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嬗变逻辑、价值逻辑及支持策略

2021-10-16马俊丽何爱霞

职教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农民技能

□马俊丽 何爱霞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我国进入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1]。此外,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强调要高举“技能型社会”这面旗帜,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2]。然而,包括贫困农民在内的不少贫困人口虽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增收脱贫,但因技能水平较低,只能从事初级的和简单的工作,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因缺乏持续发展能力而再次返贫。因此,如何发挥脱贫农民的主体性,使其职业技能逐步实现由“外援性”向“内生性”转变,从而使其生存境遇逐渐从“救济式”向“参与式”转变,是在新时期提升脱贫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添砖加瓦、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基于上述背景,有关提升脱贫农民职业技能的研究已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纵览已有研究成果,相关研究多偏重“教育培训”而较少关注“学习”,多聚焦显性的一技之长,而少侧重隐性技能素质。循此,本研究从中国乡村振兴网中选取了20 位农民的脱贫增收故事①,聚焦成人学习这一促进个体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系统探讨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嬗变逻辑和价值逻辑,进而提出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支持策略,希冀能丰富完善成人学习乃至继续教育理论体系,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实践目标。

一、概念阐释

(一)职业技能

要理解职业技能的含义,首先要理清何谓技能。技能接近于技巧,在职业环境中使用,表示的是从事如木匠、牧师或医生等职业的整体与综合能力[3]68,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反映的是个体一生之中人力资本不断消减和增长的动态过程;技能能够综合反映个体从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场所积累的人力资本总和[4]。总之,技能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反复练习而获得的规则性的动作体系,是由外显的肢体操作动作体系和内隐的认知活动体系构成的整体,二者相互独立、相互促进、相互转化[5]。技能概念基础上的职业技能,是从事特定的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技能,是指与完成某项职业活动有关的肢体的和认知的动作体系、实践知识和经验的总和[5],是技能在职业活动领域的应用和体现。“既包括重要的教养或教育要素,也包括发展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品质,它被视为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3]68,可以通过与中学教育和正规职业技术教育相联结的工作场所项目获得,或通过包括传统学徒制和农业合作社在内的基于工作的培训获得[6]32。关于职业技能的分类,本研究借鉴“冰山模型”进行分析。个体的职业技能好比漂浮在海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属于显现于水面上的表层部分的职业技能,是表面的、看得见的、外显的,本研究将其称之为显性职业技能;社会角色、创新能力、责任意识、沟通协作能力等个性品质和动机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职业技能,是深层隐藏的、看不见的、内隐的,本研究将其称为隐性职业技能[7],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延伸,将上述两种职业技能有机融合的更高层次的技能归于“复合型职业技能”。

(二)成人学习

诺尔斯(Knowles)将成人学习定义为成人获取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过程[8]148。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是获取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霍尔(Hoare)指出,成人学习往往是指行为的改变、知识或技能的获得以及先前知识的改变或重构,也意味着自我理解的积极变化或个人素质的发展[9]。基于个体发展的角度,成人学习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成人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实现他们的目标,通过在环境中不断学习,使其能够实现将知识转化为具体行为,助推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实现认知发展和个体变化,从而有效应对环境变化。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成人学习的理念由此产生转化,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使自身产生比较持久的能力或者倾向的改变的过程,而是强调学习与生存密切联系,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10]。虽然成人学习理念不断发展深化,但归根结底,成人学习的目的是人,是为发挥所有人的潜力创造条件,使人真正实现内源发展。

二、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嬗变逻辑

脱贫农民作为职业技能学习的主体,一方面要向师傅学习安身立命的本领,关注就业技能、生涯能力的获得,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人文精神与德性的塑造。换言之,脱贫农民的职业技能学习区别于技术训练,具有内在的人文追求,其终极旨归是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分析小李等20 位农民的脱贫故事可知,脱贫农民的职业技能学习呈现出由依靠外部力量帮扶实现的“外部赋能”到通过自主学习实现的“内部增能”的嬗变逻辑。

2017年年底,大医二院获评支付宝“未来医院服务创新示范单位”,此榜单全国仅有16名在列。孙岩国援引资料表述:2015年4月29日,大医二院支付宝服务窗上线后,迅速得到年轻人热捧,22万注册用户中,年轻人近九成,日均访问量5000余笔,移动支付日均超过2000笔,交易笔数在全国排名第六,挂号、就诊、取报告、缴费等可以不再排队,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

(一)学习目的:从职业技能积累到职业技能巩固拓展

大寻访活动已经过半,走深圳,过东莞,经广州,访厦门,到温州,看杭州,转上海。今天分赴苏州、无锡,再聚南京。问及难忘的风光景色,当然是人文,是各家企业的掌门,也就是一种“企业家精神”。

(二)学习内容:从显性职业技能到隐性职业技能

2020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IL)发布了《拥抱终身学习文化:对教育未来倡议的贡献》这一报告,该报告提出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愿景,要求到2050年实现向终身学习转变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再造与重塑工作场所学习”这一行动方向[24]。《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基于此,要在全社会培育一种崇尚终身学习的社会文化,为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营造一种有利的文化氛围,从而服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的“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具体而言,可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立体式营造终身学习文化。其一,加强终身学习物质文化建设,为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提供物资支持。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直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那些文化产品,其基本功能是维持个体的生命的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25]52。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涉及到政府、企业、社区、学校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各方应共同承担学习成本,为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可在农村社区场域内设置农家书屋、文化长廊,为脱贫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学习资源;也可共同投资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实训基地等“示范基地”,为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提供便利的学习场所,从而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其二,关注终身学习制度文化建设,为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提供制度保障。“制度文化是指制度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制度及组织机构和设施等的总和。”[26]13政府要构建系统连贯的有关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政策体系,使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有法可依,使其能够更加开放、自由地开展职业技能学习活动。如在相关政策中明确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费用补贴制度,设计合理的职业技能学习成果认定和评估制度等。其三,重视终身学习精神文化建设,为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树立榜样力量。精神文化是指一定文化共同体在其长期的社会活动中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外化出的艺术作品、道德规范、宗教教义、法律条文等[26]13。精神文化建设是培育终身学习文化的关键一环,要不断挖掘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优秀案例和先进事迹,通过活动渗透、实践陶冶、示范引导等举措培育终身学习精神文化[27]87,并将其作为终身学习的宝贵财富,从而培植包括脱贫农民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精神文化,为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树立榜样标杆。

在脱贫攻坚时期,贫困农民多是经外部的职业技能培训获得谋生所需的一技之长,在此期间,其大都是通过累积学习实现职业技能的积累。通过累积学习,限定性的、重复导向的知识得以发展,它们以明确无误的方式,可被运用在与学习情境相同的情境之中[11]40。如小朱在盲人按摩店做学徒期间,为了学好盲人按摩技术,他勤奋练习,从不懈怠。经过一年的学习,他熟练掌握了按摩的力度和穴位,能够娴熟地给客人进行各种按摩推拿服务,成为了按摩店的“招牌”技师。通过职业初始期的累积学习,贫困农民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得以顺利实现脱贫。脱贫后,为了实现高质量的稳定脱贫,脱贫农民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学习巩固拓展其所掌握的一技之长,且案例故事显示,这种学习意愿多是自发性的。如小王靠各项帮扶政策脱贫后,以致富为目标,到宿州轻工业职业学校学习修理电视、冰箱、计算机等电器手艺,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了一名技术能手,几年的努力打拼,如今买了商品房有了自己修理门面,生活奔向小康。小李靠维修技术脱贫后,仍坚持去外地交流修车经验,不断完善修车设施,定期去厂家学习新技术。综上,在从“促脱贫”到“谋致富”“防返贫”的过程中,脱贫农民的职业技能学习目的也体现出由积累职业技能到巩固拓展职业技能的接续前进,正是由于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目的的进阶,其职业技能得以巩固强化乃至丰富拓展,脱贫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也显著提升。

(三)学习动力:从行为模仿到内生创新

在班杜拉(Bandura)看来,任何学习都需要驱动力的强力刺激。从脱贫攻坚时期的职业技能积累到如今助力乡村振兴阶段的职业技能巩固拓展,脱贫农民的学习动力也经历了由简单的行为模仿到主动进行创新的嬗变。脱贫前,贫困农民的知识储备大都是原始的农业生产知识,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导下,贫困农民往往需要面对一个较为陌生的职业领域,为了积累所需的职业技能,其通常采用“向师傅学习”的策略,即模仿他人较为成熟的职业技能行为。小闵在萌发了靠家电维修脱贫致富的想法后,当机立断,主动找到家电维修店负责人学习维修技术,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师傅的帮助,2016年小闵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维修店。老邱为了增加收入开始养羊,不断向其他养殖户学习养羊技术,逐渐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养羊能手。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教育增加个体能力首先体现在创新(如发明新活动、新产品、新技术),其次表现在采纳新技术,然后是加速新技术在经济中的扩散方面[12]303。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为脱贫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脱贫农民职业生涯的发展,其职业技能学习的动力也由行为模仿演变为巩固拓展时期的内生创新,即自觉“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方法、过程、工具、思维等的创新实现更高的效益”[13]。在内生创新的驱动下,脱贫农民的职业技能学习策略完成了从职业技能模仿到职业技能输出乃至创新的转换,与此同时,其职业身份也实现了由学徒到师傅的蝶变。如老汪跟着“行家里手”学起菊花种植技术,为掌握科学管理技术,他到处拜师学艺,最终顺利脱贫,脱贫后将注意力转向创新,在管理上更加精益求精,在提高菊花质量和产量上下功夫,在改善菊花品种上动脑筋。在菊花价格较上一年下浮40%的行情下,凭他在质量和数量上的优势也获得了很可观的效益,其菊花种植和加工技术得到菊花商和花农们的认可,浙江省一位菊花种植大户慕名拜访了老汪,并高薪聘请他去做技术顾问,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

三、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价值逻辑

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由个体在别人帮助下或独自完成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我诊断学习需求、拟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人力物质资源、选择并实施适当的学习策略,并评价学习成果[14]18。自我导向学习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是最佳、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其通过明确的学习意图、相应的知识经验,能有效帮助学习者挖掘知识潜能,是学习者应对复杂环境与需求持续变化的基本策略[15]。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交汇时期,脱贫农民所面对的更多是前所未有的新境况,生产生活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已无法依靠先前获得的知识技能解决,需要根据学习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获取职业技能知识,从而实现社会实践和个体共同参与建构的自我导向学习过程。梳理本研究所选取的20 位脱贫农民的职业技能学习过程发现,脱贫农民自我导向学习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两种,这两种学习策略对于脱贫农民巩固拓展其显性职业技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挖掘性学习促进职业技能纵向巩固。挖掘性学习(Exploitative Learning)是一种目的性较强的深入性学习行为,聚焦生产工作中的关键性环节和技术较为成熟的专业领域,提炼并完善核心工作任务涉及的技术知识结构与技能操作规范,优化原有技术技能范式,提升技术知识在实践生产中的转化率,进而提高生产效率[16]。譬如,老黎在养殖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编成了通俗易懂的顺口溜,“要想致富搞养猪,科学养殖有诀窍;室内通风屋敞亮,屙要干净食要饱,勤消毒人少来往;市场低迷淘旧种,加大仔猪销售量;市场价格走高时,少销仔猪养肥猪……”又如,小旺在扩大柚子种植面积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柚子种植的核心技术知识:柚子花落后每天都要观察柚子坐果情况,及时剪掉长得差的果子;通过施有机肥改善柚子的品质,种出来的柚子会更好吃。其二,探索性学习(Explorative Learning)助推职业技能横向拓展。探索性学习是对已有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与经验做出广域拓展和试探,通过岗位实践去验证并选择技术技能优化方案,逐渐实现生产技术技能的完善与改良,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17]。譬如,肢体残疾人小许通过发展电商在网上销售水果使得家庭收入显著增加,为了避免鲜果销售受季节影响的限制,他开始在网上学习种鸽养殖技术,并通过网络联系客户,在充分发挥电商优势的同时,也通过拓展职业技能避免了季节对收入的影响,其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又如老鲁通过种植中药材增收脱贫,脱贫后在种植中药材的基础上新种两亩洋姜;还通过市场调查和技术学习,开始了市场价格不菲的胡蜂养殖,依托发展种养结合的复合型产业,可以实现“旱涝保收”。

梅里安(Merrian)等人认为,成人学习不是发生在真空环境中,而是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的。虽说脱贫农民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的,是基于自我导向的,但仍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基于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历史新时期,脱贫农民的职业技能学习需要更加有效的支持,以进一步激发脱贫农民自觉进行职业技能学习的内生动力,使其职业技能学习更加高效。

图1 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价值逻辑图

(一)自我导向学习推动显性职业技能巩固拓展

如上所述,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目的、内容和动力都呈现出由外而内的嬗变逻辑,本研究聚焦的20 位脱贫农民的案例故事表明,自我导向学习、“从做中学”和拓展性学习能有效推动显性职业技能巩固拓展、助力隐性职业技能迁移开发以及促进复合型职业技能内生创新(见图1)。

(二)“从做中学”助力隐性职业技能迁移开发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关于教育和学习的讨论应超越关系习得、认证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还必须解决创造知识和控制知识等根本性问题[6]71。新的历史时期对脱贫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脱贫农民需具备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农业发展理念、创新能力、工匠精神等,系统整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积累掌握的显性职业技能和隐性职业技能,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复合型职业技能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析研究文本可知,基于内生创新的拓展性学习已成为脱贫农民较为青睐的学习方式。拓展性学习(Expansive Learning)又被译为扩展学习、展化学习,最初由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Engestrm)于1987年提出。与传统学习不同,拓展性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已经存在的知识技能,而是为了建构新的客体和活动系统[21]。拓展性学习主要关注的不是知识传递,而是学习的过程,尤其关注新概念、新知识、新活动在工作场所中由集体创造的过程[22]。就脱贫农民而言,工学结合的要点之一在于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实现脱贫农民精湛技能的掌握与复杂从业能力的形成,脱贫农民将有更多机会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拓展性学习促进显性职业技能与隐性职业技能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复合型职业技能。具体表现在如下两方面:第一,拓展性学习关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新活动的创造过程。例如,老李通过办油纸伞手工制作和销售的小作坊脱贫后,意识到传统油纸伞工艺复杂,成本高、耗时长,不适合批量生产,于是联合侄子化繁为简,大胆创新,将油纸伞加工简化为13 道工序,通过拆分制作程序采用“流水线”作业,打造“可体验”“能定制”的新模式,把改良后的绘画白纸伞作为主打产品,并拿到了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第二,拓展性学习突破个体学习的范畴,认为学习的主体是集体,要拓展的领域就是集体现有的实践能力与未来实践能力之间的差距[23]。如老周通过编制竹器脱贫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更多年轻人培养成新一代的竹编能手,成立合作社,将原来主要编织簸箕、撮箕等生产生活用品,融入时尚元素,使编织产品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收藏价值为一体,实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带动更多贫困户致富。由此,通过基于内生创新的拓展性学习,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实现了由边缘性参与者到充分参与者的转变,其职业身份也由知识与技能水平较低的“新手”成长为能够独立熟练掌握某一工作、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家”或“熟手”。

(三)拓展性学习促进复合型职业技能内生创新

“从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原始动因看,它不仅希望显性知识的有效迁移,更期望隐性知识在学徒心中固化。”[18]对于脱贫农民来说,工作场所中的“从做中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相较于其他的学习类型,“从做中学”对于脱贫农民习得隐性职业技能的作用更加明显,在工作场所中,学徒可以通过观察、倾听等感觉对环境进行感知,获取信息,通过操作、思考和交流沟通等将信息内化,实现隐性职业技能的迁移开发。通过研究文本可以归纳出,脱贫农民通过“从做中学”助力隐性职业技能开发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观察学习和在实践中反思。第一,作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19]88。如聋哑人老宋在岗前学习中一丝不苟地看着师傅们的操作,有时候因为听不见,有些工作小窍门掌握不了,他就反复练习,直到掌握要领才满意。残疾人老郭跟随师傅学习推拿按摩时为了学好技术不辞辛苦,认真听学看做,掌握每个动作要领。第二,在实践中反思培植脱贫农民的务实精神。比利特(Billett)曾指出,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一般分为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前者可通过个体自身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后者则需要外部的帮助或个体有效的自我反思解决。脱贫农民脱贫后,大都对自己的脱贫经历和脱贫实践进行了有效反思,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脱贫致富的原因,以更加务实的精神奔向小康生活。这种建构和重构问题的能力在反思性实践中最为重要,因为其会影响到后续行动的实践[20]。如小黄脱贫后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满是感慨:一定要怀有感恩之心,感恩党和政府的帮助,但不能过度依赖政府,不能一味地等、靠,要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才更有奔头。

(5)地震剖面上,扇体大都呈两端尖灭的“透镜状”或“扁楔形”,反射低频强振幅,连续性差,且与北部水下扇主体脱开,多表现为“无根”扇(图2)。扇体充填沉积在湖底低部位。

四、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支持策略

执行团队处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层级的顶端,是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者。环境的复杂变化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执行团队战略决策过程更加复杂,企业战略变革不能满足于渐进式的改进工作,更需要执行团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快速反应,创造性地发现战略机会。执行团队的管理理念、工作经验、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偏好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嵌入战略变革之中,他们的战略活动和运作过程会通过层级结构的传递,影响企业管理活动。

(一)培育终身学习文化,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梳理案例资料发现,脱贫农民的职业技能的学习内容具有两重性:一是服务于脱贫攻坚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显性职业技能,突出学习内容的“生产性”,回应乡村振兴对人力资本的时代要求。显性职业技能能够以文字、数字、声音等形式表示,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形式或系统的方式进行学习,如种植养殖技能、数字技能等各种就业技能。譬如,为了提高养牛技术,小魏到有经验的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并向有经验的养牛户学习防疫和管理等职业技能知识。又如,老杨养蜂之初没有技术经验,就积极参加镇上组织的技术培训班进行学习,又买了许多关于养蜂方面的书,还加了几个养蜂微信群,慢慢提高了养蜂技术。二是指向脱贫农民自身的、内在的意义,突出育人之本,着眼于提升脱贫农民内在素质能力的隐性职业技能。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脱贫农民更加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其学习内容也更倾向于隐性职业技能。隐性职业技能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被表述出来,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于形式化的特点,如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务实态度、创新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等。以养殖孔雀的小何为例,其脱贫路走得异常艰难,在经历了各种风霜雨雪后,她深知个人能力有限,必须组建团队,分工合作,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值得注意的是,虽说脱贫农民职业技能的学习内容呈现出由显性职业技能到隐性职业技能的嬗变逻辑,但二者的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伴相生、相互转化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学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二)聚焦工作场所学习,实现“场域-惯习”互促

曼斯菲尔德(Mansfield)指出,工作场所学习是学习者在工作场所中提升工作能力的学习方式。布迪厄(Bourdieu)认为,“场域”是“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28]134,如教育场域、文化场域和法律场域等;“惯习”则是个体“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不断地随经验而变,从而在这些经验的影响下不断地强化,或是调整自己的结构”。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农村社区场域内的工作场所已成为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关键场域。脱贫农民通过工作场所学习,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的职业技能,形塑了合作沟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创新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惯习,另一方面这些惯习又促进改变以往单打独斗、保守自卑以及“等要靠”等消极品质滋生的农村社区场域。因此,进一步聚焦工作场所学习,从而实现“场域-惯习”互促,是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回应乡村振兴以及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应然之举。脱贫农民的职业技能学习是在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已有经验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真实工作场所中的学习对于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实效性价值更为明显,脱贫致富带头人等脱贫榜样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循此,应充分发挥真实的工作场所对于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效用,在充分了解脱贫农民真实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可依托脱贫致富带头人,积极开展专题培训,组织“行家里手”到田间地头讲解职业技能,或建立脱贫农民创业孵化基地,定期组织面对面的交流研讨会等,实现榜样言传与身教的有机结合。此外,社会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学习观,与虚拟世界结合的参与式活动体验学习和小组问题解决等或将逐渐成为主流学习方式[29]。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突破时空局限,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学习资源,因此,应大力推动虚拟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从而使脱贫农民的职业技能学习更加高效便捷。如,相关部门可牵头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脱贫农民需要的职业技能知识或各地脱贫致富带头人的先进事迹;建立专门的QQ 群或微信群,引导脱贫农民随时随地与同行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经验交流;根据脱贫农民的实际需求定期邀请专家组织线上交流会,打破时间、空间、经济、身体等各方面的局限,使脱贫农民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成为可能。由此,通过脱贫农民在工作场所中的职业技能学习实现的“场域-惯习”互促,实现“脱贫农民-脱贫致富带头人-贫困农民-脱贫农民-脱贫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作用的良性循环,从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服务乡村战略以及技能型社会的建设[30]。

酸性磷酸酶是植物根系感受外界磷营养状况的一种诱导酶,缺磷条件下植株根系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会升高,以增加根际有效磷含量[21]。从表3可看出,低磷胁迫使苦荞幼苗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升高,且表现为随着低磷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与P1处理相比,在两个低磷胁迫浓度(P2和P3)下,耐低磷苦荞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平均增幅为58.65%,而不耐低磷品种的平均增幅为24.62%。说明耐低磷苦荞根系酸性磷酸酶的增幅大于不耐低磷性苦荞。低磷胁迫能诱导苦荞根系提高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以适应低磷环境。

(三)合理评估学习成果,促进价值理性觉醒回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应该把“学习实现自我”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人的振兴,立足乡村振兴这一时代背景,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理性选择应与时俱进,它不应仅仅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应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在价值理性的召唤下,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学习成果评价维度应更加多元合理,除聚焦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对于其增收的意义外,更应关照脱贫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高层次的复合型职业技能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建设技能型社会对脱贫农民的外在要求,也是脱贫农民提高可行能力、充分融入现代经济生活、促进其社会流动的内生需求。基于此,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学习成果评价应兼顾针对性和发展性,以促进脱贫农民的可持续发展为旨归,促进价值理性的觉醒回归。首先,建立合理的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成果的评估机制。应寻求职业技能学习目标需求与脱贫农民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契合点,并以此作为脱贫农民未来职业技能学习的依据,从而建立起促进脱贫农民把提升自身价值作为人生追求和文化自觉地动态评估和激励机制,激发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热情。其次,实施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成果的过程评估。应在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结合脱贫农民实际的职业技能学习需求,定期对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可组织师傅、专家等相关人员到田间地头等工作场所实地考察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成果的应用效果,适时进行反馈、沟通,保证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地控制。最后,实施面向脱贫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性学习评估。突出对脱贫农民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务实精神等隐性职业技能的评估,重视脱贫农民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品质的评估。可通过开展优秀学徒、脱贫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的评比,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展示脱贫农民职业技能学习创作作品和先进事迹,实现脱贫农民隐性职业技能的迁移开发,从而促进价值理性的觉醒回归。

注释:

①为遵循学术研究的伦理性原则,文中出现的脱贫农民姓名都使用代称。在此向中国乡村振兴网及各位作者和脱贫农民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农民技能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农民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