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患者营养评估与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2021-10-20邓奎

婚育与健康 2021年15期
关键词:进展重症治疗

邓奎

【摘 要】重症患者有病情重、难治愈等特点,机体呈高度应激、高度分解代谢状态,患病后机体因摄入能量不足、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因素,导致合成代谢受到限,增加营养不良发生风险,经流行病学显示,住院重症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比例约为30%,若未及时治疗则危及生命,因此尽早制定对症的营养治疗方案有积极作用,利于缓解病情、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目的。本文阐述重症患者营养评估与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重症;营养评估;治疗;现状;进展

经调查研究发现[1],重症患者因病情危重,机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均下降,疾病自身不断消耗机体能量、手术、创伤及感染等因素,导致机体呈高分解、高代谢状态,引起蛋白质分解及能量消耗加剧,继而增加营养不良发生风险,若机体发生营养不良,则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风险增加,增加住院费用、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部分群体短时间内呈急性蛋白性营养不良症状、直接威胁生命健康。目前对重症患者多采取营养治疗方式纠正营养不良,结合实际提供适当、有益的营养物质,利于减缓应激状态下的分解代谢反应,使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缩短疗程、降低并发症风险,对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有积极作用,效果较理想。

1 营养筛查及评估

近年来研究表明,筛查及评估营养风险、制定营养治疗方案是系统营养诊治过程的重要组成,目前较常见的营养筛查方式如下。

1.1 单一性评价指标传统评估营养风险是以摄入营养情况、生化检查、食物摄入及人体测量指标等方式为主,对机体营养状况综合判断、明确营养不良程度,利于早期提供针对性治疗办法。经调查研究发现,实际体质量占理想体质量的比例为常见的人体测量指标,体质量变化可对机体营养状况综合评估,一般情况下,若重症患者<3月内体质量丢失比例>5%,<6月內体质量丢失比例>10%,则表示机体存有营养不良现象[2]。目前判断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多采用体质量指标,但脱水、水肿等因素均影响判断结果,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评估营养状况的常见指标有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上述指标可机体营养状况可直观反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有效性。其次,目前评估细胞免疫功能的较简便方式为总淋巴细胞计数,若机体总淋巴细胞计数<1.5×109/L,则表示已出现营养不良现象,上述单一性评价指标虽可对患者营养状况综合评价,但外界因素干扰易影响评估结果、影响治疗方案制定。

1.2 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该项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由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工作小组制定,其以循证医学为基点制定,可为制定营养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数据,具体作用为:尽早对营养不良风险预测,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变化可动态性、前瞻性判断,对高营养风险者早期提供营养支持,利于对患者临床结局加以改善,如减少并发症、降低感染风险及缩短疗程等,其在重症患者评估营养风险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3营养评分(NUTRIC) NUTRIC为营养风险评估模型,其对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可针对性评估,根据评分结果,可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临床预后进行量化,对预测患者病死率有积极作用,主要作用为:从营养支持中评估、筛选出最获益的患者,根据病情所需制定营养支持方案,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效果显著[3];

1.4 主观全面评估(SGA)研究发现,早期SGA在外科住院患者的营养不良筛查中应用广泛,具有简单便捷、有效可行等优势,可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更好的预测,利于综合评估患者营养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 常见的营养治疗方法

2.1 肠内营养既往研究发现,肠内营养支持是目前较常见的补充营养方式,其可为患者所需热能、蛋白质及时补充,切实满足机体正常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对细胞正常功能、机体免疫加以维持,改善患者胃肠道蠕动、避免机体发生胃肠道出血现象,且肠内营养可保护胃黏膜,使肠道致病菌定植、细菌移位明显减少,缩短疗程、降低病死率风险,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尽早提供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应激反应,使机体代谢程度降低、减少机体释放炎性介质,对改善肠道、免疫功能有积极作用,效果显著。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重症患者入院24h~48h开始肠内营养治疗,目标蛋白需求量一般为1.2g~2.0g/(kg.d),结合实际计算患者实际所需的能量供给量,避免机体发生应激状态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高血糖、糖代谢紊乱等风险。一般情况下,建议从较低的速度开始提供肠内营养,注意对患者腹部及胃肠道症状监测,严格遵守循序渐进原则,若有喂养不耐受情况,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决定低速治疗还是结束治疗[4]。

2.2 肠外营养研究发现,重症、营养风险较高的患者,48h~72h内需补充80%目标需求量,若肠内营养支持未能满足目标需求量60%时,则考虑予以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其可满足机体热量、蛋白质所需,降低感染风险,减少抗生素使用、缩短通气时间,实际治疗时需注意,严禁超过最佳推荐摄入量,待患者肠内营养供给量满足>60%的目标需求量时,则肠外营养支持需终止[5]。

3 总结

综上所述,重症患者治疗期间的重要组成为营养治疗,实际治疗时需结合实际而定,肠内营养支持为首选方案,如需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需合理选择剂量,切实解决能量、蛋白质供应不足的问题,避免供给过高的能量引起副作用,待患者体征平稳且原发疾病无加重时,早期提供营养治疗可改善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风险,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练鹏敏,张晓雪,钟丽霞.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评估与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33):2636-2641.

[2] 李莹杰,吴萍.重症患者营养评估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1(5):662-665.

[3] 杜娟,王慧,何敏.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及预后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36(9):1518-1522.

[4] 周正宇.肺癌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估及营养支持特点[J].现代医院,2019,19(1):88-89.

[5] 汪正光.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实践,2018,27(11):851-855.

猜你喜欢

进展重症治疗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1990年以来我国八段锦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
2020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April Fool’Day愚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