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影响探讨

2021-10-24向英唐蓉

智慧健康 2021年24期
关键词:屈曲活动度关节

向英,唐蓉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0 引言

脑卒中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死亡率高,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有直接影响。脑卒中属于常见疾病,发病后可并发足下垂,主要特征为牵张反射亢进、速度依赖性、紧张性牵张反射活跃,疾病可降低行走速度,出现步态异常情况,跌倒风险较高[1]。随着我国现代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脑卒中的治疗方式和诊断方法有了显著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保住患者生命。由于脑卒中病灶位置特殊,患者多存在功能性障碍,直接威胁其治疗质量。相关研究表示,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延续临床治疗疗效,患者病情稳定后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降低脑卒中后足下垂临床病症。大部分患者和家属认为,对于脑卒中足下垂的康复护理,主要是在出院后进行,殊不知病情稳定后开展康复护理,可进一步促进康复效果提升,可有效预防和减轻脑卒中足下垂造成的威胁,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理想的价值。本文将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66 例为探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研究,进一步评价了早期康复护理的价值,以下为具体研究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 年7 月30 日至2019 年7 月30 日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且通过MRI 确诊的66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实验组年龄54~77 岁,平均(65.67±3.28)岁,男16 例,女17 例。对照组年龄56~75 岁,平均(65.62±3.36)岁,男15 例,女18 例。经统计学评估后,确定两组入院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可比。

本研究征求了患者本人或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均表示全程自愿配合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开展;通过颅脑MEI、CT 确诊为脑卒中;临床病理资料完整。

研究排除脑出血、既往脑卒中史、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传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先天足部发育不全或者畸形、严重意识障碍等患者。

1.2 方法

基础护理主要是观察病情,完善基础生活、饮食、健康宣教等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内容包括:

(1)患侧卧位。屈曲健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将枕头垫在下部,保证舒适卧位,伸髋患侧下肢,稍屈膝部,屈曲踝背90°。

(2)健侧卧位。将偏瘫侧向上,下肢垫放软枕进行支撑,维持迈步状[2]。

(3)仰卧位。保持偏瘫侧的下肢屈膝和屈髋,足部踩于床面,屈曲踝背90°,将侧肢摆放为舒适体位。

(4)被动运动。责任护士指导家属展开被动运动,使其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每日督促家属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运动,每次15~20min,每日4 次[3]。运动时,家属站在患侧,一首托住膝部后侧,一首托住患肢的足跟,前臂抵于足掌,通过前臂的力量上压足底,促使踝关节背屈,维持数秒后抬举下肢70°,实施膝部、髋部内旋、外旋、屈曲等运动[4]。

(5)桥式运动。患者置于仰卧位,屈曲两腿,将双足底平着力在床面,平放两臂,反复进行抬臀训练,每日进行3 次,每次5~30 次。训练原则为循序渐进,不可追求过度,密切观察患者耐受情况,保证良好康复[5]。

(6)足部热疗法。采用30℃~40℃的水浸泡患者双脚,浸泡时间为10~15min,每日早晚各进行1 次,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管神经营养,进而缓解痉挛,减轻肿胀程度,可促进患者舒适度提升,同时还可预防因肌肉痉挛造成的足下垂。

1.3 观察指标

关节屈曲活动度:于护理前后采取量角器测定所有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患者保持仰卧位后屈膝屈髋90°,测量足背和小腿间的夹角,测定3 次取平均值分析。

生活质量:以SF-36 量表(美国医学局实验组开发)评价生活质量,内容包括情绪角色、心理卫生、肢体疼痛、躯体角色以及总健康5 项,分值越大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不良事件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是否发生不良情绪、恶心呕吐、休克、摔倒、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等不良事件,统计组间发生率。

护理依从性:根据患者康复训练强度、时间、依从性等情况分析护理依从性,主要内容为十分依从、配合依从、不依从。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应用SPSS 24.0 软件实施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且与正态分布相符合,独立样本采用“t”进行检验;以百分率“[n(%)]”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独立样本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 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关节屈曲活动度

统计两组的关节屈曲活动度数据发现,实验组关节屈曲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关节屈曲活动度量表()

表1 关节屈曲活动度量表()

2.2 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分析表2 的相关数据可知,两组间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生活质量评估量表()

表2 生活质量评估量表()

2.3 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分析表3 的相关数据可知,两组间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对比[n(%)]

2.4 患者临床护理依从率研究

分析表4 的相关数据可知,两组间临床综合依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依从对比[n(%)]

3 讨论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疾病,属于神经科常见病之一,具有极高的发生率、致残及致死率,预后较差。造成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是脑血管发生堵塞,血液循环突然中断,进而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老年人群是脑卒中的主要发生人群,疾病可发生语言、肢体功能等多种后遗症,对于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构成了较大威胁。脑卒中患者由于大脑运动皮质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致使患侧下肢的伸肌张力增加,极易出现足下垂,从而让患者运动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对于此种情况,应尽早展开康复训练,避免足下垂加重,丧失足部功能[6]。

在早期康复护理中,进行体位摆放的目的主要是维持肢体的功能,多被临床应用于截瘫、中风、四肢瘫痪等患者,可对抗肢体痉挛,从而有效预防肌痉挛导致的足下垂,同时也可促进患者足部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风险[7]。被动运动可让踝关节得到充分运动,有效防止关节发生痉挛,可维持关节的活动度,激发本体的反射机制,促进功能重建[8]。桥式运动主要强调患侧伸髋练习,可让患者在足背屈的情况下接受负重训练,从而预防和改善足下垂,通过桥式运动能够良好的促进患者康复,有利于心理负担的缓解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研究表示,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脑卒中后足下垂病症患儿的不良并发症,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化护理组(P<0.05),此外,该护理措施可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护理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以基础护理为内容给予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具有积极的影响,可改善患者关节屈曲活动度及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应用和推广的护理模式。

猜你喜欢

屈曲活动度关节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蜻蜓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膝盖经常咔咔响,小心“关节鼠”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钛合金耐压壳在碰撞下的动力屈曲数值模拟
膝盖有异响 警惕“关节鼠”
关节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