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2021-09-30邹净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肥皂泡冰心泡泡

邹净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情趣的审美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思想意识进行感受、理解、体验、领悟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执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20课冰心的《肥皂泡》后,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同时,应该巧妙地融入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努力提高其审美鉴赏水平。

一、音乐贯穿,以音韵感受情感美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授课前运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审美情感的环节。执教《肥皂泡》伊始,教师播放歌曲《童年》。孩子们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哼唱着“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欢快的旋律,轻松的氛围,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对生活快乐片段的回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此时,老师谈话导入:伴随着这熟悉的旋律,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继续跟着冰心奶奶去感受童年吹肥皂泡的乐趣。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不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肥皂泡》是冰心奶奶回忆童年吹肥皂泡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课堂结束前,教师再次播放歌曲《童年》,让孩子们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一起吹起泡泡,一起放飞梦想。课堂结束的音乐与课堂伊始的音乐相同。跳动的音符,轻快的旋律,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更突出了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与美好,在音乐声中体会到珍惜当下、心怀梦想的意义。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课堂开始、教学结束两次播放《童年》,音韵之美,不仅活跃了气氛,激发了情趣,更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二、披文入情,以理解感悟主旨美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为教师,我们要仔细研读文本,努力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多变的情感,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移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执教《肥皂泡》一课时,老师以“你从哪里感受到肥皂泡的‘神奇美丽”这个主问题统领课堂,引导学生从做肥皂水、吹肥皂泡、看肥皂泡、想象肥皂泡四个方面进行感悟。

由于课文写于1936年,很多表达与我们现代常用的语言不同,具有时代烙印,是带有冰心独特感受的。如:轻清透明、玲珑娇软、颤巍巍、光影零乱。又如: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来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这些词句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文中所写的情境——吹泡泡、看泡泡,请学生和冰心奶奶小时候一样吹起肥皂泡,在动手实践、仔细观察、自读感悟后说理解,谈感受。一时间,小手林立,学生用近义词替代法、拆字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式理解了词语、句子的含义。教师趁热打铁,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抑扬顿挫的、充满情感的朗读声中不难看出,冰心奶奶笔下的童年乐趣、满怀爱心和向往的温暖字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语文课堂,是积极创设情境引领感悟的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达到与作者思想的沟通,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内在含义,领会那含蓄、深沉的主旨美。

三、想象练说,以创造领悟意境美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之在于创造”。对于语文课堂而言,根据情境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仿写练说则是鼓励学生创造美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教學《肥皂泡》第五自然段时,抓住“……”进行了拓展:“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呢?”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学生们在一个个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肥皂泡一样的彩纸上书写自己的梦想。有的学生说“泡泡轻悠悠地飘过森林,飞越蒙古包,落到小羊的角上,和小羊一起说悄悄话”;有的学生写“轻清脆丽的泡泡轻悠悠地飘过高山,飞到宇宙,和宇航员一起飞翔”;有的学生认为“小小的泡泡飞过学校,飞越高楼大厦,又轻轻飘落,落到妈妈温暖的手上”……一个个肥皂泡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飞呀飞,贴到教室的黑板上,映在孩子们的心坎上。“肥皂泡”不仅是冰心奶奶的梦想,更是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啊!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应该像和风细雨一样,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去健全学生的人格,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肥皂泡冰心泡泡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十二月·肥皂泡泡
吹泡泡
巨型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