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实践探索

2021-10-16范琳邓忠波

职教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学院

□范琳 邓忠波

新时代产业结构不断转型,为产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深入,高职产业学院应运而生。在产业学院萌芽、成长、繁衍演变的发展进程中,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业界对产业学院的发展也有了更多期待。现实中,产业学院发展还面临诸多待解难题,产业学院多元共生格局的建设路径,可以为构建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提供参考。

一、产业学院的发展进程及政策演变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锐意转型之下,产业结构变化多端,人才需求不断涌现。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构了产业学院。

(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演变由浅入深

我国产业学院的实践演变,经历了从萌芽、成长再到繁衍的发展过程。

1.萌芽阶段:产业学院理念、理论构建时期。“产业学院”的名称,较早地见于2003年的一则通讯,该通讯报道认为产业学院产生之初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高级人才[1]。2007年徐秋儿发表了《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一文,提出了产业学院的概念,认为产业学院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在与企业深度合作基础上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它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形式[2]。随后的实践中,高职院校牵头建设的产业学院不断涌现。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充分依托浙江建筑行业各大型集团公司的产业背景优势,加快实施与集团的紧密合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产学互动,构建了校企合作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了高职教育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的创新之路[3]。一些本科院校也建立了产业学院,其中以成都大学的产业学院最多,分别为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软件产业学院、生物产业学院等。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面向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模式的产业学院,进一步推进了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2007—2013年这一时期,高职院校中产业学院经历了从概念雏形形成,到院校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的产业学院产生,再到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构成了高职产业学院的萌芽阶段。

2.成长阶段:产业学院的持续探索时期。2014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郑琦发表《产业学院: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办学模式》一文,认为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为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与产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形成的联合办学新模式[4]。随后浙江省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滕头园林产业学院”,构建了以产业链—行业—专业链为主线,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组建的产业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物流公司共建了“物流产业学院”,形成了一套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镇产业学院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产业学院组建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同时在产业学院的制度创建、产业学院的设计与运行模式方面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广东省、四川省等地,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产业为纽带,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逐步出现,深入推进了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可以说,2014—2017年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成长发展阶段。

3.繁衍阶段:产业学院快速发展、深入推进时期。2018年开始,高职院校各类产业学院开始快速组建和发展,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青岛电影产业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医药产业学院、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华迪IT 产业学院纷纷成立。福建省评出高校示范性产业学院,如龙岩学院成立的龙净(环保)产业学院。广东省成立广州市产教融合示范区,示范区以广州开发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为依托,共建广州市区块链产业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物联网产业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学院(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等7 个产业学院,形成了产业学院的繁衍阶段(见图1)。

图1 广州市产教融合示范区成立7 所产业学院

2018年至今,产业学院的内涵逐步明晰,实体组织建设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理论深入研究比较集中,在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组织架构等方面,以及产业学院的共建共管、组织制度创新、内部治理创新等方面不断深入。

(二)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稳步推进

为在新一轮产业结构变化的国际竞争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形成适应产教融合发展需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对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稳步推进,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方向更加明晰。

1.确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内涵。2013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中确立了“产教融合”的理念。混合所有制办学是高职院校寻求发展的新思路和突破口。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高职院校开始了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多主体办学格局逐步形成。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重点内容,要求营造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具有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内涵建设全面开始。

2.加大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中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力度。为了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国家对企业的政策优惠力度不断加强。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企业将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2016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发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产教融合企业税收优惠的方法,以鼓励企业接纳学生进行顶岗实习;2017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对兴办职业教育投资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赋予抵免该企业一定比例的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红利;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运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和税收优惠的叠加方式激励“产教融合企业”,鼓励校企合作学校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同时要求实行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公开制度。国家政策对产教融合发展中的企业进行支持,助推高职产业学院不断发展壮大。

3.推进高职教育产业学院模式建设的理念不断深化。国务院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鼓励构建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举办或参与举办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的产教和科教融合发展、专业特色明显的“特色学院”。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提出,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中,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可以看出国家政策文件由“建设特色学院”到“设立产业学院”,再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推进,无疑给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形式多样

我国高职教育产业学院的快速发展时间不到10年,但却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特色鲜明、实效明显的产教融合之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不断地变化发展,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点。

(一)多元投资校企混合共建模式

学校、政府、企业等多元投入,共建产业学院的模式。这种产业学院的特点是,学校依据地方政府、所在区镇、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需求,主动对接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调整学院的专业设置,形成专业优势对接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有效缩短了学校和企业的时空距离。例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依据中山市、区、镇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新特点,面对中山“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学院的专业方向,建成了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和小榄工商学院等四所产业学院,有效缩短了学校和企业的时空距离,便于学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产业中最新的技术和管理融入课堂,有利于企业吸引优秀毕业生就业[5]。

(二)校企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模式

学校、企业共建等同于二级学院的产业学院,形成校企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了弥补各自的短板,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共同发展为理念,共同投资建立产业学院,这种产业学院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和管理模式如同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一样,我们称其为二级产业学院。其特点是职业院校某特定专业以特定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实现人才共享、资源共用、信息互通,利用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自身发展,专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专业建设水平和层次得到了提高。例如,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据在机电专业方面的优势,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合作建立了以汽车产业为服务对象、专业设置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的二级产业学院——黄海汽车工程学院;又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市场营销传播学院等[6]。

(三)梯级承接体系发展模式

由高职院校到二级学院,再到产业学院,形成梯级承接体系。这种模式的产业学院是位列于各二级学院之后,作为学校的三级学院管理的。在二级学院的框架下,利用二级学院特色显著、对口程度较强的各专业开办产业学院,相当于二级学院下设了“三级学院”。同时在人权、财权、事权等管理方面采用梯级的下放与承接体系,采取具有实效性、创新性与监控性的建设方式,实施混合所有制管理模式办学。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撤系建“院”的调整,按照专业群设置了10 个二级学院。其中二级学院机电技术学院中的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优势专业,与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达意隆智能装备产业学院,实现职业学院到二级学院再到产业学院的三级管理建设的梯级承接体系发展模式[7]。

(四)联合推进体系发展模式

学校与企业合作将产业学院建在企业所在地,形成理事会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基地。在产业学院基础上,学校二级学院各专业与产业学院所在产业园区对应企业链接合作,进行二元主体建设与管理、企业师傅与学校专任教师二元教学,形成学生与员工二元身份衔接的格局[8]。同时学校二级学院以产业学院育人基地为中心,与基地周围其他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实践活动,继续推进产业学院管理体系发展,进行专业与企业对接的深度合作共建。此模式可实现“精准育人”,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例如: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在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中,本着将学校建在企业里,将专业建在产业上的原则,在广州开发区科学城与光宝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光宝产业学院,再由学校各二级学院就专业优势与光宝产业学院及其周边的企业需求,实现产业学院联合推进体系建设模式(见图2)。

图2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产业学院联合推进建设模式

以上各类型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为实现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实践探索,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困惑。

三、新时代产业学院实践探索中的现实困惑

伴随着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尝试以产业学院的模式办学,产业学院已经成为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成为培养适应新时代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相互链接的重要途径。但新时代我国高职产业学院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困惑。

(一)产业学院建设中企业缺乏内驱力

实践探索中,我国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无论何种形态的合作都少不了企业的存在。在产教融合支持方面,企业对于“职教20 条”中的企业优惠并不知晓,合作之初需由高职院校告知企业,合作之后企业可以申请获批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同时可以获得“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和税收等优惠,企业对相关政策知之甚少。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首先注重获利如何,但产业学院建设很难在短期内获利,产教融合的企业优惠又无法及时兑现到企业的头上,使得企业没有内在合作的动力。国家宏观层面对产教融合的企业已经给出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各省、市、区的政策和资金的配套尚未完善,导致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找不到对应区域的管理部门去获取这些优惠。高职院校甚至还要主动去产业学院所在区域的政府管理部门申请,要求成立国家政策落实对应机构,以便于激励合作企业的内在动力。

(二)产业学院举办场所稳定性不强

在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产业学院是设在学校还是设在企业,常常变化,驻地的使用权稳定性较弱。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将产业学院设在企业所在地,前期高校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成产业学院,例如课室建设、学生宿舍建设、网络建设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引起企业用地的不稳定性,导致原来签订的多年协议,结果只合作了一年便草草结束,高职院校无法对产业学院举办场所再拥有使用权,前期投入无法收回。例如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动漫游戏产业学院所在地建成后只使用了一年便失去使用权,导致学院后期规划无法延续,造成资产的浪费。二级学院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常常只考虑专业建设,而忽略了企业在校内的用地和水电费使用问题,如梯级承接体系发展模式的产业学院会引发国有资产的流失,导致当初签订的合同没有到期而被清查,产业学院建在高职学院内同样存在场所使用权的不稳定性问题。

(三)产业学院泛行政化的管理问题

产业学院的建设主体是由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组成的,但双方的组织机构与管理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产业学院的管理缺乏详尽的管理方案与监督制度,无论从企业角度还是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都是十分不利的[9]。产业学院一般采用“产业学院理事会”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但往往只是形式上,实际管理则由高职院校在主导推进,企业一切听从高职院校的安排,甚至参加“产业学院理事会”,也只是随便委派公司的一个小职员去应付,并没有发挥企业理事真正的作用。高职院校依然沿用教育机构的行政化管理方式管理产业学院,甚至将产业学院当成是众多二级学院中的一个,如校企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模式,泛行政化管理严重。无法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产业学院,企业成了附属管理成员,不过问产业学院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没有构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体制机制。

四、新时代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多元共生格局路径解析

新时代高职产业学院正朝着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多元参与方共同构成了利益相关者。美国学者Ansof 1965年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认为利益相关者“要制定出一个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分销商。”[10]与此类似,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也应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找到多元共生共赢格局路径,共同实现产业学院的有效运行。

(一)立足“多元培养”推进共同决策

产业学院成立之初便是多元化办学的产物,只有发挥多方优势,才能为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链接。首先,产业学院与二级学院是有区别的,产业学院一般是由职业院校、企业、政府、所在地方、区域等多元联合组成的,定位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里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学院。因此,产业学院必须立足“多元培养”的定位。其次,产业学院作为多主体合作形成的新组织,每一个发展规划和决策必然涉及到合作各方的利益,因此决策的主体是合作各相关方[11]。产业学院的决策不能只有高职院校单一决策,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作用,激发企业、行业参与决策的内驱力,实现产业学院多元共生。

(二)构建“多元共赢”的明晰产权格局

多元主体合作形成了产业学院的产权格局,因此构建“多元共赢”的产权格局至关重要。企业在建设产业学院的过程中,没有利益是无法生存的,在明白这点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共赢”的产权格局成为必然。产业学院成立时,国有资产、私有资产、民间资产、集体资产、个人资产,甚至境外资产都有可能加入到产业学院的资产组合中,高校与这些企业、行业、公司、个人等共建产业学院之时,要签订产权明晰的产权合作协议。如果合作协议初期没有写明产权的归属,后期发展中的产权价值界定就会产生很大的分歧,甚至有可能走到相互打官司的局面。产业学院的合作协议要汲取校企合作的前车之鉴,要做到产权明晰,在合作协议中注明各自投资的数额,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这对高校一方来说可能有些困难,毕竟高校的教师不是做生意的谈判高手,高校的公益性与企业的逐利性存在差异,但建立明晰的产权格局仍是产业学院合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完善“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

1995年美国学者玛格丽特·M·布莱尔在《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中指出,公司治理应该设计一定的契约安排和治理制度来分配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一定的企业控制权,即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参与公司治理,即所谓的“共同治理”[12]。这里的“共同治理”我们把它理解成“多元协同”的治理行为。产业学院是由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多方投资合作建成的,建立和运行的基础是利益,而利益应该是“多元协同”“共同治理”的结果,合作者都是利益相关方。利益相关方签订的契约合同是产业学院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完善“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多方依据合同共同治理。优化治理机制要采用现代法人的治理模式,建立刚性的内部约束机制,提高多方合作的积极性。理事会作为产业学院的决策机构,要真正发挥理事成员的作用,多方参与决策,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制专业课程、共同开发技术创新平台、共同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估,构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多元协同”治理的有效机制。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学院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