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1-10-15廖学威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3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心理健康心理

廖学威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学前教育阶段的重点研究课题。在学前教育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的方方面面,实现幼儿身心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在落实新课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各界都开始密切关注学前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教育作出改革和创新,注重生活认知能力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各阶段教育的重中之重,学前教育亦是如此,通过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今后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注重正向心理刺激

在学前教育时期,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最信任且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老师,因此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用积极的情绪带动幼儿,向幼儿展示自己积极和阳光的一面,为幼儿提供正向的心理刺激,让幼儿用更加热情和饱满的心态面对、享受生活[1]。比如:针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的“摩擦”,教师不要急于指责过错的一方,而是通过调节的方式来详细了解、认真倾听双方之间发生的事情,以轻松的态度面对和解决问题,以免给幼儿的心理带来压迫感;对事情原委加以了解后进行公平调解,化解其心结,让双方能重新参与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如此一来,幼儿能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平等的爱、公正和公平,形成积极且健康的心理。

二、营造健康心理环境

个体所处的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通常外在的客观环境会对人心理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善用文化环境建设、物质环境建设等来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促使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要想实现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教师需要将幼儿的心理发展放于多个系统和模块中,这是因为幼儿的生活环境不仅涉及幼儿园和家庭,也包括一些人际交往活动和文化环境,需要教师与家长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同时,多从幼儿的视角思考问题,而不要一味表扬或批评。幼儿的心理年龄小,极易受到创伤,只有为其营造安全、监控的心理环境,从其角度进行教育,充分尊重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发现和赞扬其闪光点,才能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三、优化教学指导

由于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有些幼儿会存在不良的心理行为和不好的性格,一旦遭遇困难或挫折,则会浮现出潜藏的负面情绪,继而激化心理疾病,出现心理人格问题。鉴于此,教师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高度重视和强化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优化教育指导,引导幼儿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健康的心理,促进幼儿的个人发展[2]。与此同时,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环节应强化基础教育,对教育教学方法予以优化创新,做好教学拓展和互动等工作,并切实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确保教育活动的正常实施。此外,教师也要对正常的学习氛围加以维持,向幼儿传授基础知识,借助层次性的教学过程以及有效的指导,帮助幼儿健康成长;或者是借助科学的实践方法来结合日常生活、课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幼儿的活力和天性得以释放,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促进幼儿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

四、适当组织课外活动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开展的方法之一包括组织适当的课外活动,这是因为幼儿经常参与不同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有趣味性,激发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还能从不同的方面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心理素质和心理认知。对此,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组织幼儿积极参与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即:以幼儿的具体情况为依据确定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各方面能力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心理健康状态的提升[3]。比如:针对幼儿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利用常见的生活物品来制作手工艺品,如折纸等,使其能学会自己动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针对身体素质与团队意识的培养,带领幼儿参与多人合作的体育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小组接力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增强团队意识。总之,课外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从幼儿的特征以及不同需求出发,对具体的活动方式予以确定,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帮助。

五、加强家园共育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響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而学前阶段的幼儿极易依赖他人,尚不能准确辨别外部事物。要想充分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需要加强家园共育,即:保证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的一致性,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换言之,教师需要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幼儿在家期间的表现予以及时了解,针对一些问题提出参考性的教育方法,改变家长传统落后的观念。比如,向家长传授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通过行为操练、情境教育、家园同步、榜样示范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注重习惯养成,以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4]。同时教师要注重差异化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加以密切关注,秉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来制定科学适合的教育方法;或者是认真倾听幼儿的表达,及时给予反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与自己的交流,更加愿意主动体验事物、表达观点。可以说,只要教师和家长之间积极沟通,达到认知层面的高度统一,对幼儿给予正确引导,就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综上言之,心理健康状况并非一朝一夕即可改变,在学前教育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品质与健康的心理。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实际,注重正向心理刺激,营造健康心理环境,优化教学指导,适当组织课外活动,加强家园共育,以此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梅.浅论学前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6):257.

[2]张宏伟.浅析学前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赤子,2019(8):260.

[3]廖学玲.简谈学前教育中的心理健康[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

[4]郭国先.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文渊(高中版),2020(7):906.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心理健康心理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心理小测试
淘气包马小跳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