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风过处,情深意浓

2021-09-30孙晓武琦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养蚕父爱板书

孙晓 武琦

《父爱之舟》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散文。如何让学生从平白如话的语言中咀嚼到浓浓的爱的滋味,体会作者泪湿枕头的难以自抑的思念之情,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并珍惜身边的亲情,这是老师需要思考和突破的地方。笔者从最基本的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三个方面出发,设计了如课文一般朴实真实扎实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流程

在第一课时学生读懂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走进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读画家吴冠中写的散文——《父爱之舟》(齐读引读)。

通过上节课的學习,我们知道文章写了作者在梦中回忆的一幕又一幕难忘的场景(板书),通过这些场景,写了一个家庭、一位父亲,还有我。(指着板书)从文章中,我们读出了这是个贫穷的家庭,那么这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二)感知父亲形象

1.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些场景细细品读,感受这位父亲的形象,你可以关注这个场景里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把它圈画出来,在旁边写写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交流。

吃枇杷

(1)关注“半夜”、省略号,体会父母养蚕的辛苦。

(2)出示作家茅盾在《春蚕》一文中对养蚕的描写,自己默读体会养蚕的辛苦。

(3)可见,父母养蚕挣来的每一分都是辛苦钱啊!父亲却用来给“我”——买枇杷(解馋)了,他是多么爱“我”呀。

逛庙会

(1)请学生具体说说。

(2)追问:①为什么买豆腐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体会父亲顾及儿子的心理)②为什么选择买热豆腐脑?(引导关注上文“吃凉粽子”,体会父亲关心儿子的身体)③为什么要做万花筒?(引导关注“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

(3)分内容引读第四自然段并小结板书。

背上学

(1)学生自由说。

(2)出示雨雪天父亲背“我”上学的形象。

(3)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感受这感人的形象。

凑学费

(1)出示第六自然段,让学生说。(相机抓住“凑”字体会钱的来之不易,板书“倾其所有”)

(2)找一找作者的感受。(心酸,偷偷哭了)

(3)为什么而心酸偷偷哭了?(对父亲的心疼,对家境的担忧,对家庭的愧疚……)这种种感受都是“我”人生道路上品尝到的新滋味。

(4)指导朗读:带着这份感受读好这段话。(建议先自读,再指名读)

4.课文读完了,我们回过来想一想,写父亲为什么要写家庭?(衬托父爱的形象,板书“衬托”)要表现父爱为什么要写父亲怎么对待自己?(板书“对比”)

我们就是在一次次的对比衬托中,一幕幕的场景描写中,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爱、伟大的爱。也正因为父爱的深沉、伟大,“我”才会变得越来越懂事。

(三)感悟“父爱之舟”

1.出示第九自然段齐读。

2.“父爱之舟”画出来了吗?吴冠中不是画家吗,怎么就画不出来呢?

渔船易画,父爱难画,这爱太深沉,太浓厚,怎么画得出来呢?(出示开头结尾,指屏幕)正如开头和结尾所说,只能时时出现在梦中,成为作者的梦境罢了。

3.回忆由小船开始,由小船结束,正是父亲摇着这只小舟送“我”到达了一个个人生的驿站。可是当“我”功成名就,重回故土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出示吴冠中《婚礼和父亲》的结尾,自己默读)

4.父亲终究是不能再与“我”相伴了,那个平平凡凡的一直陪着“我”、护着“我”的父亲终究是消失在“我”的生活中了,他留在“我”记忆深处的那只小舟,不仅承载了当年的“我”,更承载着父亲对“我”的爱。“我”永远感激他,怀念他,深深地爱着他。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题。

(四)课堂延伸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回忆性散文《背影》,虽然只有1500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二、教学思考

(一)朴实清晰,详略得当

设计上,本次教学块面清晰,重点突出。第一个环节,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疏通了字词、读懂了内容、理清了层次的基础上,老师直入主题,抓住文章内容中的三个关键词“家庭、父亲、我”,让学生浏览全文,谈谈感受。第二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抓住“父亲”的形象,指导孩子再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思考,然后交流感悟出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无微不至、倾其所有”的爱。第三个环节,根据交流及时提炼总结文章的写法“场景描写,对比衬托”。第四个环节,理解课题“父爱之舟”的含义,再次体会亲情的伟大,迁移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亲情,懂得孝顺,并布置相应的课外阅读。

处理上,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将第二个块面“父亲”的形象作为重点,其中,涉及的七个场景,也同样做到了详略得当,比如逛庙会是详,凑学费是次详,其他都是略教。教学节奏轻重适度,缓急合宜。

(二)挖掘真实,感悟真情

本文的父爱是那么细腻,那么深沉,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呢?本次的教学就在看似朴实的过程中处处挖掘真实。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为了激发学生最真实的情感,老师将最简单原始的教学方法安排运用得灵活到位,该听的听,该说的说,该读的读,该想的想,该写的写,感悟得深刻,训练得到位。

此外,适度的补充阅读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比如让学生拓展阅读茅盾描写养蚕人艰辛的一段话,用最精简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了理解。

文本语言虽没有细节描写,但老师却将它读细读深,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简单的文字背后那丰富的情感。比如热豆腐脑的“热”字,凑学费的“凑”字,这些字学生可能不会留意,但老师却能牢牢抓住,引导学生思维,挖掘出一个字背后蕴含的真实的生活境况和真实的人物情感。正是这样的真实,才给人巨大的情感冲击,让学生对真情的感悟水到渠成。

(三)关注写法,训练扎实

本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的落实明确,到位。由场景入手,场景结束,谈内容说感受;说感受的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点,自然引出对比衬托的手法;最后进行写法的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这两种写作手法的好处。整个指导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毫不刻意。

另外,在第二个块面的教学中,抓住场景描写中的关键词句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写作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仔细回想,不难发现,设计中每一处教法的变化其实就是训练点的变化。“住旅店”场景中抓住“心疼”“动心”说说父亲的心理活动,这是表达能力的训练;“背我上学”中听范读感悟情感,这是对倾听能力的训练;“凑学费”中是对朗读能力的训练;“思考并写下批注”是对思考能力的训练……总之,每个环节的训练点都做到了扎实有效,设计令人感觉变化有序、灵动有度。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养蚕父爱板书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养蚕记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父爱如山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在养蚕中成长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