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分析及展望

2021-10-18梁暹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动因展望高等教育

【摘要】在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社会,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意在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以及外在动因,通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的全面分析,加深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对今后中国高校的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化  动因  内涵  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193-02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习近平2019.11)。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的国际交流,或者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这也必然把中国的高校推向广阔的国际空间。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也迅速增长,出国留学更是成为常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动因?

著名学者阿拉丁(Alladin)曾说过:“教育可以被看作是外交政策的第四个层面,它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形象。”所以国家的政策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为主要的动力。

英国的教育学专家皮特·斯科特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探索》一书中这样说道:“跨国学习语言普及的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素……就个人生存而言,拥有国际经验并能够流利运用重要的全球通用语言(尤其是英语)是极其有利和完全必要的。这一趋势既与个人的职业规划休戚相关,也与国家的远大抱负密切相关。相对而言,在其他发达国家获得专业知识、研究设备和基础设施更加容易,这种强大的吸引力也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因素之一。”

也就是说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动因之一是个人的发展,个人的职业规划,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获得更好的专业知识以及身份资格,出国留学是一条捷径。

事情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单方向的投射不能解决问题。皮特·斯科特在书中还说到:“英国大学需要留学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相信国际化能使大学的教育观念和文化观念多元化;二是他们希望通过招收自费留学生增加收入。”因为英国政府大幅度消减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甚至到了无以为继的程度,同时鼓励高等院校招徕海外自费留学生,并收取很高的“全额学费”。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院校开始招收自费留学生。自费留学生为英国高等院校带来了额外收入,并且可由高校自主支配。

以上两项因素只是内在推手,还有现在中国所处的大环境的支配则是外在的动因。从“一带一路”到东亚命运共同体,以至于全球命运共同体,都要求我国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必要途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启动贺信中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教育使命和青年成长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指明了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方向,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大动因。

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具有文化交流的功能。能够加深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事实上高等教育国际化还能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国际影响;经计划济方面,上面已经叙述过,可以创收,弥补教育经费的短缺;大学也可以借国际化的契机,试图提升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但是,国际化的至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决不能遗漏的就是“利益相关人”——学生。只有培养出国际化人才,才是最为关键的。

综上所述,国际化的最为主要的动因用图示表示就是: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加拿大学者简·奈特对国际化是如此定义的:“在大学与国家的层面上将跨国的、跨文化的或全球的考量融入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教学中去的这么一个过程。”具体地说:“对一些人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意味着一系列诸如学生、教师在内的人员流动,国际合作项目,跨国课程及国际学术研究活动;还有些人认为高等教育国家化是通过新型的手段,诸如建立海外分校、启动网络课程,在别国推广本国教育模式的活动;对于更多人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包含了跨国、跨文化、全球化等因素在内的课程及教学实践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的定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凯特(Knight 1997)提出的国际化的界定方法是基于院校的“操作性定义”。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国际维度或跨文化维度融入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的过程。”她认为国际化不是院校的边缘活动,而是院校使命的核心。

奥尔本大学校长斯文·凯斯波森(Sven Caspersen)把國际化描述为对下述领域的影响:课程、语言培训、海外学习或培训、外语教学、接收留学生、雇佣外国教师或客座教师、提供外文教学资料、培养博士留学生等等。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以下几个因素:

1.教育观念的国际化(思想理念)。对于大学功能的再认识,拓宽办学视野,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大学的办学目标与宗旨。

2.学生交流与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人员流动)。大学既然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那学生的流动就应该通畅,派遣本校学生出国留学,招收国际学生入校学习,这种双向交流都是必要的;教师队伍也应该保持流动,派出去,请进来,招聘外籍教师等等。

3.课程与研究活动的国际化。跨国、跨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国际会议与交流、课程改革和研究合作等。

4.合作办学与海外分校。联合招生与双学位项目,海外分校等。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展望

1.“双一流”的战略目标

现在中国政府正在培育一批“双一流”高等学校。“双一流”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柱。“双一流”的战略的目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其总体目标包括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从服务“双一流”战略、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角度,国际化应引导资源(人、财、政策等)依据“双一流”战略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有规划地投入到高校和学科的建设、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以及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上。“双一流”战略中也明确提出国际化的内容主要涉及与国外开展實质性合作、建设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以及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及在国际教育事务中的话语权。根据公布的信息,现已建成的一流大学共计42所,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共计95所。

2.为“一带一路”提供战略支撑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促进国际化的发展,尤其是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以切实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合作,从而以形成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为目标。因此,国际化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上,因为这是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有效开展合作的人力资本保障。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核心素养框架内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体现在一是至少精通一门外语;二是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习俗,拥有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与社会资本构建能力;三是自主行动,拥有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多样性以及自身角色和理想角色的感知能力。国际化人才需要通过丰富的教育经历和背景,培养其国际视野以及对自我身份认知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资源开展活动,实现价值最大化。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截止到2018年年底,我国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到2018年底,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

3.通过留学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窗口

尤利奇、泰希勒(Ulrich Teichler)认为英国是通过进口实现国际化的一个例子,也就是通过留学生和外国学者付出的努力来实现国际化。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英国,也存在于欧洲的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美国更是接受外来留学的大本营,语言的天然优势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使得这些国家更加容易以“进口”的方式展开国际化。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则更多的是以“出口”的方式展现的。教师以及学生的出国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每年出国留学、访问、从事科研活动的教师、学者、学生已经不计其数。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66.21万,各类留学回国人员51.94万,各类来华留学人员49.2万。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输出国,同时也成为了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但是学生的跨国流动还是不均衡的。超过总数四分之三的留学生主要流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这说明经济实力与教育、科学实力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

除了留学之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设立也是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到2017年年底,经教育部审批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600个。海外办学已有100多个本科以上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必将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不断推进,中国的高校也必将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的著名学府。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英)皮特·斯科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3年4月22日

[3]《大学国际化的历程》,程星,商务印刷馆,2014

[4]孔子学院:拓宽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之路,光明日报,2018年12月7日

[5]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教育部网

[6]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全球化与大学的回应》,(美)简、柯里等,王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8]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作者简介:

梁暹(1968年-),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从事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动因展望高等教育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