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后时代视阈下民间文学传承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1-10-22赵金花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非遗传承

赵金花

摘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民间文学作为人们滋养情感的载体,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仍然面临着传承空间狭小、载体受到破坏等困难,,面对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通过不断更新工作方法,提高人们对民间文化遗产的自觉保护性,是开辟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新途径。

关键词:非遗;民间文学;传承

民间文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是人们对生活感受的直接体现,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财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它所依赖的传承条件正在逐渐消失,它们能够顺利延续的条件正在不断减少,多年后的发展和延续令人担忧。

1、民间文学的保护措施及成效

在民间文学保护工作的初期,进行了调查、整理和分析,对非遗文化进行总结归纳,将民间中的一些文学作品纳入政府管理机构进行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将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物品和音频等收集保存,实现数据管理和资源共享;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等作品;相关领域的专家也积极参与实地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著作;包括新闻、电视等媒体,也采取措施保护民间文化。

2、非遗时代民间文学传播中的问题

尽管在保护活动的早期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城市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农村生活正在逐渐被取代,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慢慢消失。在民间文学保护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实际表现如下:

(一)传承空间萎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农村村庄,传统的公共文化传播空间遭到排挤和破坏,大量村庄被破坏甚至消失,直接导致了民间文学传承的空间缩小。

(二)传承链断裂

民间文学是人们讲故事、表达感情、回忆过去的一种方式,而来自生活本身。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当民间文学不再对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时,她它将失去了意义,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对于民间文学的命运,听者的消失比传承人的死亡更为重要"。刘奎瑞说,在年轻一代不能再关注于斯、再也不喜欢于斯的时代,民间文学的传承即将断裂。

(三)传承载体被破坏

民间文学由其听觉传播决定了在传播过程中的脆弱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民间传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播方式,也就是说,民间文化的传播一般都是靠具体的东西,特别是谣言、故事主要依靠当地的景作为背景,具有相应的本地化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与民俗有关的地方景观,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完全消失。

(四)传承保护的非活态性

马利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认为,实践是文化传播的必要条件,如果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对人们的生活有益,并产生实际的利益,则可予以保存;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实际上的获益,无法满足当前人口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文学不能给传承者带来基础的经济效益,这将导致民间文学本身与人们的生活相脱节,最终导致传承断裂的重要原因。民间生活是真实叙事领域,民间文学只有被系统地整理成文字和视频资料,并长期保存在档案馆和光盘上,反之,只有民间文学存在的记录被保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不大。

(五)保存功能

目前,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也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但是在少部分地区,人们对民间文学的价值认识不足,只想依靠创造出经济效益,为了保护自然生态赚钱而设计的,民间文学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最终最终只会损害当地的民间文学资源,可能导致民间文化传承的消失。

3、加强保护文学传承的措施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只有经过社会人们的共同努力,寻找创新的延续方法,开辟文化保护新途径,提高文化保护意识。

(一)注重传承空间的还原

民间文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将文化遗产以艺术的形式保存,这才是真正保护工作所追求的传承,是保存民间文学的理想状态。但是,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被取代,保存完成的民间文化传承几乎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应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保持初始文化的完整性,重点保护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区域或者物品。这种物品可能是古庙、老树,石头、井等都是民间文学传遍各地的见证。离开了特定的传承,民间文学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魅力,而且在心理上也无形地远离了人们的情感期待。

(二)加强对传承物品的保护

传承人的延续是保护民间文学的核心基础,特别是在民间文学中,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这种传承不能像手工艺那样带来实际的利益,它的载体就决定了不能依靠自身掌握的民间文学来创造经济价值,进而后代不想成为这种传承的载体,这种现象表明可我国民间文学可能要面临传承断裂的危险。我国建立了保护民间文学传承载体的机制,未相应的传承人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并授予“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称号,以便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但是这种方法所得到的效果却不明显。

(三)利用新媒体培养传承群体

现代煤体的不断进步,穿破范围广泛,影响着民间文学的延续和推广,但是现代媒体为民间文学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电视作为一种媒介,以另一种方式传播着民间文学,如《白蛇记》、《阿瓦蒂的故事》等,将古典口述文学转化为视觉盛宴,不能作为传递创新的一种方式。利用网络阅读习惯,年轻人将笑话、谚语、传说系统化,短篇小说和其他类型的民间文学,吸引了广泛的网民观看,这直接违反了对时间、地理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当然,无论民间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如何,必须保持它们的真实性,防止任何操纵。

(四)保存民间文学需要民众的文化自觉

将民间文学艺术保存和延续的关键是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对自身的文化传承保持自信感和责任心。文化遗产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不仅是传记、专家的事,是人民文化自觉的事。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文化遗产是一种集体和共同的遗产,是每个人的感觉和责任。使政府更加重视民间文化,不以"经济考虑"为根本;广大社会参与者也在不同的各种岗位上尽其所能,为繁荣的文化传统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程竹.非遺后时代的传承守望与思考[N].中国文化报(综合新闻版),2013 年6月26日.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非遗传承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权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