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朗诵的表演设计与意境营造*
——基于湖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的研究

2021-10-11颜湘君曾令鹏

大众文艺 2021年17期
关键词:朗诵者文学作品稿件

颜湘君 王 旭 曾令鹏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湖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以“奋斗 创新 奉献”为主题,于2020年12月进行线上展演。艺术表演类朗诵比赛分为专业(乙)组和非专业(甲)组,各高校选送的作品同堂竞技、一决高下。此次展演的作品为专家评审后各组获得一等奖的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所有作品均以集体朗诵形式呈现。集体朗诵不仅要求个体借助声音、态势语等表现有声语言的魅力,更需要运用表演设计、意境营造等手段展现作品的气势,体现舞台艺术的高雅、朗诵艺术的美学价值以及文学作品的精神意蕴。

一、表演设计

(一)稿件择选

本届展出的朗诵节目以原创作品为主,也包含《少年中国说》等经典作品。稿件选择一是要符合“奋斗 创新 奉献”的主题,例如展出作品中歌颂青年一代勇敢抗疫、讲述脱贫攻坚故事等稿件;二是要符合集体朗诵多人联诵、齐诵的特点,并非所有稿件都可以用作集体朗诵,例如独白、自述等单一化表达的稿件则不适用于集体朗诵;三是稿件风格应吻合现有朗诵者的声音、气质与舞台形象等特点,如若稿件固定的情况下,须依据稿件风格挑选朗诵者。譬如女生占比较高的组合不宜选用《少年中国说》此类恢宏壮阔风格的稿件,因其难以传达稿件的气韵与价值。

(二)配乐运用

配乐的运用对情感的抒发及作品艺术风格的塑造有较大影响。配乐应与朗诵稿件的风格、内容相一致,音乐节奏要与朗诵者的语言节奏相贴切。从展出的作品来看,直接使用整首音乐伴奏的作品所呈现的效果不佳,应基于稿件内容综合考虑朗诵的节奏变化、情境变化来编排音乐。以湖南师范大学选送的《中国瓷》为例,前半段选用《琵琶语》烘托讲述中国瓷器的历史,稿件中间段落转入讲述中国瓷文化的地位,配乐过渡至女声吟唱及交响乐《我爱你,中国》来凸显其作为民族文化代表性符号的地位与成就。

乐曲的听觉节奏会影响朗诵的有声语言表达,甚至会影响听众对朗诵者吐字清晰程度的辨别。配乐作为辅助工具,一要适度弱化其听觉节奏,二是使其与人声融合后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三是配乐在人声开始前保留3-4秒的留白,便于将受众情绪引入音乐的特定情境之中。此外,过分剪辑配乐则会有衔接不自然、喧宾夺主的可能。

(三)人员设置 形象设计

人数的确定、男女比例的确定是人员设置的重要环节。首先,人数要依据稿件的内容与形式确定,譬如《中国瓷》是一篇歌颂中国瓷文化、表达高度民族文化自信的散文。引入部分介绍英文单词“China”与“瓷”的关系,由1人作为引入和1人(组)作为回应两部分组成。接而讲述中国的瓷器种类与瓷文化历史,安排两组用以区分瓷器在唐宋时期不同的用途、艺术特点和成就。其次,男女比例要根据稿件风格、内容而确定,男女声的高低强弱、节奏力度、情感表达方式等不同可以满足稿件情感变化的需求。《中国瓷》作品中“它是唐诗里可意的茶瓯”“它是宋词里清新的玉枕”两段,分别用男女声诠释中国瓷器在“唐诗”与“宋词”间的不同韵味:男声浑厚有力尽显唐诗的豪放,女声清亮柔美流露宋词的清新婉约,富有变化又归于统一,令作品更加有血有肉、富有格调和神韵。

舞台形象的呈现是衡量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维度。受众在视觉层面主要受舞美设计的影响,其与听觉艺术共同服务于朗诵作品效果的呈现。各高校选送的作品在人员的选择上按专业水平、形象气质等维度综合考量,力求其能代表学校的最高艺术水准。依据参赛文件要求,朗诵作品不得使用道具及伴舞,所以舞美设计一定要按照要求设定,以免适得其反。朗诵者的形象设计要依据稿件确定,要贴切作品的内容与主题。朗诵者不宜使用浮夸艳丽的舞台妆容、服饰,应以端庄自然、青春朝气的形象为主,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形象。

(四)艺术化处理

朗诵者在进行作品的艺术化处理时,第一步要求所有的朗诵者认真仔细研读稿件背景、作品(语言)风格等材料;第二步要把握稿件的意图;第三步确立整体基调并划分层次,商议重音、停连、语气等表达体现技巧与对象感、身份感、内在语等表达体验技巧的运用;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正调整,多加训练力求传达出作品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学价值。

整体和谐是集体朗诵作品呈现的重要目标。一是在衔接上按照“顺势而为”的特征进行,男女声的衔接、独诵与齐诵的衔接要和谐,主要是指语气(势)、语调、整体节奏、情感走向的衔接要自然不突兀,比如清亮的声音和低沉的声音融合时,要避免较大程度的不自然衔接,齐诵时不能以某一声音过为突出而出现不平衡的状态。二是态势语要做到和谐统一,势语言可以起到强化语言信息,调节控制现场气氛的作用。个人独诵时,其他人员的情感要始终处于运转状态,眼神、表情以及组内人员的动作幅度、位置包括起始点等应协调一致。三是要依据稿件内容设计走位、对视等交流形式。四是作品整体表达要和谐,作品开篇引入不宜夸张激烈,结尾处则要通过一定的暗示表明作品将要收尾,并营造悠远的意境、留有回响,呈现出兼具力量感与整体和谐之美、既独特又和谐的作品。

二、意境营造

朗诵是有声语言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艺术。朗诵者是受众感受文学作品的媒介,因此朗诵者营造的意境将影响受众感受。朗诵者在呈现作品前要透彻理解稿件的内容,科学合理的分析稿件的主题并把握该作品意图,通过想象(联想)营造意境,为受众搭起一座品味文学作品的桥梁。

(一)情景再现 副语言渲染

朗诵者应多使用联想、想象的方法来获取(把握)形象感受。应将自我融进稿件文本内容,理解稿件内容中极具表现力的描写部分。设计生动形象的具体画面,竭力将稿件中出现的各类形象转化为有声语言传达给受众。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用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诵者基于稿件内容,需要对文学作品中的人、事物、场景等具体形象进行再塑造以还原作品的情境。作品《不能忘却的斗士》讲述了英雄闻一多的故事,作品竭力再塑一个身处民族危难之际,胸怀家国理想的英雄形象。朗诵者依据其民主战士、诗人、学者等身份,通过表演、细节刻画不断丰富其形象,令受众相信这个鲜活的“闻一多”仿佛就在眼前。

副语言又称辅助语言,是朗诵艺术情景渲染的重要手段。造型、动作、表情等均是影响受众理解作品的因素。譬如作品《长沙行》的朗诵者的服饰妆容清新淡雅,以学生的口吻介绍长沙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表情自然微笑,动作设计在合诵、对诵、联诵处各有不同,结尾处以“击掌”动作隐喻对湖湘文化传承和展望之意,有效的表达出文学作品的内在意蕴,整体自然亲切,饶有韵味,富有感染力。

(二)形神兼具 真情流露

形式美学在美学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形式美比其他形态的美更富于表现性,更自由,更灵活,从而形成性能上的独特之处,形式美与神韵美二者相融用以传达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品《半条被子》以表演式朗诵的形式进行表达,其优点是使人物更立体、情感表达更为直观、故事性更强,但如若朗诵者“基本功”不达标、理解得不透彻、分寸掌控不好则会适得其反,导致受众难以区分角色、理解人物关系、理清叙事线索,出现“难入戏”的尴尬局面。

过分强调形式美则会产生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作品《中国青年》朗诵者的走位、站位设计过分依托内容设计,欠考虑朗诵者的身高搭配、舞台行动等因素,难以令受众获得视觉美感。作品《相信》依赖现代舞美手段,试图用动漫背景还原作品情境,但其选择的动漫背景故事性过分强烈,取缔了有声语言创作的主体地位,使得作品表达主次颠倒,令受众沉浸于动漫背景而忽略了朗诵艺术的表达。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源泉与魅力所在。感情色彩是朗读者在感受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体验的产物,朗诵者需细心揣摩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将情感表达视为重点,只有真情的流露才能体现作品的艺术魅力。朗诵者要紧抓具体感受以达到合理的情感表达,将自我的感受经由一定程度理性的转换、强化与放大处理再“交付”给受众,激发受众思考、想象,用情感态度来引导受众,用真情实感打动受众营造出一定的美学意境。

纵观本届展出的朗诵作品,其中既有怀念、歌颂已逝伟人的作品,也有青年一代勇敢奋斗、甘于奉献的故事;有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也有艺术创新实践的呈现。但其都在致力于将作品化作精神食粮奉献给受众。作品《感动春天的名字》讲述女性医护人员在战“疫”时勇挑重担奔赴一线的故事,在稿件转到英雄名字呼喊部分时,所有朗诵者改变前半段平缓的叙事节奏,采用变调提速、加快语言节奏、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受众情绪随之变化。朗诵者微微颤抖的身体、略带哭腔的声音、焦急的状态令受众容身其中并产生强烈共鸣,将朗诵者对英雄的钦佩敬仰之情融入真情实感的表达,丰富了受众的精神世界。

三、结语

综上所述,集体朗诵作品的呈现不仅需要朗诵者对文学作品透彻理解、不断打磨,更需要精心的编排、设计,方能创作出具有高扬审美价值的作品。朗诵者应努力夯实专业基础、提高艺术创作能力、积淀文化素养,创作出更多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和有价值的作品。

湖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展出的朗诵作品既展现了朗诵的魅力与艺术价值,也推动着湖南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众多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作品更是印证着朗诵艺术对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朗诵者文学作品稿件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征集汽车电子类稿件
整合品牌栏目 征集优秀稿件
整合品牌栏目征集优秀稿件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