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学习探索与实践

2021-09-30朱晓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7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

[摘 要] 翻转课堂教学与项目式学习有一定的切合度,以“社会保障学”为例,探索以“目标定位—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为思路推动翻转课堂与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合的路径。教学实践证明,这实现了教学内容一体化、实践教学一体化、网络教学立体化,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学习空间,为开展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提供了基础,促进了技术呈现与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的充分结合,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 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社会保障学为例”(粤教高函〔2018〕180号);2021年度东莞理工学院新文科教改项目“新文科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202102006)

[作者简介] 朱晓红(1973—),女,新疆呼图壁人,管理学博士,东莞理工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区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7-0101-04    [收稿日期] 2021-03-09

本科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本文以“社会保障学”课程为例,探讨在各种教学改革方式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期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翻转课堂与项目式学习的契合

“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最早在1918年由美国学者基尔帕特里克(Kilpatrick)提出,后在欧洲教育界获得重视,成为培养职业综合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以建构主义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的项目教学法倡导建构学习、情境学习、社会学习,因而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始建于1997年的美国富兰克林·欧林工学院(Franklin W. 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依托开放型项目的动手实践教学,将“欧林三角”这一独特的课程理念及跨学科教学设计贯通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事实上,项目教学法在全美得以蓬勃发展得益于新技术学校网络、远程学习公司等组织的促进。2011年,美国弗兰克林学院的Robert Talbert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美国学者Jackie Gerstein在2011年提出了另一种形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体验参与(Experiential Engagement)、概念探索(Concept Exploration)、意义建构(Meaning Making)和展示应用(Demonstration & Application)四个过程。

国内学者最早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张宝辉等人,他们最早对翻转课堂的起源、定义、特征进行了阐述[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宋朝霞最早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认为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融入项目式教学可以弥补项目式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紧张的缺陷,解决真实工作情境难以模仿的难题[2]。周贤波等研究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项目课程中的教学模式[3],董学枢等研究了云环境下翻转课堂项目教学[4]。

本文拟根据“社会保障学”课程需求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精心合理设计项目,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课程学习中紧密结合课程大纲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利用翻转课堂的网络平台,通用多媒体工具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使学生能够获得教学项目的情境体验,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学习空间,为开展与衔接各种项目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提供基础。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学习:实践与探索

“社会保障学”课程在充分总结与分析项目化教学有关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尝试融入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实施项目教学法,以“目标定位—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为建设思路推动翻转课堂与项目式学习的深度融合,完善“项目导向”的教学体系构建及改革,针对性地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师生协作互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一)以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紧抓课程内涵建设

决定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的根本因素是该课程的理论魅力及对主流价值的引领。“社会保障学”课程旨在通过课程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学生对社会保障相关制度的感性经验,必须立足在线学习,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社會保障领域的具体实践问题为教学单元,致力于学生的组织学习、团队合作及社会网络的建构,设计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模块,建立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多个内容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彰显“社会保障学”关注民生、关注价值引领的课程特质。

(二)教学流程再造与创新

以“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答疑互动—课后反馈提升”的思路依托技术平台做好教学环节设计,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连接(见图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要做好教学设计,设计过程需要把握三个理论,即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组织学习理论。因此,该课程在课前准备与资源共享阶段、课堂交流与实践能力提升阶段、课后反思与讨论阶段等将线上资源与线下实践紧密结合。首先,网络技术平台丰富了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引导、教学成果检测等三个层面的教学资源。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贯穿了在线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交互、资源和评价五要素,促使内容导向的教学向学习导向转变。其次,将学生线下的社会实践、讨论辩论等环节通过优学院平台展示,为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展、后期整理与完善、项目展示等提供交流分享的网络空间,把技术呈现与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充分结合。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