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的途径

2021-10-07董伟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5期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

董伟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敏锐的直觉。”语感即语言感悟能力,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本文尝试以课堂实例为基础,阐述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反复朗读、扩展练习、联系生活、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语言感悟力 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语文要素对语言感悟能力培养有明确要求,如:“能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这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抓手:找准并抓住重点语段,通过读、写、说、演等方式,生发、培养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现以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为例,浅议小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找准语感生发点

我们精心选择的语感生发点,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凝聚点,比如《乡下人家》最后一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读透这句话也就完成了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可以是思想感情的抒发点,如《天窗》一文,作者就紧紧扣住“慰藉”这个词,让读者体会在黑洞洞的房间里小孩子们的无聊与无奈,理解作者童年世界的点滴快乐都源自那扇小小天窗;还可以是表达文章主题的启示点,如《小英雄雨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样的语言描写,全文出现了三次。找准语感生发点,体现教师的执教能力。

二、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语感

无论是《清平乐 村居》中宁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小英雄雨来在战火纷飞中表现出的勇敢和坚毅,还是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责任和担当……这些情感都是作者想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学生的。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扩展练习、联系生活、角色扮演等方法用读、写、说、演四种方式来为孩子提供语言实践机会,搭建文本感悟平台。

(一)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文本

以《“諾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为例,关于面对灾难时哈尔威船长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指导。第一遍读通读顺。之后我们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段话,进行第二次指导朗读:

(1)“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明白这是安抚人心;

(2)“放下救生艇。”知道这是快速找到逃生办法;

(3)“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这是安排好逃生次序;

(4)“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这是下达命令。

这么危急的时刻,哈尔威想到了这么多,临危不乱,沉着冷静,所以我们要读出他的冷静。第三次指导朗读时,我们联系上下文,抓住“六十”这个词:船上明明是六十一个人,不是六十人!是船长忘了吗?不是!这时的哈尔威船长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所以我们还要读出英雄的舍己为人。怎样读?我们可以在这句前稍微停顿一下,蓄势待发,重读“六十”这个词,放低最后一句的音量,我们要明白这句话更像是船长的内心独白,不仅仅是对船员们说的,也是他对自己说的!明白舍己为人就是哈尔威的做人之道。

(二)扩展练习,在“写”中感悟文本

我们可以用设计练习题为感悟点,针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细品词句,换一个词语,换一个顺序可不可以?通过比较朗读,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白鹅》中有这样一段话:“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这段话中哪个词连续出现了三次?

生:“一样”这个词。

师:老师不是说过用词不能重复吗?作者是不是出现了用词重复的错误呢?

生:丰子恺是著名作家,应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师:老师也相信这样写一定有这样写的妙处,我们去掉“一样”这个词读读看。

生读。

师:如果换成第一、第二、第三会有怎样的效果?

生读。

师:请同学们反复对比读一下,看看作者这样写究竟好在哪里。

学生通过换词练习、比较朗读,生成阅读感悟:

生1:白鹅吃的就是这三样东西,起强调的作用,所以还是保留比较好。

生2:就这三样,没有第四种,能够说明白鹅的一丝不苟,用第一、二、三不能说明这层意思。

生3:白鹅三眼一板地吃这三样简单的东西,真好笑!其他的词语没有这样的作用。

生4:白鹅架子十足,吃这么简单的东西还要别人侍候,能够体现它的高傲,保留比较好。

不同的解读都是在不断地拉近学生和白鹅和作者的距离。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出文字之美,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加深对白鹅性格特点——高傲、一丝不苟的认识。

(三)联系生活,在“说”中感悟文本

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语言文字的纸面意思,还要将教学视角伸到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挖掘隐藏在其中的情感,从而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老舍先生的《猫》:“它还会丰富多腔的交换,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如果只是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没有问题,但要真正地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还不足。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生活情境,从生活中寻找执教灵感。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小猫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鱼干,午餐非常丰盛,我们来试一试用猫的语言表达一下!

生学猫叫。

师:这声音透着开心,透着心满意足!它的意思是什么?

生:太美味了!太开心了!

师:那听到主人呼唤自己呢?

生学猫叫。

师:这么短促的声音就是在表达?

生:到!

生:我在这儿呢!

师:今天猫粮吃完了啊!

生学猫叫。

师:这么生气,不耐烦!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主人,你怎么能这样?难道要我饿肚子吗?

师:小猫们,你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叫声?

生:因为我们心情不一样啊!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猫的不同叫声,无论是联想到自己养的猫,还是在模仿的过程中拟人化地带进去自己的很多感受,都可以更形象地感知理解这些词语,不用过多解释,便其义自现了!这样有灵性的猫谁能不爱呢?学生既理解了文字,又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情感。

(四)扮演角色,“演”中感悟文本

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句、段,放手让学生借助于想象、代入情绪,扮演文本人物,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比如《清平乐 村居》,我们可以抓住“相媚好”“无赖”“醉”等字词,让学生扮演“翁”“媪”或者三个儿子中的任一个,演一演自己心中的“相媚好”“无赖”和“醉”,感受各具情态的形象,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演完之后带着刚刚生成的情感体验再读,虽然情感触发点不同,情感抒发角度不同,但相信一样精彩!

学生以新的身份参与到文本情境中,就必须结合自身认知对文本人物进行揣摩、创作,才能演出他心中的那个角色,真正实现从文本之外,走进文本之内,从旁观者到亲历者,在从自己到文本人物逐渐靠拢的过程中体会文本人物形象和作者写作意图。

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抓关键词、句、段,通过读、写、说、演等方法感悟文本,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力武器,而培养这种能力也正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所在。

猜你喜欢

培养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