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发展布局,推动利津县碳材料产业健康发展

2021-10-09杨月鑫

时代商家 2021年27期
关键词:利津县存在问题

杨月鑫

摘要:本文从园区建设、龙头企业、交通区位及科技支撑四个方面分析了利津县碳材料产业的发展基础,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对促进利津县碳材料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利津县;碳材料产业发展基础;存在问题

碳材料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在电子、航天、光学、能源、环境、新材料等众多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传统材料产业升级换代、高端制造业提升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促进空间。利津县应紧抓机遇,加快培育碳材料产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基础

(一)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利津县明集乡在北部打造的碳材料产业园,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碳新材料,促进全产业链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目前,已形成以山东中阳碳素股份有限公司、利津荣达新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山东智谷碳素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铝用碳素产业链条,同时集聚利津达沃斯制造有限公司机械制造、陆海新材料有限公司特种石墨烯、山东龙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碳晶板等十几个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有效整合了园区资源,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为利津碳素产业快速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二)龙头企业富有活力

近年来,明集乡碳材料产业领域一批龙头企业的行业影响力日益提升,逐渐成为引领利津县碳材料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山东中阳碳素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5亿元,于2015年正式登陆新三板,跻身省内同行领先企业,煅后石油焦生产已形成年产30万吨的规模。利津荣达新材料有限公司以山东中阳碳素股份有限公司的煅后石油焦为原料,生产预焙阳极产品,实现煅后石油焦的下游开发,项目已投产运营,年生产能力达30万吨,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億元,利税5000万元。

(三)交通区位条件优越

明集乡碳材料产业园南接利津经济开发区,北接沾化经济开发区,距离东营港80km、黄骅港150km,距离荣乌高速连接线仅3km车程,北距荣乌高速入口约10分钟车程,南距东吕高速明集入口约5分钟车程。利沾路、东营港疏港铁路穿园区中心而过。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体系已经形成,为园区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同时为链接京津高端产业资源、承接产业转移构筑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为加强对碳材料产业的技术支撑,利津县与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铝用炭素分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卢兴教授,围绕专家工作站建设、省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碳材料检测中心、省级产业创新中心进行合作;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全贵教授,与山东智谷碳素研究院产学研结合,研发高性能碳材料及复合材料,打造碳材料研发、设计、产业化为一体的智慧炭谷;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材料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杨俊和教授与利津荣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就围绕建设省级工程实验室、产学研对接和项目孵化器建设进行合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基础薄弱

一是规模总量偏小。全国碳材料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及四川、重庆等地,而利津县碳材料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与碳材料相关的企业仅几家,企业数量和规模总量明显偏少。二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目前利津县碳材料产品主要以煅后石油焦和预焙阳极为主,像碳纤维、石墨烯、碳纳米管等高端碳材料产品匮乏,导致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利津县科研资源较少,虽然与知名教授签订合作协议,但产学研平台尚未建立,成果转化通道和创新服务平台均有待加强。而且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对碳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十分不利。

(二)园区承载力不足

一是园区基础设施薄弱。目前,碳材料产业园区内只有两纵两横道路,通往园区的道路只有利沾路—明王路—荣乌高速连接线一条线路,随着园区企业数量增多,运输车辆往返受限较多。二是缺少环境容量和能耗指标。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主要消耗指标为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能耗也比较高,目前园区指标已经无法满足碳材料产业园区的扩张,需要将园区纳入东营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解决园区发展的环境容量指标和能耗指标问题。三是缺少孵化平台。目前,园区内碳材料企业尚未形成聚集效应,园区内缺少孵化器,高科技研发设计企业对土地需求低,需要园区配置孵化器+加速器模式,将科技成果实现从研发到落地的内循环。

(三)优惠政策欠缺

高端碳材料产业属于新兴产业,需在市场、信息、资金、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给予扶持,有效减少企业成本,降低创业风险。目前,利津县尚未出台针对碳材料产业发展相关的优惠政策。

三、下一步举措

(一)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1.培育领军企业

重点选择1~2家产业基础好、规模比较大、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资金运作、项目承接等形式,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鼓励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积极开发碳纤维、高纯石墨等新材料及其应用产品,推动利津县碳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挑选一批市场潜力大、成长性较好、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大做强。

2.加大招商力度

大力招引规模总量大、辐射带动性强、创新水平高的业内龙头企业落地园区,借以完成强链、补链及建链,实现工艺技术提升,构建完整产业体系。重点招引石油焦现代物流仓储与物流交易中心、高技术新兴碳材料生产基地、高纯石墨及其产业化项目,高端碳材料物流运营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为一体的“硅谷城”,将园区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先进碳材料聚集区。

3.强化项目建设

依托中阳股份等现有企业基础在煅后石油焦领域做大规模,积极推动向下游细结构石墨新材料、高纯石墨、碳纤维材料等领域延伸,重点发展高纯石墨,建设先进规模化石墨提纯生产线,积极吸引特种石墨、石墨负极材料项目落地,探索发展石墨烯产业,打造石墨→石墨超细结构材料→高纯度石墨增碳剂→石墨复合材料的碳材料产业链。

(二)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1.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

在县级层面成立碳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碳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围绕培育碳材料产业,寻找利津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发展亮点,研究产业发展思路、产业结构、投资导向,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协调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重点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土地、环保、规划、融资等方面问题。

2.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完善园区排水、电、气、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承载能力。打通从中小企业创业园直接连接荣乌高速连接线的道路,或者增加南北方向从中小企业创业园南穿鲁北铁路物流园到明王路的主干道路,为园区发展奠定基础。

3.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公共服务场所,为企业提供碳材料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創业服务、培训服务、融资服务、产品展览展示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围绕碳材料产业创新研发、创业服务、风险投资、人才支撑等需求,整合智谷碳素研究院、化工学校碳素新材料研究中心、签约合作教授等优质科技要素和创新资源建立专业科技孵化平台,为孵化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加强“高端智库”建设

充分利用签订合作教育资源,组建碳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建立技术库、产品库、人才库和需求库,针对利津县碳材料产业发展定位和产业链重点缺失环节,加强与各类创新资源沟通互动,形成推进产业快速全面发展的高效合作机制,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要素的优化组合、有效分工、合理衔接以及资源共享,从而完善产业链条,提升碳材料产业培育能力。

2.加强产学研合作

鼓励本地企业与国内一流科研机构、知名高校开展碳材料产业项目攻坚,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达成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实施土地、电价、服务保障等优惠政策,吸引科研团队与利津县合作,开展生产实习、研究试验等工作,对能够进行产业化的项目进行孵化。引进碳材料产业相关领域研发技术团队,建立应用工程实验室,在碳材料领域开展研发、技术检测、孵化中试。

3.加强人才培养

围绕碳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市场拓展引领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具备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专家;加强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探索研究如“候鸟式”专家引进政策;鼓励本地企业采取内部培训、派出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形成内部独立的培训机制。进一步制定吸纳、留住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解决好其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四)加大扶持力度

1.强化政策支持

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以碳材料产业园为平台,谋划储备一批高质量碳材料产业项目,积极纳入省市规划盘子,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土地、排放指标、能耗指标等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加速建设。制定一系列针对碳材料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支持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引入、市场前景好的碳材料产业项目落地,优先保障其用地等要素需求,并在房租、研发设备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

2.强化资金支持

成立碳材料专项发展基金,帮助园区内企业扩能扩产,帮助招引企业顺利落地。建立天使基金、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推动碳材料产业升级。在运用利润再投资,已有项目增资、产业化大项目等方面,发挥财税政策效应,支持产业发展。金融政策方面,鼓励和引导全县商业银行加大对碳材料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信贷领域;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建立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资本市场融资。

参考文献:

[1]饶志鹏.厦门发展先进碳材料产业的思路和路径探讨[J].厦门科技,2021(03): 11-15.

[2]马曙辉,李一鸣,刘鹤.北京市碳纤维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2):120-127.

猜你喜欢

利津县存在问题
关于利津融入东营中心城区发展的思考
冬天的蚊子
利津县林业发展及现状对策
利津县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利津县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