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2021年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试题评析及备考策略

2021-09-29张文勇王国栋胡月王逸韦

地理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备考策略

张文勇 王国栋 胡月 王逸韦

摘 要:2021年山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试题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深度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驱动育人、选才和导向教学的发展创新。本文从试题结构、考点分布、核心素养等角度进行分析与解读,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试题命题特色、价值渗透、素能要求等进行剖析和评述。并基于试题呈现的一系列新趋向和新变化,从“教、学、考”三方面提出了复习备考建议。

关键词:等级考试;试题评析;备考策略

2021年山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试卷风格和素养、能力导向表现出新特点,其在知识与能力的深化关联、核心价值的深度融入、选拔和可测的交叉平衡等多维层面更加凸显稳中求进和创新优化。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并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全面统计、评析该届等级考试地理试题,深挖规律特点和价值导向、探寻共性特征、展望未来备考,为今后教、学、考提供参考。

一、统计分析

1.试题结构的特点与解读

与2020年相比,2021年山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试题结构、题量、题型和分值分配等几乎没有变化,考试的形制也高度一致,体现“稳”字当头、继承创新的命题要求。具体特点如图1所示。

2021年山东等级考试地理试卷有两个新特点:一是选修4《环境保护》在非选择题内的融合更加隐晦和模糊,在呈现形式上依托相关情境素材,融入不同的考点,并利用知识和能力的交叉,加持了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二是非选择题的区域地理模块的考查存在不确定性,目前来看,采用2中2外、3中1外或者其它组合,似乎没有硬性要求。未来高考会不会形成政策性的“定规”,仍需时间进行验证。

2.模块和考点分值统计与解读

依据图2、图3数据可以看出, 2021山东高考地理试题更偏重自然地理,且与人文地理交叉结合考查的趋势明显。虽然相较去年比重已降低约10%,但仍然“稳霸”整卷,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的比重均已过半,实现基本层面覆盖的“双重引领”。其次,从模块指向来看,命题人也倾向于中国地理中小尺度案例,这既反映了中小尺度区域情境更富易测性,也体现了命题人的专业擅长。再次,2021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的考点分值也有较大变化。高分值考点的问题情境案例主要集中在大气运动、人口、交通、区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选修模块等重要知识板块,而往年人文地理的农业、工业等高频考点今年基本没有涉及。

3.学科核心素养和地理情境解读

地理科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通过表1的梳理统计可以看出,2021年山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试题着重强化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且核心素养在每题中的渗透都是交织、多重的。试题对空间联系、空间演变等深层次的区域认知考查较多,在综合思维的对接上,也要求考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是指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1]。学术情境是一种兼具真实性、学科性、开放性与不良结构的问题情境[2]。2021年山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学术情境明显强化,命题依据多出自专业期刊、高校专业论文或新闻热点(表2)。命题的途径主要通过对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现实问题情境的高度呈现,来实现对“四层”和“四翼”的精准落实。

二、总体评析

2021年山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试题秉承“传承求稳、开拓求新、打磨求精”的设计理念,坚持育人为先,服务导学的总原则,深化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持续稳妥推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试题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色、聚焦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延展学科专业知识纵深、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试题设问展现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视感新风格。

1.关注国家时代发展格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

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传承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情怀与素养并行,围绕“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推进考试改革,彰显了“服务导学”价值导向。

(1)遵循可持续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人地协调观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3]。试题以核心价值为根基,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渗透到试题中。如第17题以人地协调观为基调,围绕大同市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能源转型的过程,结合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设计了3个链式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主要考查新能源的优点、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从区域协调的高度理解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生态意义。本题高度契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坚持绿色发展,携手产业链合作并进,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导考生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区际协调发展,从国家战略高度理解并运用所学地理原理。

(2)厚植愛国主义情怀,延展拓宽世界视野。“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试题突显了正确的价值理念。如第16题,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通过构建便利疏港运输,实现高效联运,充分发挥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在“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节点作用,展现了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伟大成就和创新效益,激发考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又如第19题,选取荷兰建造人工岛,以恢复筑堤造陆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案例,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通过马肯湖治理案例,汲取经验教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依托文化遗产,映射现实意义。灿烂的敦煌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第3、4题以敦煌莫高窟为载体,考查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和演化。先民为减弱风沙侵蚀,选取西岸崖壁开凿洞窟,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通过上下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因素对比,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对比得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壁画的影响程度,引发考生对莫高窟保护和传承的思考。本题也意在着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民族的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2.突出体现“四翼”抓手功能,促进落实考生“四层”达成

高考评价体系通过“四翼”实现对学生“四层”的有效考查,也通过“四翼”实现对高考试题质量的有效评价。因此,“四翼”不仅是评价学生素质高低的基本维度,也是评价高考试题质量优劣的基本指标。

(1)紧密结合课程标准,注重考查的基础性。基础性包括学科内容的基本性、通用性以及情境的典型性。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基础性”考查要求强调基础扎实,关注主干内容,关注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4]。该套试题共涵盖了17个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在注重区分度的基础上,试题抽样考查基础主干知识,情境载体多选择中国地理模块,无偏、怪、繁试题,力促考生基于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牢筑知识基础。如第1~2题,考查了美丽乡村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之道,也暗含服务业动态变化及其影响等人文地理知识。第10~11题,以新城区城市空间结构为载体,考查了城市用地类型的效益及住宅设计的目的。第14~15题,以“克拉香天气”为载体,考查了该天气现象的时空分布及成因等。

(2)强调能力、素养、价值融合,注重考查的综合性。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综合性”考查要求强调融会贯通,强调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的联系,强调形成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网络[4]。综合性要求考生基于综合思维和多维要素信息剖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人地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如12~13题利用生活化的场景,考查地图方向及季节判读。题目提供了广场平面图、石柱的高度、影长和影子方向、北京时间、及该地的地理位置等多维信息。考生须综合这些信息,在短时间内综合利用数学计算、地理绘图、生活常识等素养,解决方向及季节的判读。题目体现了多重思维的交织与聚合,对学生的能力及素养的融合提出了较高要求。

(3)贴近生活生产实际,注重考查的实践性。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应用性”考查要求强调学以致用,重点考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4]。该套试题以贴近社会和生活的探索情境为载体,设计了多道接地气的地理问题。如10~11题组,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映射我国目前积极建设海绵城市的重大意义; 17题,试题情境提供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山西省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引导考生感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引领示范作用。这些题目督促考生关注日常生产,积极进行各项联接生产生活探索和实践活动的尝试,学以致用,实现由“解题”向“解决问題”意识的转变。

(4)设问角度新颖巧妙,注重考查的创新性。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创新性”考查要求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关注与创新相关度高的能力和素养,鼓励考生勇于摆脱惯性束缚,大胆创新[4]。该卷无论从情境素材,还是题目逻辑结构,都体现了较高的创新度。如第16题第(2)小问,设问定点在“翻坝物流系统的优势”方面,该题要求学生结合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站点、物流园区、区域地理特征等节点,从运输整体性角度进行分析,这种设问角度是不多见的。再如“翻坝”运输避开了常规的五种现代化运输方式,考生需现场学习“翻坝”概念,需当场学习,透析图文材料,当场应用。“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启示考生“运用已知理解未知”,即通过现场学习捕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完成对新知识的运用。这种考查方式,答题模板和思维建模难以套住答案,也是该试题的最大亮点和创新。

3.基于评价体系创设情境,优化考查内容力促能力与素养提升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1]。本套试题的情境构建,除了运用简洁的文字材料以外,更依托12组图件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这些图件有区域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统计图(折线图)、模式图等。这些图件与文字的优化组合,深化了情境的复杂度和情境活动的丰富度,形成对能力和素养层面的最大化检测。

(1)问题情境的创设“鲜活”和立体。该套试卷密切关注当今生产、生活、生态,情境创设既有联系生活与文化的情境,如指向标的判读和敦煌莫高窟开凿;也有联系生产与建设的情境,如山西大同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还有联系生态与研究的情境,如荷兰马肯湖水环境的治理、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和“克拉香天气”等;在对问题的深究中,鲜活的情境也能使考生形成立体化的认知,构想和解读出地理事象的显著特点,挖掘出隐含的内在问题逻辑,进而得出精准且完备的结论。

(2)问题情境的考查“独特”和系统。试题中问题情境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巧妙创设问题来实现的。其“独特”之处表现为纵深串联式设问。如第18题第(1)小题设问泥石流的物质来源,第(2)小题设问不同主沟道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第(3)小题综合分析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设问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文本信息及嵌套组合图示的情境创设,旨在示意考生在重视系统性思维的基础上夯基固源,既要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危害、防治措施等,还要从微观角度联系海巴洛沟流域的区域特征,综合考虑该流域的地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地形地势、气候等条件,考生需要加强主干知识体系构建及灵活的迁移运用。

(3)问题情境设问对接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3]。试题依托3400多字的文字材料和12幅图件,将考生带入不同的命题情境,通过解决各类新颖问题,考查了考生材料阅读、数学计算、空间判断、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核心素能。例如洞窟开凿选址、滨河湿地新城建设规划、广场方向判读、建造沙坝选取合理位置等,无不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尤其通过图文描述,考查考生对区域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综合思维能力,如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形成及对当地的严重威胁、荷兰马肯湖生态破坏的综合治理等。再如大同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的生态意义,荷兰人工岛实现马肯湖水环境质量改善,无不闪耀着人地协调观的理念;爱国主义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核心价值作为总航标引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全面系统、创新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三、备考对策

1.教——树立“统筹”意识,促进研、教、管专业技能提升

在“新课标、新考改、新课改、新教材”的形势下,地理教师重新定位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应用新技术,提升专业技能;研究的深度决定教育的高度,管理的力度决定成长的速度。因此教师要通过“研、教、管”三位一体提升专业技能。

(1)打破定势,研出高度。目前“唯分数、唯升学”依然严重,过分依赖知识传授和应试操练的教学定势依然存在。要实现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转变,教师必须乐于研究。一是要研出教育思想高度,以核心价值为导向,以五育并举为目的,研究出针对教学实践的创新点。二是研出理论高度,研究《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及解读和说明,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另外要关注地理论文、科学新闻及报刊、高等地理教材等,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和积累资源,适当根据论文等原创试题,体会设问角度,感知命题角度,提升教学素养。做到站位高、定位准、落位实。

(2)克服劣势,教出深度。针对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的现状,教师应当克服思想和方法的囿固。在观念革新上,应当转换角色定位,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在改进教学方式上,应采用更加灵活、多元方法和活动,如采取读、议、讲、练、评、补等方法,让学生身动、心动、脑动;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教学更加纵深和高效。在教学手段上,依托现代教育新技术,加深知识的整合、优化和立体呈现。借助各种版本教材,完善知识体系,创设问题情境,实施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主题式教学等,真正落实深度教学。

(3)增强劲势,管出效度。在高三备考阶段,师生高耗低效,教师精疲力竭,学生疲于刷题,师生心理压力巨大,尤其学生“高原现象”突出。因此要采用教管一体、点面结合的方式,形成学生自管、班主任主管、任课教师协管、年级主任监管的立体化管理体系;既抓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又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等,教师既要善于察言观色,又要和颜悦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严而有度实施教、管并行。要有检查、有督促,尤其要抓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落实,在管理中提高教师提质增效的专业技能。

2.学——树立“质量”意识,推进悟、得、成学习技能突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驱动学生的高质量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潜能,要摒弃传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成。

(1)价值渗透,学有所悟。价值引领是高考的根本任务,基于价值引领下的学习之“悟”是多元的,例如,悟学习方向, 参悟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除强大自身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等,要立德铸魂,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还有悟自身优劣,自省影响答题规范的因素,是心理紧张、知识残缺,还是认知障碍、思维定式等,找准病根,明确问题短板,对症下药。要不断通过反思,优化备考思路和方法,精准对接德智体美劳全面覆盖的高考评价体系。

(2)夯基固源,学有所得。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不确定的,但对核心考点的关注依然如故。说明植根于教材,夯实基础知识仍然是未来备考的必要策略,尤其是一些高频考点仍要滚动强化复习,拓展延伸。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主干知识,寻找到学习的重、难、疑点;通过探究构建思维模板或知识体系,总结出解题规律和技巧,同时培养自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内化娴熟利用“三识(知识、见识、常识)”解决“三生(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经过预习、探究和内化,达到夯基固源,实现学有所得。

(3)素能进阶,学有所成。学生素能的达标与否体现在答卷的质量和成绩优劣上。近两年的山东卷注重对文本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和答案的提炼。对高考试题的突破,要求学生按考场境况练审题、解题、答题规范,学生既要学会解题的基本步骤——提取信息,调运知识,思维加工,规范解答,以及训练答题的基本操作——答案層次化、要点序号化、因果逻辑化、表达术语化。以区域为载体,以主题情境为抓手,以问题导学为主线,构建思维框架,整合原理和规律,抓住要素之间的关联,加深拓展以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并渗透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实现素能提升,学有所成。

3.考——树立“能效”意识,力促练、考、补应考技能进阶

(1)多措并举,高效训练。素能训练是高考备考的必要手段之一,对学生素能的训练应树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并结合“量”的积累,完成“质”的达标。备考必须多措并举,帮助学生进行一系列科学的规范训练,练出应考技巧、练出答题规范等,并在实施中不断调整、优化,助益学生应考能力的提高(图4)。

(2)深耕细研,精准模考。考试是检视学习成果的必要任务,精耕细研高考试题和课程标准能增强考试的靶向性。模考试题的精选精编要对接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渗透“素养立意”。要选择素材新颖、情境鲜活的试题或高考真题,让学生感悟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式和思路,掌握答题角度和答题方法。模考的精准与否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情和考情的基础上,要规范考试的组织形式,要加强组织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及时认真批阅答题,做到“给一分有理,扣一分有据”,并及时进行试题评析和讲评。通过模考和真题再现,强化答题的规范和答题的技巧,通过思维建模,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答题思路,全面提升应考能力。

(3)诊断漏洞,补偿提升。精准高效练、考的目的是查缺补漏,因此发挥练、考的诊断功能,寻求学生审题、解题、答题症结,找到知识缺陷、思维障碍、非智力因素失分等,对症下药,补偿提升。一是要诊断目标漏洞。根据课标和高考评价导向,精准落实教、学、考内容及目标,保证不超标、不遗漏,题目选取契合“一核四层四翼”要求。二是要诊断知识漏洞。通过“考”的检测诊断,摸清知识不足,及时构建知识体系及内在联系,形成学科逻辑链和知识链,达到触类旁通、灵活迁移运用的智能提升。三是诊断方法漏洞。针对学生“死记硬背”“低效听课”“审题误区”“盲目做题”“错误习惯”等学习方法误区,积极探寻符合科学规律的正确做法。四是诊断非智力因素失分,如心理素质差,规范性差等,增强心理素质,强化规范等。

(此文为“相炜地理研究室”团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陈诗吉,姚培泰.高中地理学术情境试题的命制与学生素养培养[J].中国考试,2018(05):70-7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 中国考试, 2019(12): 65-69.

猜你喜欢

备考策略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注重语篇建体系,加强理解提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
高三英语复习备考策略
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高三地理备考策略之我见
在体系中把握细节
高考模式下化学备考策略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如何备战高考物理的几点思考
高三化学实验复习与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