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育研究

2021-10-11宋联美

科技风 2021年26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实施途径创新创业教育

宋联美

摘 要:本文以洛阳理工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从教育理念的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实践平台的搭建四方面展开研究,对促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实施途径

1 绪论

为了适应我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就要求劳动者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素质的劳动者才能适应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机构一直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主要基地,特别是应用型大学承担着培养适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12]。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且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近年来高校工作的焦点。但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培养适应职业规范和岗位要求的专门性人才,并且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知识的相互关联以及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导致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源质量较低,不能满足我國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4]。由于认知差异,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鼓励少数大学生进行创业,同时由于资源性障碍,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和实践教育平台,导致大多数高校主要还是进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业余位置,主要是开设几门就业课程和参加一些创新创业竞赛,没有做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5]。

我校焊接技术及工程专业是2018年新上的本科专业,焊接技术及工程专业具有材料、机电、信息控制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鲜明特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绿色焊接发展理念的提出,传统焊接的面貌已经彻底改变,相应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焊接技术及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中原经济区,立足区域性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文与工程素养并重,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材料加工工程、电子技术、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具备焊接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电力以及计算机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机械、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增材制造、微电子连接等领域从事焊接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技术改造、技术开发、项目管理;具有工程创新创业潜质、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主要服务于焊接技术与工程以及相关专业领域技术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创新创业教育与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施的有效途径

2.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理念的融合

从目前来看,因传统高校精英教育影响,大部分高校还是以传统学科本位教育理念来培养学生,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理解能力强但缺乏质疑和主动创新创业意识,导致人力资源质量低,不能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并且“进编制”成为毕业学生首选的职业规划,就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工作稳定程度,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理念的融合刻不容缓。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焊接专业教育的融合,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方向以及法律政策制度等纳入教学体系中,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反映社会经济需求,搭建起课堂与企业、教学与经济的链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焊接专业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有机关联,通过广博的学识使他们学会思考和推理,转识成智,提升他们的质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增长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2.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

根据焊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特点,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强化学科交叉,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强化材料、电力、信息、控制等多学科交叉,拓宽专业面,开发学生发展潜质。其次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研发低排放低污染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及新型高效和环保的焊接方法等绿色焊接重大攻关课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焊接研发、技术转化和创业管理能力。最后是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适应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实践教育体系与方法,加强学生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对教学、科研及社会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建立新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焊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焊接生产的管理与经营的高层次人才。

按照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树枝状”教学课程体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课程循序渐进地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课程分为基础、专业和拓展三个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达成素质教育。基础平台分为人文社科基础课和自然科学基础课,安排传统的人文社科和经济管理课程中,有机安排了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综合政治、经济、法律、管理和文化等知识,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植于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专业平台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增设了流体动力学,电机学基础,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和机械制造数字化技术基础等机电、信息和控制等交叉学科领域的课程,同时开设了创业计划、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课程,实现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拓展课开设了先进连接技术、焊接数值模拟、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增材制造、焊接科学研究及创新等课程,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前沿性以及与社会的关联性,能力拓展课安排了基础课程的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实践性课程,注重课程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训练。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实施途径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