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言语实践,提升语用品质

2021-09-30吕倩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猎人树林课文

吕倩

一、关注要素,找准语用生长点

统编教材提出了“双线组元”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年段意识和单元意识,尤其要具备单元意识,各单元之间要瞻前顾后,同单元课文之间要回环呼应,关注语文要素,找准语用生长点。

以《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为例。它是部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父亲、树林和鸟》课后练习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积累佳句并学习摘抄。

显然,从三上第一单元开始教材就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之后学习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再到学习围绕关键句理解段落内容,最后是第七单元积累生动的语句并学习摘抄,呈现了词句理解和积累的梯度。从本单元的要素看,教学重点就在于让学生感受这些生动的词句,在言语实践中深化理解,感悟积累,这便是学生语用的生长点。

二、聚焦文体,挖掘语言训练点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三年级学生能够读懂本文大致意思,但对于文本的情感体会还不够深入,对于作者牛汉的诗意性语言特点较为陌生,因此聚焦文体特点,挖掘语言训练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

(一)在文本特色处,体会语言美感

吴忠豪教授认为,每篇课文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教学价值,一是课文内容所传递的文化价值,二是课文中隐含着的语文知识和读写方法,三是课文中新的用词和句型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经验。第二学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时期,要抓住文本词句特色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词句范式中感受语言美感,积累精彩词句。

《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中采用了两个修饰词连用的表达方式:①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②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③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这是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也是其他课文中不多见的表达形式。“幽深”的树林看起来很大、很深,而“雾蒙蒙的”又让树林有了神秘感;“浓浓的”调动了鼻子这一感官,而“苦苦的”又激发一种味觉,带给人的感受更立体了。这两个短语都是形容词的简单叠加,但第二句又不同了,它用上了形容词和比喻式的短语叠加,让学生对父亲这一形象的认识从“安静地站立”上升到“高大而肃静地直立,与树林融为一体”,从而体会两个修辞词(比喻式短语)连用是感官上的立体叠加和内心感受的不断丰富。这是作者牛汉的语言特色,是很有价值的教学点。当然教学不应该止步于此,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管是借助图片,用填空式的“( )的( )的什么”,还是在句段中挑战运用“( )的像( )的什么”都是很好的训练点,学生不仅能体会语言美感,更能内化句式,提升语用品质。

(二)在文本重点处,鲜活语言形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以往我们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带着学生一起感知人物形象,在解读人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文本的发展脉络,还可以感知作者的创作意图,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进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回忆性散文,尤其是回憶人物的文章,可以借助重点内容,鲜活人物形象。

1.人物对比感知

学生进行表格梳理发现,父亲从树叶和气味等细节中发现了林子里有鸟,而我却什么也没有发现。连续四个“没有”,“我”的茫然不知与父亲的了如指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从而认识了一位“知鸟”的父亲。

2.连续语段感知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从父亲的三句连续的独立成段的话中感受到他对鸟的气味的熟悉(热气味儿、湿气味儿、呼吸味儿)。这是“我”的惊讶之处,也是我们从来不知道的,从而认识了一位“懂鸟”的父亲。

3.矛盾表述感知

这是 最快活的时刻,也是 最快活的时刻。

这是鸟儿最快活的时刻,却是父亲最 的时刻。

因为 。

前一句话是对课文内容的提取和表达,后一句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才能准确而有个性地表达。显然两句话是矛盾的,父亲听见鸟儿唱歌内心是欢喜的,激动的,却也是担心的,忧伤的,因为“鸟儿飞离树枝的那一刻,容易被猎人打中”。在矛盾中感知这是一位“爱鸟”的父亲。

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对父亲形象的感悟逐步深入,因为父亲知鸟,懂鸟,爱鸟,让“我”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当我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父亲来,他的形象依然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三)在文本思辨处,感知语言深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思辨处,构建适合儿童“自我表达”的语言形式,提供言语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父亲、树林和鸟》课后有一道辨析题,借助“父亲曾经是个猎人”这一命题,让学生进行辨析。

生1:课文中“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就说明了父亲不可能是猎人,“我”是父亲的儿子,“我”最了解父亲,不会说假话。

生2:课文中很多地方都说到了父亲了解鸟,也爱鸟,他怎么会去伤害鸟呢?我觉得他不可能曾经是猎人。

生3:我觉得父亲有可能是猎人,还是一位经验老到的猎人,否则他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关于鸟的知识。

生4:我认为父亲不是猎人,因为课文一开始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他不是猎人?

生4:最喜欢。

师:在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也能看出父亲曾经不可能是猎人?

生5:一生。都说一生最喜欢鸟了,是不可能当猎人的。

师:是呀,曾经不是,现在也不是,将来更不会是猎人。

父亲是用——一生来爱鸟。

学生在感受、理解、分析、比较、归纳和表达的过程中,思维逐步深刻起来,也灵动起来,更具批判性和创造性。这种打破“教师分析型”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积极的语用教学体现,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拾级而上,提升了语用品质。

(四)在文本空白处,丰富语言表达

语言的能力不是讲会的,听会的,而是做会的,练会的。语用品质也只有在不断的“说会”“写会”中才能得以培育和提升。部编教材遴选的课文具有典范性和开放性,给予了师生广阔的创造空间,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展开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言语表达。

例如《父亲、树林和鸟》设计的课堂练笔,不仅从内容的角度进行了升华,即“我”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喜爱鸟,热爱大自然,而且在表达上基于了本课的训练要点(连用两个修饰词),激发学生的想象。

三、迁移提升,触及语用关键点

小学生语文学习常带有“习得学习”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写法迁移实际上是一个尝试,在不断纠偏的过程中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动化的过程。所以,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体验性练习而熟能生巧。

课后练笔的设计主要围绕本课和本册的几个语文要素(称之为关键点)并结合习作七統整设计,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当然,后续的评析、修改与评价也是提升语用品质的关键。

课后练笔:

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大自然的礼物,请你留心观察一处美景,围绕一个关键句,用几句话记录下来,学习连用两个修饰词,让景色更美。

提升语用品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在常态化的教学中,根据学情聚焦文体特点,挖掘语言训练点,设计出丰富而多维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历练和反思中迁移运用,逐步形成和提升语用品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高新区第四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猎人树林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雨后的树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