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血清C 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联合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2021-10-24李卫忠梁建王名南盘国雄

智慧健康 2021年24期
关键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李卫忠,梁建,王名南,盘国雄

(1.肇庆市高要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 肇庆 526000;2.肇庆市端州区城西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肇庆 526000;3.肇庆中医院 检验科,广东 肇庆 526000;4.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 检验科,广东 肇庆 526000)

0 引言

感染性疾病为临床常见儿科疾病,包括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等,其中细菌性感染发病率较高,需及时诊断疾病,并给予有效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传统诊断方式为细菌培养,且被视为金标准,但诊断耗时长,因此,血常规检查成为首选诊断方式[1]。血常规为临床常用诊断方式,检测机体中白细胞计数变化,可初步诊断疾病。然而,单独使用白细胞计数诊断感染性疾病,诊断准确率不高,需联合其他诊断方式。血清C 反应蛋白为急性反应蛋白,健康者机体中水平很低,一旦出现急性创伤、感染、炎症反应等现象,机体血液中血清C 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是非感染性与感染性炎症的敏感性指标,常用于诊断细菌性感染疾病[2]。本文将以我院近一年100 例患儿为对象,探究血清C 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联合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肇庆市高要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18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儿科就诊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0 例。参照组男24 例,女26 例;年龄3~9 岁,平均(5.92±1.12)岁。研究组男25 例,女25 例;年龄2~10 岁,平均(5.95±1.21)岁。其中,细菌感染的患儿有58 例,病毒感染的患儿有4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白细胞计数检验:所有操作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若患儿小于5 岁,则采集20~30μL 末梢血,若患儿超过5 岁,则晨起空腹,抽取2~3mL 静脉血,取抗凝塑管(含有枸缘酸钠),高速离心:3000r/min,离心操作15min,取上层血清,在冰箱(-20℃)保存待检。检测设备为深圳迈瑞BC-5390 血球计数仪,对白细胞计数进行检测。

研究组实施白细胞计数联合C 反应蛋白检验:所有操作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若患儿小于5 岁,采集20~30μL 末梢血,若患儿超过5 岁,晨起空腹,抽取2~3mL 静脉血,取抗凝塑管(含有枸缘酸钠),高速离心:3000r/min,离心操作15min,取上层血清,在冰箱(-20℃)保存待检。设备为深圳迈瑞BC-5390 血球计数仪,对白细胞计数进行检测。随后,使用日本常光CRP 分析仪,上海艾瑞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血清标本中C 反应蛋白。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其中血清C 反应蛋白水平超过10mg/L,白细胞技术超过10×109/L,即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方法为(),其中计数资料检验方法为χ2,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检验阳性率比较

研究组患儿阳性42 例,参照组患儿阳性25 例,研究组检验阳性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检验阳性率比较[n(%)]

2.2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C反应蛋白阳性比较

细菌感染患儿C 反应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C反应蛋白阳性比较(n,%)

2.3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各指标比较

细菌感染患儿超敏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所示。

表3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各指标比较()

表3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各指标比较()

3 讨论

细菌感染类疾病种类较多,部分疾病不具有特异性临床症状,极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现象,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在细菌性感染疾病者的治疗过程中,选择恰当、合适的诊断方法,促使早期诊断准确率有效提高,有助于及时治疗疾病,改善预后[3]。当前,我国免疫学、生物学不断发展,更多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方法在临床中使用,特别是血常规、全血C 反应蛋白等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具有显著效果。

超敏C 反应蛋白是因机体在发生急性炎症、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产生的急性蛋白,在肝脏中合成,具有激活补体、调节吞噬细胞中吞噬作用,其能够将机体中坏死组织细胞与侵入微生物清除,在机体的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血液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很低,当机体发生组织损伤、感染、炎症等现象时,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炎症或肝炎12h 便可检测出C 反应蛋白,且在24~48h 中达到峰值。机体中炎症在小时以后,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在2 周以后逐渐恢复正常。超敏C 反应蛋白不会受到血红蛋白、红细胞、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快速、操作简单、准确等优点,可将炎症感染情况有效的反映出来[4]。小儿的年龄很小,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免疫力很差,当发生感染以后,病情发展迅速,所产生的后果较为严重。因此,应当早期诊断疾病,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小儿在发病以后,血清C 反应蛋白水平的上升幅度比白细胞更高,且恢复正常水平的速度也很快,敏感性很高[5]。

传统实验室的细菌检测中,采用脑脊液、痰液、血液标本实施培养、分离与制作涂片,使用显微镜观察,此检验方式具有很长的消耗时间,多为7d 左右,且具有较低的阳性率[6]。血常规属于血液检验,具有快捷、经济、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院。血常规由多项指标组成,各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可评估贫血、感染,以及评估骨髓造血功能等,为疾病诊断方法之一[7]。当前,临床深入研究血常规指标在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可有效评估预后,并指导患者用药。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病原体感染细菌检验的一个重要依据,当机体存在感染、肿瘤或者外伤时,机体中白细胞变化较为敏感,水平不断升高[8]。研究指出,小儿机体白细胞计数水平升高,表明小儿感染细菌,当小儿的白细胞计数水平恢复到正常或者下降,淋巴细胞水平升高,则表明小儿感染病毒。然而,受到环境因素、应激因素、年龄因素等影响,小儿白细胞计数均可发生变化[9]。

小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在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前,需首先判断其细菌感染现象[10-11]。因此,结合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指标、血清C 反应蛋白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决定抗生素使用情况。当白细胞计数水平、血清C 反应蛋白水平均升高,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当以上两项指标存在不同,需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药物[12]。由此可见,血常规计数联合血清C 反应蛋白检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可避免用药不合理现象,对患儿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3]。本次研究中,参照组采用白细胞计数检验,研究组采用白细胞计数联合血清C 反应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患儿阳性42 例(84.00%),参照组患儿阳性25 例(50.00%),研究组检验阳性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患儿超敏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学者[14]选取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者50 例为对象,视为乙组,选取同期无感染患者50 例,视为甲组,检测所有试验者的血常规、全血C 反应蛋白检验,对比检验结果。结果可见,乙组患者白细胞水平、全血C 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白细胞阳性率、全血C 反应蛋白阳性率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可使用全血C 反应蛋白联合血白细胞水平诊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与本次研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儿科疾病患儿可使用白细胞计数联合血清C 反应蛋白检验,可有效检出疾病,提高诊断准确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
古代的计数方法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减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吗?
白细胞总是低是有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