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历史资料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应用

2021-10-25牟继兰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统编教材语文课堂

【摘要】本文论述在语文课堂上有效运用历史资料的方法:借助历史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文本理解、领悟表达主旨、体会写作特色等,从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统编教材 历史资料 历史文化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101-0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不少课文都跟我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恰当地引入历史资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且对学生传承历史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运用历史背景资料呢?

一、巧借历史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关系密切,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需要挖掘文本中隐含的历史元素,并根据教学需要向学生拓展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在教学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时,笔者了解到学生对端午节吃粽子并不陌生,可是对“为什么在端午节吃粽子或者为什么吃的是粽子而不是其他”并不清楚。因此,在上课之前,笔者就让学生提前搜集与端午节有关的习俗和资料,尽可能地丰富这方面的认识。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明白了: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后来人们就自发在江边凭吊屈原。人们拿着为屈原准备的饭团,沿江寻找,于是就有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和喝雄黄酒等习俗,尤其是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沿用至今。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在学生了解相关的端午节历史背景资料之后,笔者提问:你们知道现代人是如何包粽子、煮粽子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从学生熟悉的粽子引入,及时向学生拓展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不仅使学生对吃粽子的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使民俗文化从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学生对粽子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并对粽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二、巧借历史资料,促进文本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适当拓展补充资料,向学生补充一些与文本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并以情境还原或者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激发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更深刻地领悟文本内容,提升阅读品质。

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县期间发生的事情。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当时的历史情况,让学生了解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水利家,在任职期间他初到邺城时看到田野荒芜,百业待兴,于是颁布了一系列律令对当地情况进行整治,在注重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遇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从而使邺城民富兵强,立下了赫赫功勋。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或者阅读链接把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分组表演。虽然《西门豹治邺》是一篇颇具戏剧性的历史题材课文,为了表演到位,学生会认真推敲课文,试图还原历史,再现课文内容。学生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战国时期)、地点(魏国的邺)、人物(西门豹、武士4人、官绅3人、巫婆1人,百姓老婆婆和孙女、老农夫妇、路人、新娘等),把本戏剧分为“摸清底细”和“破除迷信”上、下两场。从表演中,学生对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以民为本、为民做主、为民除害等形象特点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巧借历史资料,领悟文本主旨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隐藏着作者的写作主旨,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可通过相关历史资料的引入来降低学习难度,以促进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例如,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而写的,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与红军长征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明白红军长征的战略意义,以及红军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的决心。这样,学生才能从诗歌朗读中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又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中,由于五位壮士生活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较为久远,学生对五位壮士与敌人勇敢斗争、奋勇跳崖的精神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生平资料及重要事迹,使学生深刻理解五位壮士虽弹尽粮绝但仍与敌人周旋,为吸引敌军火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历史资料补充可以使学生对狼牙山五壮士及其精神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使学生明白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所极力提倡的,这种精神已经得到了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引入历史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文本主旨,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主旨,在深刻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内涵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四、巧借历史资料,体会写作特色

統编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文都与历史有关,还有一些课文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让学生结合文本理解和分析特殊时期下的历史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的独特风格,领悟文本意蕴。不同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引入一些作者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提升阅读品质。

比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中冰心提到最多的就是母亲和大海,并能够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短诗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呢?这与作者的心境或者心迹有什么关系呢?教学这些诗歌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对冰心作品风格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补充一些冰心创作时的历史背景资料,即冰心在写短诗三首的时候正在去往国外留学的船上,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被复苏了,看到那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感觉与自然特别亲近。透过冰心的诗,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母亲、对自然、对童年流出的深切情感,因此“母爱”“童心”“自然美”也是冰心诗歌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而像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这首诗歌,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为了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作者对鲁迅深深的怀念之情,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当年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的刺激,对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军逮捕要枪毙,喜欢在场围观的也是中国人而内心受到震撼,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就这样,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鲁迅的死讯引起全中国的关注,在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为他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臧克家在目睹了人们纪念鲁迅的盛况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臧克家用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该诗使学生既领悟了写诗原来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揭示善恶、美丑以及生死观,又对鲁迅鞠躬尽瘁的一生感到敬佩,对鲁迅去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百感交集。作者这种立场观点鲜明,毫不含糊,一针见血的表现手法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挖掘文本中隐含的历史背景资料,并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进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牟继兰(1983— ),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曾被评为玉林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现就职于玉林市玉州区东成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统编教材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