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中国》教学价值和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2021-09-29谭佳妮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整本书

谭佳妮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著作,收录有14篇论文,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整理而成。费孝通先生用社会学视角来解构“乡村社会学”,全面展现出民国时期中国基层社会的发展现状,用“乡土”一词阐述旧社会广大农民生活与生产状态,以“礼治秩序”来建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关系。[1]本文通对《乡村中国》教学价值的分析,探寻《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乡土中国》教学价值分析

(一)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标明:“根据不同课文阅读目标,借助精读、略读、粗读等方法去阅读整本书,读懂整本书,从而整体把握文本内涵与精髓。”对于《乡土中国》这样的长篇学术巨著,让学生去自读,需要遵循学生知识结构与实际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深刻理解作品。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从而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力,同时发展学生思辨力与提升思维品质,注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审美情趣,让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多个方面理解文化。

(二)带领学生全面认知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与儒家文化

《乡土中国》展现的是民国时期中国乡土社会现实,此书不仅用大量笔墨来叙述中国乡土社会全貌,同时书中还融入儒家经典如《礼记》《孟子》《大学》等作为引证,“仁义礼智信”“孝悌之义”等传统儒家文化精神在其中均有体现,通过阅读,学生可体悟中国文化传统和精神,接受传统文化滋养与熏陶,并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时拓宽自我的眼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2]

(三)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注重思辨能力培养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它以说理形式论证分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激发自我思维,形成自我学术素养。费孝通先生在书中以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进行对比,通过其缜密的思维与严密的推理,全面深入阐述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围绕每个论点,他都会浓缩成一种说法,一个概念,比如《差序格局》中运用比喻手法进行对比论证,用“捆柴”比作西方社会呈现一种“团体格局”,用波纹比作中国乡土社会呈现一种“差序格局”的特点,这些方法均有助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3]

(四)感受美学浸润,感知艺术美

《乡土中国》有一个特色,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阐述社会学理论,运用大量事实论证,加强文字表达效果。如在《无讼》讲述教书先生参与乡村社会中调解大烟父子案子,有一些事费先生亲自参与和解析,这些故事充满哲理与作者严谨辨析,还蕴含着费先生对农村自身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当学生打开这本书时不但能锻炼自身思辨能力还能获得情感上审美体验。同时,这本书中还穿插有大量真实的照片,展现出一种朴素自然的美学特质。

(五)体悟学术著作语言美

《乡土中国》语言十分有特色,首先呈现出一种简朴自然之风,行文之间没故作高深之感。其次文字通俗生动且形象,展现出作者对生活智慧之悟,亦不乏学术著作特有严密谨慎特质。如在《长老统治》这一章中用鲜明形象比喻人的学习规律,“不怕困、不忌惮的学习”,有时还需强制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对这本书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准确把握费先生既严谨又充满诙谐有趣的文风,能让学生体悟学术著作的语言美。

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具有自身特性,一是研究领域专业性,在某个领域内或是某一专题上创造;二是在文本叙事科学性、逻辑性;三是理论价值,相关理论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在《乡土中国》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围绕这三个特征进行,阅读顺序先粗后细,紧紧围绕文章核心概念;注重作者研究思维和路径。

(一)阅读引导——初步把握文本格局和段落

1.先粗后细把握文章整体格局

高中学生阅读专业学术著作基本零经验,由此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阅读指导指出:“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教师带领学生先了解文章的序言、目录、写作背景和目的、基本内容与文脉结构,接下来从细方面抓住文章核心概念、材料、推理等要素从而整体建构文章阅读理论。[4]本文由十四个短语组成,先从目录入手,借助思维导图形式,让学生画一画初步掌握文章内容结构。

2.歸纳文章整体内容

《乡土中国》的开篇以《乡土本色》14篇课文总论,整篇文章从“乡”和“土”大框架入手。结合本篇课文是由14篇课文独立成章,但建构在“乡土社会”,却各有侧重不同,根据统编单元阅读策略与课程任务将课程分章节,从而更好归纳出来。整篇文章可分为六个部分(如下展示):

第一部分:1-3章,概述乡土社会的性质与乡土社会文字二者之间关系。

第二部分:4-5章,阐述差序格局

第三部分:6-7章,总结乡土社会的社会群体特征。

第四部分;8-9章,理顺乡土社会整体秩序。

第五部分:10-11章,解构乡村社会的传统权力。

第六部分:12-14章,论述社会变迁的权力。[5]

(二)阅读推进——多种阅读方法展开,深入解析文本

1.用批注式阅读尝试初读与略读

统编教材第五单元学习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寻找今日乡村的变化”,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动手从身边农村调查一下,从自身周遭环境开始调查,调查结束之后让学生写出一篇2000字左右调查总结,该任务有助于学生将学术著作和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乡土中国》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阅读篇目,这是一本学术著作,在学生建立起与生活的勾连后,阅读过程中可以采取批注式教学手法,采用圈点、勾画和旁批等方式进行初读和略读,从而有效掌握核心概念。

2.采用小组合作式阅读方法深入领会文本

新课标中提出“为学生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建立合作性学习小组来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学习方式。《乡土中国》可采用小组合作式阅读方法深入领会文本。首先,在开展小组合作性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不同阶段布置相應阅读任务,着重研究性阅读后采用精读方式,从而有效深入学习。其次,通过小组合作性学习调动不同层次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然后教师基于“整本书阅读”目标对小组内部成员布置相应的任务,[6]以达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三)在课堂中融入“阅读”“写作”,展示阅读成果

1.以阅读训练学生思辨能力

《乡土中国》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光靠自我理解远远无法触及文本核心部分,可通过阅读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在理清文本内容逻辑顺序之后,可结合前人研究材料,从研究视角、论证分析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文本,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特性。

2.以写作激发学生内在理性思维

学生对《乡土中国》的感悟大多是感性,在《乡土中国》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写作训练放入课后,用文学短评形式结合课外材料写出小论文,尝试着让学生去分析学术著作,通过分析与归纳、推理最终获得自我判断,这样有利于阅读反哺,从侧面激发学生内在理性思维。

3.搭建对话形式,展示整本书阅读成果

学生经历阅读与写作之后,已经对《乡土中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可搭建对话形式,展示学生整本书阅读成果。可借助小组学习形式开展内部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与思维都有所提升的基础上,开展主题演讲和辩论,展示他们对《乡土中国》的阅读心得体会,也可以围绕《乡土中国》的“礼治”和“法治”,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现场辩论,进一步领会《乡土中国》的文化内涵。在辩论过程中既能锻炼学生临场反应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对《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进行有效设计,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以便学生对相应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掌握,最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阅读习惯做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3.

[2]刘懿凡.试论《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6)

[3]李安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9(1).

[4]朱林鹏.如何缩短学生与学术类整本书的距离[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9(9)

[5]屈伟忠.梳理、建构、对话:《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资源[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9(8)

[6]余婷.《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20(6).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学术著作出版的边界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