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夯实整本书阅读的基础

2021-09-29王春雷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妙玉曹雪芹林黛玉

王春雷

整本书阅读突破了传统语文篇章阅读的狭小格局,倡导在“整”字上下功夫,注重内容的统整,过程的连贯,结果的融通,这无疑是正确而必要的。但“整”由“散”组成,宏观奠基于微观,整本书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在具体的章节和文段上,落在细致的分析与研读上,可以说,细读依然是整本书阅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文本细读的整本书阅读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一、还原语境:读出真意

还原,是文本解读的重要方法,本质是“去蔽”“破瘴”,即穿透重重的迷雾和高墙,将文本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恢复其本然的面目和形象,找到文本的裂缝与矛盾,以获取对文本准确而真实的理解。孙绍振老师曾总結出文本还原的六个角度: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价值的“还原”、历史的“还原”、流派的“还原”和风格的“还原”,[1]但归根结底还是语境的还原。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下,文本的意义才可确定,才可解读,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一种表述只有在具体的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在整本书阅读中,还原依然是读出文本真意最基本最优先的解读选择。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很多情节和人物学生都耳熟能详,但理解常常停留于一知半解或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以妙玉为例,很多学生读完《红楼梦》只知道其性格怪谲孤僻、不合时宜,却不知其至情至性、清洁高雅,甚至一些专家学者也认为妙玉是假清高、真矫情。著名红学家王希廉在评点时曾指出“妙玉向宝玉说‘你独来我不肯给你吃,是假撇清语,转觉欲盖弥彰”“前说不给茶吃是假撇清,此番分送红梅亦是假掩饰[2]。”上海师范大学詹丹教授也认为妙玉是一个矫情者,“她的感情常用一种矫揉造作、自相矛盾或者说非正常的方式表现出来[3]。”理由是,妙玉请黛玉、宝钗、宝玉三人喝茶,给宝玉的茶具是自己常喝的绿玉斗,“但妙玉又声明她不会特意请宝玉喝茶,宝玉是托黛玉、宝钗的福,才喝到茶。一方面让人觉得这番说辞也太假,另一方面似乎也显示了她急于想掩饰两人的那种暧昧关系。”[4]其实不然,我们理解某句话,要把这句话的前后文勾连在一起,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方能避免断章取义。我们先看《红楼梦》相关的原文:

“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岳麓书社《〈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第397页)

“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版《红楼梦》第570页)

两个版本中的同一句话,除了中间的标点外没有区别。根据后文,妙玉说的“你这遭吃的茶”是指她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梅花上的雪,得了一花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这样用雪水冲泡的特殊的茶。这样的茶妙玉明白的说她才第二次吃,当然不是平常待宝玉的茶。因此,妙玉的这番说辞一点也不假。詹丹教授的“他不会特意请宝玉喝茶”这句话是从妙玉的“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转述过来的。这个转述不准确,因为詹教授对这“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句话的理解有误。根据前后文可知这句话是说,你一个人来了,我是不给你吃(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化的水冲泡的茶)的。王希廉和詹丹教授都把“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理解成“宝玉一个人来妙玉不给宝玉吃茶(普通茶)”。

另一方面,妙玉一点也不“急于想掩饰两人的那种暧昧关系”。一个出家的妙龄女尼把自己常喝的绿玉斗茶具给一位当下还在俗界的男士用,必须承认,在伦理道德严格的社会里,在世俗人的眼中这确是一个石破天惊甚至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举动。更何况这样的举动不是在他们两人私密空间里进行的,而是当着黛玉宝钗的面毫不掩饰的“秀”出来的!妙玉这是公开、大胆、张扬地宣示她对宝玉的感情,而不是“急于想掩饰两人的那种暧昧关系”。再说,妙玉和宝玉之间的“特殊关系”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不然李纨怎么单单罚宝玉去妙玉那里讨红梅花?当李纨要命人好好跟着宝玉时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这说明李纨知道宝妙之间有不寻常的关系,并且很妒忌讨厌这种关系,因此她才说“可厌妙玉为人”。奇怪的是黛玉不仅知道而且了解宝妙之间的关系,但黛玉竟然毫不吃醋!如果宝妙是世俗的“暧昧关系”,小心眼的林黛玉岂能如此平静?

二、版本比较:读出情意

版本研究是文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完整的文本研究包括版本考证、文本解读和思想研究三个前后相续而又相互支持和融通步骤和环节,聂锦芳曾深刻指出:“对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能离开对具体文本写作过程、刊布情形和版本源流等方面所进行的考察和梳理,不能离开对构成文本的各个具体章节所进行的翔实的剖析和解读,版本研究虽然不构成文本研究的全部内容,但它是文本解读和思想阐释的永恒性前提和条件。”[5]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存在着众多版本,而且不同版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字细节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困惑疑难的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解读的新维度和别样的趣味,通过对不同版本细微差异的比较,我们可以解读出文本背后的真情实意。

比如《红楼梦》第三回的回目,三个版本分别是:

甲戌本(1754年):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庚辰本(1760年):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城。

程乙本(1792年):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哪一个版本才是最准确的呢,才最符合文本的语境和意义?人民文学出版社(82版)《红楼梦》采用的是庚辰本“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城”,但其实是值得商榷的。一是“夤缘”用词不妥。《现代汉语词典》对“夤缘”的解释是“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贾雨村“起复”不是因为“夤缘”,本回开头第一段作者借张如圭之口已经交代:“都中奏准起复(指官吏革职后重新被起用)旧员之信”的“邸报”(古代官方公报)已经属实,也就是说,贾雨村是因为“都中奏准起复”,不是因为“夤缘”“复旧职”。二是“复旧职”也不符合实际。在知晓“起复旧员”的消息之后,贾雨村“次日,面谋之如海”,林如海也“修下荐书一封,托内兄务为周全”,贾政“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变竭力内中协助”“补授了应天府”。“应天府”(南京)是明朝初期的首都(清顺治二年改为“江宁府),知府是“正三品”的官职,比一般的“知府”高一品级,因此也不能说是“复旧职”,应为“贾雨村夤缘升高职”才准确。三是“林黛玉抛父进京城”中“抛父”一词值得商榷。“抛”在古代汉语中是“撇弃”,现代汉语中是“丢下”,无论用古今含义那一个都不合适。且看小说原文“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离亲而去,无奈他外祖母必欲其往,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已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姐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正好减我内顾之忧,如何不去?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登舟而去。”从这段文字看出,林黛玉进贾府一是“外祖母必欲其往”,二是父亲力劝,无论哪个原因,都不能说是“林黛玉抛父进京城”。根据“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句子,“抛父”改为“别父”比较贴切文意。另外,甲戌本用的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收养”一词也欠妥当。《现代汉语词典》对“收养”的解释是“把别人的儿女收下来当作自己家里的人来抚养”,有“同情、可怜”的意思。林黛玉的母亲是贾母的女儿,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是非常亲的“亲戚”,不是“别人的儿女”,贾母对黛玉有“心疼怜惜”之意,因此,综合比较三个版本,程乙本(1792年)的回目“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符合实情且用词较为准确些。

三、视角聚焦:读出新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切入视角会看到不同的风景,收获不同的阅读体验。同样是《红楼梦》,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也迥然不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以说,视角的选择最能体现一个阅读者的眼光、实力和个性;视角定,视角准,文本的风貌、深度和新度,自然会随着解读的不断展开而浮出水面。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视角,去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探访人物丰富多彩的心灵结构。视角的选择的最重要的是指向“人”,正如汲安庆所说:“高质量的文本解读,不论选择何种视角,也不论化用何种理论,最终都要指向‘人,指向人心、人情、人性、人的存在。”[6]《红楼梦》人物众多,选择不同的人物审视,我们将看到不一样的《红楼梦》。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段:

黛玉便知这方是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来。进入堂屋,抬头迎面先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三个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錾金彝,一边是玻璃盒。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椅子。又有一副对联,乃是乌木联牌镶着錾金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毫无疑问,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以下几点信息:一是贾家的贵气(皇帝送“荣禧堂”匾、郡王送对联),二是贾府的豪富(古铜鼎、錾金彝、玻璃盒、紫檀案、楠木椅、乌木联牌),三是贾门的危机(旧皇的宠臣新皇的敝履、郡王出事殃及池鱼)。的确如黛玉的母亲所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是大家基本都能理解的内容。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视角”的主人林黛玉。排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之首的贾家是一个“庞然大物”,如何介绍它描写它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曹雪芹不愧为大家、高手,他不急不缓迂回曲折,由远及近由虚到实由正面到侧面,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展示贾家和贾府历史、环境和人物,重而不复,饶有趣味。先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介绍荣宁二公兴旺贾家的历史及秉正邪两气而生的宝玉的“淘气异常”“聪明乖觉”。这个任务必须由冷子兴完成,因为他的身份是做古董生意的,和他打交道的往往是王公大臣豪门巨富,和走街串巷的古董商人,古董行是京城富豪人家的信息汇聚中心。他是“周瑞家的”女婿,而“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心腹,常在王夫人、王熙凤间走动,在荣国府管太太奶奶们出行的事。她的丈夫周瑞在宁国府管宁国府的地租庄子银钱的出入。因此,冷子兴既知道京城大小道消息,也了解荣国府和宁国府的内部情况,曹雪芹让他作为播音员传达的信息才可靠。但是,他是贾府的奴仆,是“外人”,无法走进贾府的“正堂大院”,更无法进入“贾府的厅堂”。同样,远房亲戚刘姥姥、近房亲戚薛姨妈薛宝钗更无理由走进来。因此,贾府的厅堂一定是“黛玉的厅堂”,解读这一回,我们不能忽视林黛玉的视角。林黛玉在看贾府,贾府同样在看林黛玉。林黛玉看到贾府的贵气、豪富、危机,那我们看到林黛玉的什么呢?

一是看到黛玉的细心:“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荣禧堂”大匾是“赤金”“九龙”的,“荣禧堂”匾后的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万几宸翰之宝)也看得清楚;鼎是“三尺来高”是“青绿”“古铜”的;地上的椅子是“两溜”“十六张”,是“楠木”的“交椅”。二是看到黛玉的家世、品位:钟鼎之家,书香之族。古代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原来这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侯的,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到了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是书香之族。”如今的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官虽不大,但很重要和实惠!食盐是民生的重要物质,历朝历代国家都实行“专卖”,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康熙年间,全国税收总额是二、三千万两银子,两淮盐政就占了近十分之一。可见这个衙门财富之多,地位之重。林如海做盐政一年的收入有多少呢?小说中没有直接写,但我们从历史资料中可以找到旁证的材料。欧阳兆熊《水窗春忆》:“盐政一年数十万,运司一年亦一二十万……各省作宦,无两淮之优裕者”。《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写到,太监来所谓借银子,凤姐去典当金项圈来应付,贾链感叹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五萬的财就好了”,出口三五万两银子就是发财,比起盐政一年数十万的收入就太不成比例了。因此,林黛玉家并不比贾家穷。再从七岁左右的林黛玉能认得“古铜鼎”“錾金彝”这些文物级别的古董,认得“玻璃盒”这样的舶来品,还能分辨出“紫檀”“楠木”“乌木”这些普通人家难以见到的贵重木材这方面来看,林家还比贾家富裕:贾家有的这些东西,林家都有!且小小的林黛玉都认得!试想:假设让刘姥姥进来,她能认得这些“物什”吗?在王熙凤的房间里,自鸣钟一声“哐当”唬了她一挑。因此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信夫!

其实,从这段文字中最能读出的是作者曹雪芹的家世背景。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贾府厅堂里这些御匾、对联、古董、楠木交椅、乌木联牌等可能都是曹雪芹儿时的记忆。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曹家接待康熙的地方就在萱瑞堂。据说,“萱瑞堂”三字是康熙的御笔。当年,康熙在这里见到了自己的乳母曹寅的母亲,高兴地说,“此吾家老人也。”挥笔写下“萱瑞堂”三字。在小说《红楼梦》贾家的厅堂里我们看到的是斗大的三个字:“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贾家是曹家的影子,曹家是贾家的原型。厅堂高悬皇上题匾的人家,大清王朝能有几人?此时的曹家正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鼎盛时期,这家族辉煌的历史少年的雪芹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也为后来家族“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命运”及“世事”的“无常”成了曹雪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在《红楼梦》的开头甄士隐家庭的变故和丫鬟娇杏人生的变化中已经露出端倪。

四、文化透视:读出深意

我们知道,任何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反映,“都不可能摆脱它所属的文化形态,而向我们提供对世界的绝对认识。”[7]《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和集大成者,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品,内容涵盖了哲学宗教、园林建筑、诗词绘画、饮食服饰、经济管理等文化的方方面面,要想准确地理解它,就必须从文化的角度进行透视,发掘出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以小说开头为例: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叹息哀伤)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

开篇这段文字一是让我们明白《红楼梦》最初的名字是《石头记》。曹雪芹喜欢石头,也喜欢画石头。他的好朋友敦敏(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五世孙,理事官爱新觉罗?瑚玐长子)曾为曹雪芹的画题过一首诗,《题芹圃画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此诗写出了曹雪芹如嶙峋的山石一样的傲骨。更懂曹雪芹的脂砚斋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凡例》指出:“(《红楼梦》)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结合后文中的“亲自经历”可知,《石头记》虽是小说,但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读出,本书的主旨之一:悔愧自己一事无成;褒扬裙钗胜须眉,为闺阁昭传。二是告诉我们“石头”的来历。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经过女娲炼就的用来补天却没有用上的一块“弃石”或者“遗石”。女娲是谁?她为何补天?练好的石头为什么又遗弃?女娲是补天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亦被称为大地之母。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的传说反映了女性在母系社会中的地位和力量。《红楼梦》用“女娲炼石补天”开篇,隐喻女性在本书中的地位,暗喻本书主旨。

“补天”在小说中有“救世”也即儒家的“济世”的意思,只是这个“世”在小说中是作者反复提到的“末世”。本来很普通的石头经过女娲的锻炼“灵性已通”,成了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补天”“济世”的大材,但是此石“命”虽好“运”却“不济”,总共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单单它这块石头没有用上,成了一块“遗石”。“遗石”经过一僧一道“大展幻术”变成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携入人间就变成小说中的主人翁贾宝玉,贾寶玉亦有着作者的身影。有命无运的“遗石”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当成读书人理想失落的“不遇”的象征。苏东坡《儋耳山》有“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辛弃疾《归朝欢·题晋臣积翠岩》有“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更重要的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写过此类题材《巫峡石歌》:“巫峡石,黝且斓,周老囊中携一片,状如猛士剖馀肝。……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巄用不得……”曹雪芹非常崇拜他的祖父,只是他的祖父不知道,在他百年之后他的孙子成了他诗歌中的“用不得”的“遗石”。

中国古代读书人大多怀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积极入世,但在入世的过程中,由于太多的主客观原因,还有至今我们无法把握的“命”“运”等诸多因素,有的“遇”,有的“不遇”。“不遇”的“遗石”虽有着强烈的“补天济世”的儒家情怀但却无法施展,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是很常见的也是很自然的世人都能理解的心情。但是人不可能让这种心情缠绕太久,有的人放浪形骸,旷达傲世;有的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有的人无法释怀,结束生命。在“石头”“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之际,“一僧一道”的到来,看似偶然,实则是作者用心良苦的安排:释家和道家能使“不遇”的儒家世子的“苦闷”得以释怀。儒释道的文化交织融合的精神自此贯穿全书,是小说中宝玉黛玉宝钗等主要人物纠结的生存之道。

总之,整本书阅读主体是学生,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善于规划和设计整本书阅读的方案与路径,更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和引领,引导学生在整体观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文本细读,通过还原语境、版本比较、视角聚焦、文化透视等方式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最终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J].语文建设,2008(03-04).

[2]曹雪芹著.王希廉,姚燮,张新之评点.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4]詹丹.重读《红楼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76.78.

[5]聂锦芳.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研究的关系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3):77.

[6]汲安庆.视角、融合与创造——试论文本解读中对中西文艺理论的审美化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5(02):33.

[7]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3.

[8]庄照岗.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的原则与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1(07):18-20.

[9]庄照岗.语文教学内容评判的四个标准[J].读写月报,2017(27):15-18.

[本文是东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20GH361)“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实施的路径与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妙玉曹雪芹林黛玉
妙玉那场茶事
冰与火的性格冲突
曹雪芹邀棋
曹雪芹送彩礼
曹雪芹捉鬼
音乐剧《曹雪芹》开排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
妙玉的爱情用力过猛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