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值性评价视域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疏解

2021-10-16张显婷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张显婷

[摘   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和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保障。目前乡村教师面临着专业理念式微、忽视育人逻辑、评价掩盖教师个性等困境。为此,需要吸收增值性评价的合理内核,营造增值性评价的环境氛围,形成本土化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从而促进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乡村教育质量。

[关键词]增值性评价;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乡村教育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教师评价备受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探索增值评价[1],这种评价主要是通过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上的变化,考察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净效应,进而实现对学校或教师效能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2]。增值性评价体现了发展的理念,要求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教师的发展,评价教师的发展,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此,笔者将利用增值性评价的基本观点,分析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增值性评价视域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教师评价异化,专业理念式微

注重对教师在原有专业发展基础上的进步“幅度”的评价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现行乡村教师评价的诸多弊端下,乡村教师的专业理念式微。一是评价目的异化。现行乡村教师评价更多地体现在人事制度方面,忽视了乡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增值性评价,更加注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和教学效果。二是评价标准单一,致使乡村教师产生了“学者型无助感”。“一刀切”、标准化的评价,逐渐消解了乡村教师认同自己的勇气以及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影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增值性评价注重公平,关注个体差异,不管是优秀教师还是普通教师,都能在其指引下发展自己的特长。三是评价主体单一。现行乡村教师评价主体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乡村教师往往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缺失话语权并且忽视学生和家长的主观意愿。而增值性评价关注师生的进步程度,可以协助学校、家长和社会公正地评价乡村教师。

2.考核评价功利化,忽视教书育人逻辑

教育点化和润泽学生的精神生命,启迪学生的自由天性。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3]”乡村教师的教育使命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然而,乡村学校的考核制度过于强调短期效应的应试类指标,秉持线性、点状、割裂的思维,这直接催生了乡村教师的功利思想和短期行为,忽视了乡村学生对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其中,学校“唯分数论”和乡村教师的功利化思想都将教书育人的逻辑边缘化。一方面,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对师生的评价奉行“以分数论英雄”,忽视了德、体、美、劳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教师为追求自身利益,对城市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亦步亦趋。这不仅抑制了乡村教师将本土化知识转化为正式课程的能力,还割裂了乡村文化脉络。

3.教育资源不均衡,评价掩盖教师个性

现行的评价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致使乡村教师的个体差异被掩盖。窦桂梅曾说:“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4]”如今,教育资源配置分化比较严重,形成了“马太效应”。一是教学硬件设施配备不平衡不充分,致使一些乡村学校的教学活动无法高效开展。二是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需要提高。三是教师培训供给难以满足乡村教师需求,而且培训内容脱离实践,培训形式化,考核反馈弱化。四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僵化。种种因素,致使乡村教师囿于惰性知识,无心进行创造性教学。

二、增值性评价视域下

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疏解

1.吸收增值性评价合理内核,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

增值性评价聚焦乡村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倡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的教学发展和能力提升。它不仅关注乡村教师的劳动“增值”,还能增强乡村教师的信心,激发乡村教师发展内生力。

首先,可以利用增值性评价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重塑乡村教师的主体地位。增值性评价改变“产出”的评价模式,更多关注教学效果和效益,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评价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注学生的意志、行为、情感等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协同合作机制,打破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实现各主体的沟通与对话。

其次,可以利用增值性评价重构专业理念,打破自我分离。增值性评价一方面能更好地挖掘乡村教师的“增值”,促成乡村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其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助力乡村教师从自怨自艾、懈怠消极中脱离出来,增强身份认同感。

最后,可以利用增值性评价激发乡村教师的发展潜能。现行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乡村教师主动发展的意愿,而增值性评价能够唤醒乡村教师的生命活力,促进教师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主动“激活”乡村教师的当地经验,实现乡村教师的具身学习,使之成为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先行者。

2.营造增值性评价环境氛围,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陶行知先生曾说:“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5]”“一考定终身”不仅会限制师生创新性的发挥和培养,也会营造令人窒息的学校生活环境。因此,学校需要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观,为实施增值性评价营造环境。须知,教师评价不能只停留在绩效责任的管理上,而要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在重视增值性评价的同时,需要以合理的方式融合其他教师评价体系,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学校需要利用增值性评价转变自身的教育评价观念,消解学校内部短期功利化的思想,為师生营造融洽和谐、尊重个性、公平竞争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充分利用增值性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通过诊断乡村教师的教学过程来提升教学效果的透明度,同时形成增值性评价报告,为教师提供有效反馈。例如,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趋同化致使乡村本土化知识被掩盖,以城市为中心的知识与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由此,乡村教师需要利用身边教材和立体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虽然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前沿教育思想是指引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灯塔,但是乡村教师还需要熟悉和传承地方性知识[6]。

3.利用增值性评价焕发活力,构建本土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贯彻人生的始终;创造贯彻教育的始终;社会创造力贯彻社会发展的始终。[7]”由于传统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佳,使得乡村教师利用本土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创造性受挫,所以增值性评价的运用势在必行。

一要兼顾软硬件资源,完善增值性评价应用条件,促进城乡共同体建设。要基于我国国情,建立并完善乡村教师本土化增值性评价模式。可以设立国家级或省级进步常模,为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进行客观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建立追踪测试的数据库系统[8],并引进第三方机构组织测试。要培训评价技术人员,与科研机构合作,促进理论和实践走向“共合”,以乡土化为依据,建立针对乡村教师的评价体系。

二要促進职称评审向乡村教师偏斜。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乡村教师流动拓宽渠道,同时设立“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荣誉感。

三要借助增值性评价推动建立本土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在教育场域中拓宽增值性评价的范围,关注乡村文化特性和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建立本土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培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厚植其乡土认同基因,进而推动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和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三、结语

构建符合乡村教育的教师增值性评价体系,不仅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绿色动能,更是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动力。但是,增值性评价是舶来品,不能全盘吸收,未来需要做好对增值性评价的顶层设计和局部优化,因时、因地、因势地将增值性评价本土化。可以积极吸收增值性评价指向教育公平,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增值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未来,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增值性评价合理引入乡村教师评价,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

[2]辛涛,张文静,李雪燕.增值性评价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教育学刊,2009(4):40-43.

[3]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4]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我永远的追求——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5):3-13.

[5][7]胡晓风,金成林,张行可,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8.

[6]钱芳.地方性知识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场域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8(10):98-103.

[8]胡咏梅,施世珊.相对评价、增值评价与课堂观察评价的融合——美国教师评价的新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4,36(8):44-50.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