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疗愈

2021-10-11臧芫

教育界·A 2021年9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

臧芫

【摘要】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提到的“家庭地位说”理论,对教师认识自我,对班主任了解和管理学生,都有重大的学习价值。

【关键词】家庭地位说;个人认知;班级管理

初读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颇觉艰涩和深奥;硬着头皮慢慢啃,再读,文字的艰涩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心灵的震颤与震颤后的平和。

《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中所提及的许多个体心理学的概念,如“人格的统一性”“人因自卑情结而追求优越”“性知识的教育适时年龄”等,都让笔者有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之感。不过,其中对笔者影响最大的要属“家庭地位说”——这一概念解除了困扰笔者已久的自我认知以及班级个性认知问题,它疗愈了笔者内心的创口。

一、疗愈自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其实,长久以来,笔者就有一个坏习惯——懒惰。笔者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和别人一起时,总会无意识地放空自己,依赖他人。虽然懒惰意味着无欲无求,但笔者其实是有上进心和野心的。比如,笔者很想在一个集体中获得一席之地,笔者作为班主任,所带领的班级必须位列年段前茅。既然有上进心,那怎么能允许自己懒懒散散呢?笔者看完“家庭地位说”理论之后,便明白了自己懒惰的根源所在。

什么是“家庭地位说”?个体心理学认为:“确定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只有了解了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才能完全地了解他。”这就告诉我们,孩童所处的家庭位置不同,直接影响了他的生活、学习行为,成人的一些表现也可以追溯孩童时期的家庭地位来进行解释。

笔者所在的家庭中有三位孩子,笔者是家里的老小。虽是老小,但笔者在家里其实是最不受宠的那一个(指孩童时代)。不受宠的家庭地位直接导致了笔者自卑的心理,而这一份自卑又激发了笔者渴望被重视、被关注、被表扬的超越感、优越感,于是家庭中不露声色的竞争便出现了。可是,姐姐漂亮又讨喜,哥哥是个男孩子,笔者怎么能比得过?个体心理学认为:“当这两个孩子之间出现了这样性质的竞争时,那个坏孩子就没有希望通过更好的行为来超越这个好孩子,于是,他便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说,他会尽可能地调皮捣蛋。”笔者个性怯懦,不会调皮捣蛋,唯一会的也就是“啥也不会了”——也就是让自己“无能”,让自己懒。于是,笔者就采用了这种非常消极的方式来获取家人和他人的关注。

原来,笔者是因为在家庭地位中受了挫,又被追求优越的心理激昏了头,才有了这样“懒”的恶习。当然,时过境迁,笔者应该努力克服幼时的错误选择,以积极的方式“勤快”起来,毕竟本质上笔者是追求优越的。

二、疗愈班级——以更理性的方式看待班级

笔者管理的班级学风好,班风正,同学亲,但这两年来,有一项始终无法改变,那就是班上的学生嗓门很大。每次下课,教室就像油锅下菜一样炸开了锅。“哈哈——!”“你别走!”“某某,你的……”各种声音充斥在教室中,并穿透墙砖,直刺办公室一群教师的耳膜。难堪、丢脸是笔者当时最真实的心理感受。于是笔者像一头恶狼,跑到教室内“嗷嗷”骂了几句。教室静默几分钟,之后恢复如常。他们为什么会乐此不疲地大声音说话呢?他们难道真不懂得什么是公共素养吗?

对这一问题,“家庭地位说”给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我班孩子共43位,他们家中基本上都有2到3个孩子,而他们基本上是家中老大。看完上述笔者的个案后,你也许认为老大的身份会带给他们一些好处,可是这要结合他们的家庭实际情况来谈一谈。他们的父母均为厦门外来务工人员,在工厂从事低端工作,每日困于工厂之中,常常要在晚上7、8点甚至12点才能回家。由此可知,父母与孩子的每日相处时间是多么少。然而,就在这样短促的时间里,父母还要把精力分散给几个孩子。据班级学生反馈,他们的父母显然更爱老小。

据孩子们讲,每当家庭中出现小孩子争吵时,他们的父母是不讲原则的,一股脑地把所有罪责直接推到老大身上。这样一来,老大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就是被动的、低层的。他们想要为自己抗争的时候,就不得不通过大声讲话的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所以,大声讲话这个习惯经过长年累月地强化,便固定下来了。

就这样,当这群不受宠的孩子聚集到一个班级时,就呈现出了一个共性:我通过大嗓门來传达我的意见,我通过比你更大的嗓门来凸显我的地位。

这样通过“家庭地位说”来指导自己透过表层来发现本质问题后,笔者突然间觉得自己班级中的孩子很可怜,他们都是一群缺爱的孩子。所以,笔者之后再次听到他们的大嗓门时,心中少了许多暴戾之气,而多了些疼惜之情。

但是,在公众场合大声吵嚷确实是一个很不好的行为习惯,笔者必须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行为习惯。笔者同样根据“家庭地位说”的观点,重视每位同学在班级中的地位,给予每位同学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集体大家庭中感受到尊重与重视。比如,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都有个人负责管理的领域,有的人负责保持小组内的卫生,有的人负责作业的收缴,有的人负责课堂纪律的管理。又比如,在整个班级中,每个人都身兼各种职务,有的既是学校督导队员,又是班级花草保护长;有的既是食堂志愿者,又是图书管理员;有的既是班级侧柜管理者,又是黑板报绘画大师。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每个人的优点,给学生创设发挥才干的机会,积极地引导学生向良好的一面发展。每当有学生在班级中反馈自己管理领域的问题时,当大家都安静地倾听同伴发言时,这些学生都感觉很欣喜,因为他们得到了想要的尊重。后来,班级里喧闹的声音果然渐渐减少了。

三、疗愈——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

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位学生,他身上有三个性格特点。一是纪律意识薄弱,他上课时会经常说话,扰乱班级秩序。二是情绪化较为严重,他开心时,会认真学习,尊敬同学与师长;他不开心时,则会违反班级纪律,轻则扰乱课堂,重则逃离班级。三是遇难则退,缺少坚持的毅力,他在自己薄弱学科的学习上一直持消极不抵抗策略,任意浪费时光。

起初,在这位学生犯错或有所要求时,笔者都是好言相劝或者满足其欲望,以期能及时止损,但常常是拆东墙补西墙,无法治根。他甚至变本加厉,任意索取。

后来,在了解到“家庭地位说”后,笔者才开始真正地从心理角度探寻到他性格产生的根源。

原来,自小开始,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就是极高的。他的爷爷奶奶非常宠爱他,宠爱程度之深,以至于把原本大他两岁的哥哥改到和他同龄,这样做只是为了让他误认为他和他哥具有双胞胎的特殊身份。

这样一来,他在家中与生俱来有一种地位优越感,他不需任何争抢,得来全不费功夫。可是,这种超凡的地位优越感到初中后受到了重重的打击。他在外形上较胖,无形中会引起大家的一两句玩笑;他在学业上的不足,无法引起同学敬佩;更甚的是,他在课堂上的一系列行为所得到的都是负面的关注,而不是之前在家中的夸赞之语。所有这一切,都让他感觉自卑。可是他本身的优越感又决定了他不可能沉默无语,他要找一些方法来重新获得优越感。

在体型上变瘦,在学习上拔尖,对缺少意志力的他来说几乎是难以达到的。于是他采用了一种追求优越感的荒唐的形式,表现出对知识、纪律和批评无动于衷,做出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提出各种自我特权要求。从这些行为也可以看出他 “对优越感的追求过于强烈,试图控制所有人,并尽力控制周围环境”。

那么如何改变他呢?《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到:“我们绝对不要粗暴、鲁莽地对待儿童,而是要不断地鼓励他们,不断地向他们说明现实生活的意义。”是的,千万不要在他们原本自卑的心灵上再撒点盐。那该怎么鼓励他们呢?这里引入个体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社会情感,即儿童想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也就是说,通过实际的合作活动,让儿童感受到自我有用。

认识到这一点后,笔者目前对他所采取的措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终止他错误的关注取向。例如,当他为了自己一些个人特权所做的无厘头闹脾气时,比如说想要换小组、单坐等行为,笔者采取冷处理的方式,闭眼不见,塞耳不听,以打消他的负面想法,同时让他清楚,耍脾气在解决问题中是无用的。二是在实践中培养他的管理能力。比如他在整理方面非常擅长,笔者就让他负责一次班会课“如何整理书桌”,通过与他人的竞争、对他人的示范等方式,让大家注意到他的优点,同时让他增强自信。此外,让他负责班级的眼睛保健操督导员的职责。笔者在他当值的时候,会悄悄地提醒他一些操作方法及改进方法。这样一来,他当值的口碑度就慢慢上来了,大家也就比较信服他。当然,他現在在学习上也开始积极地投入合作学习之中,在遇到问题时会请教他人,也会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

虽然这些方法实施时间不长,但笔者仍然很欣慰地看到他在课堂上更用心地学习,在生活中更快乐地玩耍。当然,想要改变一个问题学生谈何容易,所以改变行动还是要继续的。

四、结语

个体心理学的“家庭地位说”改变了笔者对自我、对班级、对学生的认识,并且以更科学的方式来指导笔者进行改变。笔者认为“家庭地位说”对我们教育者具有重要的启示:1.教师家访时应关注孩子在家庭中的排行及其受宠程度;2.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应尽量给予学生同情、忍耐、温存、鼓励的待遇,但不能纵容他们的非正确的关注要求;3.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实践中收获成就和自信,这对学生来说影响更深。

【参考文献】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学生喜欢的特色评价与激励措施
关于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感的运用研究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