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胎龄>28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09-28杨云范志刚张士发

医学综述 2021年17期
关键词:脑室胎龄多巴胺

杨云,范志刚,张士发

(1.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安徽 马鞍山 243000; 2.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儿科,安徽 芜湖 241000)

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快速发展,超早早产儿救治成功率逐年上升,但存活后远期的生存质量面临挑战,诸多不良预后与颅内出血导致的神经损伤密切相关。国内外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极早、早期早产儿[1]和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2],但有相关文献指出,晚期早产儿[3]甚至足月儿[4-5]颅内出血的发病率也较高。早产儿的颅内出血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为主。PIVH的发病机制涉及母儿因素和治疗措施的影响,如产前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母亲绒毛膜羊膜炎、妊娠合并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分娩方式等。由于诊治水平及地域的差异,疾病谱也不同。本研究主要分析胎龄>28周早产儿PIVH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查阅电子病历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98例胎龄<37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排除临床资料不全、胎龄≤28周的32例患儿[外院9例(外院早产儿均为本市县级医院),转院或放弃治疗11例,未做凝血功能检查5例,未做头颅B超5例,胎龄小于28周2例]共纳入366例早产儿。本研究获得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会批准(伦理审查编号:BKY-2019-02)。

1.2方法

1.2.1围生期母亲相关临床资料收集 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18 h)、产前使用硫酸镁及地塞米松、胎盘早剥、羊水异常、分娩方式。

1.2.2早产儿相关临床资料收集 早产儿性别、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胎龄、双胎、胎儿窘迫、5 min Apgar评分;入院后乳酸值、是否使用碳酸氢钠和多巴胺、是否行机械通气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并在注射维生素K1前检测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生化功能、血常规等。患儿入院后3 d内行头颅床旁B超检查,使用美国索诺声Edge系列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8~4 MHz。受检新生儿取平卧位,在安静或熟睡状态下,按常规颅脑超声检查方法经前囟行冠状面、矢状面扫描。

2 结 果

2.1早产儿一般情况 366例早产儿中男215例、女151例。剖宫产165例,阴道分娩201例,其中产钳7例、臀位助娩4例、臀位牵引1例。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45例,双胎115例,羊水异常40例。出生胎龄28+3~36+6周,平均(34.5±1.5)周,其中28+1~31+6周34例,32~33+6周68例,34~36+6周264例。出生体重1 220~4 250 g,平均(2 249±449) g,极低出生体重儿17例,<2 000 g 104例,≥2 000 g 262例。经床旁头颅B超诊断PIVH共89例(24.32%),多为室管膜下出血。

2.2PIVH围生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PIVH组羊水异常的比例高于非PIVH组(P<0.05),两组其他母亲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胎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VH组出生体重<2 000 g、乳酸≥3 mmol/L、使用多巴胺、INR≥1.3的比例高于非PIVH组(P<0.05或P<0.01),两组其他新生儿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PIVH母亲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例(%)]

表2 PIVH新生儿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例(%)]

续表2

2.3PIVH围生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变量赋值见表3,是否发生PIVH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特别是胎龄<32周)、出生体重<2 000 g、INR≥1.3、乳酸≥3 mmol/L是胎龄>28周早产儿发生PIVH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3 回归方程的变量赋值

表4 影响PIVH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随着早产儿分娩量逐渐增加,早产儿科学规范管理日渐成熟。有资料表明,早产儿胎龄为34~37周者占75.1%[6]。本组临床资料晚期早产儿(34~36+6周)264例,占72.13%(264/366),与上述研究相符。胎龄>28周早产儿较足月儿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其中颅内出血是影响神经预后的常见原因。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发现,即使是Ⅰ、Ⅱ级的轻度颅内出血,脑瘫、听力及视力损伤、发育迟缓等神经损伤发生率也较高[7-8];国内某省9家医院对早产儿脑损伤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早产儿出血性脑损伤以PIVH为主,且出血程度多为Ⅰ~Ⅱ级[9]。早产儿颅内出血可导致不良预后,降低早产儿生存质量,增加社会及家庭经济负担,目前PIVH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故分析早产儿PIVH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指导临床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早产儿PIVH是多因素交互作用所致,其高危因素多集中在围生期[10]。早产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是PIVH,表明脑血管的发育成熟度是出血的内在原因,外在原因也是可控因素,主要影响脑血流动力学及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有研究对胎龄<28周极早早产儿发生PIVH的高危因素分析发现,母亲孕期合并症及早产儿窒息、生后使用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物等是PIVH发生的危险因素[1-2]。本研究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2 000 g、INR≥1.3、乳酸≥3.0 mmol/L是胎龄>28周早产儿发生PIVH的危险因素(P<0.05),有别于胎龄≤28周的极早早产儿。

胎龄和出生体重可以反映脑发育的成熟度。早产儿易发生PIVH多是由于解剖生理特点所致。胎龄<32周时室管膜下胚胎生发层组织细胞处于分裂阶段,毛细血管丰富,缺乏结缔组织支持,而且生发基层是神经母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发源地,耗氧量大,若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即可发生PIVH。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生发基质毛细血管网越丰富;由于血管壁仅有一层内皮细胞,缺乏胶质和弹力纤维支持,易受血流动力学等影响而导致PIVH。郁春等[11]研究28~37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发现,胎儿宫内窘迫、产时窒息、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衰竭及新生儿呼吸暂停与颅内出血的发生呈正相关,孕周、出生体重、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及1 min Apgar评分与颅内出血的发生呈负相关。有研究发现,胎龄34周为PIVH的高危因素[12]。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不一致,考虑随着产儿科规范管理,32周以上早产儿生发基质渐趋消退,PIVH发生率有所下降。新生儿出生体重不仅与胎龄相关,也与胎盘功能有关。胎盘功能损伤可能导致宫内窘迫、生后窒息等,从而导致新生儿缺氧、代谢性酸中毒。本研究结果与刘敬等[13]提出的我国早产儿颅内出血危险因素出生体重临界值2 000 g相符。

出血性疾病与凝血功能均密切相关。凝血因子和维生素K不能通过胎盘,出生后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Ⅹ)低,相关研究发现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途径改变可能与早产儿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有关[14],而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基因变异时可增加胎龄<32周早产儿PIVH的发生率[15]。维生素K缺乏可影响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本研究病例均在肌内注射维生素K1前采集血标本行凝血功能检查,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生时的凝血功能。临床上评估脑室内出血的风险主要依靠实验室指标,凝血功能PT是评估脑室内出血的可靠指标。PT延长的常见原因为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维生素K缺乏、严重肝病)或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由于不同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差异较大,单纯检测PT难以进行客观比较,而INR是通过校正化后的PT,可排除不同实验室之间的误差。早产儿凝血功能处于不断发育成熟的阶段,早产儿生后凝血功能与胎龄相关[16],胎龄越小凝血功能指标差异越大。程光清等[17]研究显示,早产儿凝血功能与自身发育相关,围生期的高危因素对其影响不明显,但与早、中期早产儿相比,晚期早产儿凝血功能已渐趋完善。本组资料显示,INR≥1.3是PIVH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与Glover Williams等[18]的研究结果一致。而Christensen等[19]研究得出早产儿的凝血异常值并不能预测IVH的发生,多因素分析显示凝血异常与颅内出血无直接相关性,颅内出血的发生与凝血功能的关系仍存在争议。

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可导致脑血流失衡,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受损,发生脑组织缺氧缺血,引起脑室出血[20]。王智慧等[21]对健康孕妇及妊娠合并症早产儿行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组早产儿脐动脉血酸中毒与颅内出血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乳酸≥3 mmol/L是PIVH的危险因素,考虑缺氧、酸中毒时脑组织发生水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继而引起渗血或出血发生PIVH。有研究显示,早产儿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可影响脑循环灌注,增加PIVH的发生率[10]。有研究发现,多巴胺对胎龄<29周早产儿生后4 d内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损害的持续时间与剂量相关,多巴胺为11~15 μg/(kg·min)时脑血流调节损害的持续时间最长[22]。另一项临床研究胎龄<28周早产儿低血压采用多巴胺治疗时发现,若低血压对低-中等剂量的多巴胺[1~7.5 μg/(kg·min)]有效,可降低IVH的发生率[23]。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巴胺不是PIV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在本诊疗单位使用多巴胺指征一般为早产儿低血压、有创机械通气、有窒息史、乳酸值高、尿量少及血肌酐>80 μmol/L等情况,主要用于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本研究纳入的胎龄>28周早产儿未发现低血压,大部分多巴胺剂量为2~5 μg/(kg·min),最大剂量10 μg/(kg·min),考虑到多巴胺剂量对早产儿脑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故并未增加PIVH的发生。早产儿羊水污染发生率低于足月儿,约为5%[24-25]。有研究发现,早产儿羊水污染与3、4级脑室内出血密切相关[25]。早产儿羊水污染与足月儿胃肠发育成熟导致的羊水污染不同,可能与胎儿宫内打击和宫内感染有关,导致早产儿娩后PIVH发生率增加[26]。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羊水异常不是PIV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在儿科规范化管理的情况下,母源性及生后医源性等因素对胎龄>28周早产儿发生PIVH的影响较小,但对胎龄<32周、出生体重<2 000 g、INR≥1.3、乳酸≥3 mmol/L的早产儿应引起重视,积极防止PIVH的发生,生后检测凝血功能,纠正高乳酸血症,早期干预,改善预后。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未能对PIVH进行超声分级诊断、PIVH后续超声改变以及PIVH早产儿神经发育功能的随访,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全面了解胎龄>28周早产儿PIVH的预后。

猜你喜欢

脑室胎龄多巴胺
成人幕上脑胶质瘤切除术中进入脑室相关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贪婪的多巴胺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宫内生长异常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及相关关系对新生儿ICD-10编码影响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How music changes your life
跟踪导练(四)(4)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与出生体重及胎龄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