城镇化、不断加深的人口老龄化,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存在矛盾,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日趋多元。“但受现有教育体系和政策的制约,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格局尚未形成,难以满足职业院校学生、企业职工和更多的社会成员,不断提高文化和技能素养以及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教育需求。”[6]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已具备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条件

我国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职业教育的办学中已有多年实践经验,尤其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的新建地方本科学校,在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有相当雄厚的职业教育基础。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可以尽快解决职业教育体系里没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问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还可以节省大量新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所需要的资源,以实现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优化。高职院校尽管有办职业教育的基础和经验,但与正在应用转型的普通本科高校比,存在学科建设缺失、科研基础薄弱、高水平师资欠缺等关键弱项,[7]这些院校条件不成熟且容易引发新一轮大规模的更名升格竞赛。[8]

三、职业本科教育生成政策依据

(一)国家持续发布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政策文件

2011年至今,国家层面持续出台了七项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表明国家对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也为下一步职业本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见图1)。

图1 2011—2021年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政策与措施

(二)地方政府制定专项政策,加快职业本科教育改革试点

国家推进职业本科教育的政策设计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具体的落地和实施,需要出台具体的政策指导高等院校具体实践。202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对接辽宁经济主战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优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9]为完成这一战略任务,进一步加速新时代辽宁地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辽宁省全方位振兴工作,辽宁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二级学院开展试点,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治理结构等方面积极改革探索”“鼓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通过多种形式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或专业)”,有助于突破辽宁省职业本科教育瓶颈,从而有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解决职业教育不受重视、职教资源短缺、开放性升学机制缺失等关键性问题。

四、推进职业本科教育路径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方式途径有三种:一是高等职业学校“升格”成为职业本科学校;二是指导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向职业本科院校的转型;三是在地方应用型高校进行职业本科教育试点,成立相对独立应用技术学院(或职业本科学院)。笔者认为,在地方应用型高校进行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对推进职业本科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在用实、用足、用好政府政策,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转型,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与产能输出同步布局的基础上,作为主要途径加以选择。

(一)完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在办学定位上,要更加坚定的建设地方应用技术大学,不管是应用型高校还是职业本科,办学方向都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优化专业结构;都要紧密结合国家经济行业特色、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都要探索校企融合的长效运行机制。不管是姓“普”还是姓“职”,办学定位首先是多元的、是卓越的,办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和办最好职业本科专业,是相互促进而不是背道而驰的。在培养目标上,要更加明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应具有下列三个特点:首先,职业本科应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次,职业本科要求学生具有职业技术理论的同时也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再次,职业本科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工作生活中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不同要求。这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在内涵是一致的,可以说是更加明确和细化了。

(二)创新管理体制和协同机制

创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协同机制,才能创造适应职业本科发展的良好环境,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在管理体制上,在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的重要前提就是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激发职业本科办学活力,提高融入行业企业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教学组织,并在管理模式、专业设置、人员招聘、职务晋升、招生录取、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毕业就业等方面进行创新,争取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实行领导权与管理权适度分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营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在协同机制上,应继续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创新,积极争取省市的支持,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探索建立高等学校服务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以“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方式,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职业本科行业学院、技术创新中心、职业培训中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多方面开展合作,推动试点高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三)坚持开放式办学和培养模式改革

面向社会与市场需求,敞开校门、开放办学,与企业共同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是职业本科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模式上,职业本科与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充分了解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的需求,强化拓展校企合作。在培养模式上,要坚持本科与专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协同推进培养目标的层次承接,专科、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应该并存互通,[10]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招生对象面向高职专科毕业生、中职中专毕业生、应届高中生及社会考生(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完善中职与职业本科“3+4”、高职专科与职业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培养能够掌握专业方法,拥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开展职业本科的学院和专业实行“1+X证书制度”,以职业技能素养作为 1+X证书制度人才评价的核心,[11]依托社会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按照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将“1+X证书制度”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探索“1”和“X”有机衔接。

(四)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都是人才培养的载体。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开展职业本科专业群建设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构建基于促进就业和职业导向型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的。在专业优化上,要积极探索开展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群建设,以服务产业链的某个环节或者产业技术的应用包括跨界应用为切入点,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颐养产业与健康旅游、现代农业、信息与仪器仪表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9]聚焦服务面向,优化资源配置,动态调整专业组成、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不断完善、持续改进。在课程设置上,按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设置课程和课程模块,改专业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职业导向型。坚持通识课够用、基础课适用、专业课会用、实践课实用的原则,形成突出行业和岗位标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形成职业教育应用型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新建本科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