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家庄市重度低龄儿童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1-10-20范伟笑平雅坤赵彩云吕炳建齐喜娟赵军伟周永川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低龄龋齿甜点

范伟笑 平雅坤 李 健 赵彩云 吕炳建 齐喜娟 赵军伟 周永川

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因文化,地域及经济状况等差异而不尽相同[1,2]。美国儿童口腔协会将ECC 定义为:“71 个月以下存在任一牙面龋齿或一个以上因龋失、补牙面”[3]。而重度低龄儿童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指一种严重的、猖獗的婴幼儿龋,定义为:3~5 岁儿童上颌乳前牙龋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4 的3 岁儿童、dmfs≥5 的 4 岁儿童、dmfs≥6 的 5 岁儿童[3]。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S-ECC 发病率逐年升高,我国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5岁儿童乳牙龋齿患病率为70.9%,其中治疗率仅为4.1%,可见我国儿童存在乳牙患龋率高、就诊率低下的状况[4,5]。为了解石家庄地区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危险程度,本研究以3~5 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期为石家庄儿童龋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和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于2019 年2 月至10 月,选择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3~5 岁重度低龄儿童龋儿童500 名,采用分层抽样法,从石家庄地区按城、乡分层随机抽取幼儿园,其中城市幼儿园3 所,农村幼儿园2 所,共募集463 名3~5 岁无龋儿童,受调查儿童的监护人均知情同意本课题研究,本研究通过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NO.2020【022】)。dmfs≥4 的 3 岁儿童、dmfs≥5 的 4 岁儿童、dmfs≥6 的 5 岁儿童归为 S-ECC 组,无龋齿者归为无龋组。

2.研究方法①口腔检查:依据美国儿童口腔协会S-ECC 的诊断标准[6],由2 名经过统一培训的口腔医生完成所有口腔检查,检查者之间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0.8。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医生使用口镜、5 号探针进行口腔检查,助手同时记录dmft指数。S-ECC 组纳入标准:3~5 岁儿童上颌乳前牙龋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4 的 3 岁儿童、dmfs≥5 的4 岁儿童、dmfs≥6 的 5 岁儿童[6];无龋组纳入标准:儿童全口牙冠健康,无因龋所做的充填物,也无龋坏迹象的完整牙冠,即dmfs=0。②问卷调查:参照国内《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手册》中3~5 岁儿童调查问卷,结合本地区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特点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常规项目;饮食特点;口腔卫生习惯;口腔卫生知识等。S-ECC 组问卷由接诊医生与家长在诊室完成,家长知情同意本项研究;无龋组问卷由幼儿园老师统一发放给家长并告知其目的,填写完成后统一回收。

3.统计分析:采用Excel 软件对所有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数据均用双录入法录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导入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及表示,对S-ECC 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1.一般资料:本次调查共发放100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63 份,回收率96.3%,符合统计学要求。其中,男性儿童496 名,女性儿童467 名,男女比例1.06:1,平均(4.275±0.966)岁,根据 S-ECC 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S-ECC 组(500 例)和无龋组(463 例)两组。

2.重度低龄儿童龋的单因素分析(表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血型、性格、母亲怀孕多久分娩、分娩方式、出生体重、戒断母乳或奶瓶喂养的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母亲怀孕时身体、出生后6 个月内喂养方式(P>0.05)、咀碎食物喂孩子等与重度低龄儿童龋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

表1 重度低龄儿童患龋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重度低龄儿童龋危险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表2):将经过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的9 个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前喝奶、吃甜点或喝甜饮料[OR=5.462,P=0.001]、咀碎食物喂孩子[OR=3.247,P=0.003],母亲怀孕时身体状况不良 [OR=3.857,P=0.010]是儿童S-ECC 患龋的风险因素。睡前从不喝奶、吃甜点或喝甜饮料、从不咀碎食物喂孩子、母亲怀孕时身体良好是S-ECC 的保护因素。

表2 重度低龄儿童患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讨 论

目前重度低龄儿童龋病(S-ECC)危险因素的分析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S-ECC 在我国流行率高、治愈率低,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7,8]。影响儿童龋齿的因素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具有差异,和当地的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和饮食等因素都是相关的[9~11]。因此,了解这个地区的儿童龋病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性干预措施对儿童龋齿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睡前喝奶、吃甜点或喝甜饮料在无龋组、S-ECC 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睡前经常和偶尔喝奶、吃甜点或喝甜饮料的儿童罹患龋齿的概率分别是睡前从不喝奶、吃甜点或喝甜饮料儿童的 5.462、3.242 倍,这与多数研究报道[12~15]相一致。S-ECC 由口腔病原体发酵食品中碳水化合物产生的酸而引起,儿童如果在睡前喂食,那么患龋齿风险就会大大增加[12]。最可能的原因是牙齿上含糖的食物接触时间延长,入睡时口腔处于静止状态,唾液流速减慢,口腔自洁作用降低,食物供给牙菌斑中细菌营养的同时,自身发酵产生的酸也使牙齿脱矿进而形成龋齿。因此家长应该培养儿童睡前或刷牙后不吃零食的习惯,并限制甜点、甜饮料的摄入频率,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龋患。

在饮食特点方面,本研究发现两组儿童在孩子出生6 个月内喂养方式、戒断母乳或奶瓶喂养的时间、是否有含母亲奶头或奶瓶睡觉的习惯等方面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是否咀碎食物喂给孩子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经常或偶尔咀碎食物喂养的儿童,其患龋率是家长从不咀碎食物喂养的儿童的3.247 倍。这与多数的研究结果[16]一致,提示咀碎食物喂给孩子,会使孩子患龋风险越高。变形链球菌(MS)是与龋齿过程最相关的微生物[17],MS 有助于龋齿的形成,黏附在牙齿表面,产生大量的酸,并在低pH 条件下生存和维持新陈代谢[18]。家长咀碎食物再喂给孩子,可能会使家长口腔中的致龋菌传播给孩子,从而导致致龋菌定植在孩子口腔,增加孩子患龋的可能性[19]。

在母亲孕期营养方面,母亲怀孕时身体不良和一般的儿童罹患龋齿的概率分别是母亲怀孕时身体良好儿童的3.857、1.006 倍。这可能与儿童釉质发育缺陷有关,釉质发育缺陷是牙齿发育初期牙体组织受到干扰而导致的釉质结构异常。在牙齿形成过程中,产前和产后应激都会对成釉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导致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矿化不全[20]。母亲在孕期营养不良,可能会导致乳牙的釉质发育不良、矿化不全,从而使其更易罹患龋齿[21]。

本次调查发现,石家庄市3~5 岁儿童的乳牙龋坏程度主要与睡前喝奶、吃甜点或喝甜饮料、咀碎食物喂孩子以及母亲在怀孕时身体有关。这为以后儿童龋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指导,为了降低S-ECC 患病率,应当控制儿童甜食的摄入习惯,摒弃家长咀碎食物喂给孩子的不良习惯,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以及母亲在孕期加强营养。

猜你喜欢

低龄龋齿甜点
人民日报: 低龄不再是恶行的“免罪金牌”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甜点世界
搞怪的甜点
大灰狼的甜点屋
预防龋齿
预防龋齿
预防龋齿
甜点师 美丽不止多一分
低龄留学当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