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教学中“贴标签”与“去标签”思维的思考

2021-09-26张婷婷

新校园 2021年8期
关键词:对立统一贴标签

张婷婷

摘要:“贴标签”是一个中性词,本质上“标签思维”是潜意识的“礼物”。“去标签”的方法或效果不必神话,不过是平实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通过分析“贴标签”和“去标签”在语文教育中的教学思维,进而探究二者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让学生掌握分析文本的方法和思路,并进一步运用到认知的诸多领域当中。

关键词:“贴标签”;快速认知;“去标签”;对立统一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中国最早的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为文之用心也”的观点。所有的语文文本,都來源于作者的“心”,是主观的、流动的、抽象的,但其化为文本的那一刻,便有了“形”,是客观的、固定的、具象的。我们如何用理性的思维,由易至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掌握分析文本的方法和思路,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育中,面对“形”与“心”的辩证统一,既要教授给学生如何“贴标签”,又要启发学生如何“去标签”。

一、“贴标签”,形成快速认知,降低学习难度

“贴标签”是一个中性词,虽然其经常在舆论中被与“地域黑”“性别歧视”等负面评价联系起来,但本质上,“标签思维”是潜意识的“礼物”。人类的大脑自进入文明时代后,所需要处理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生存所需,而这些大量无法被处理的信息,都被潜意识一一贴上了标签,这样才能使人对周边的一切产生掌控感,而非失控感及恐惧感。

应用到语文教育的场景中,就是让学生在文本学习中找到“抓手”和“框架”,减轻对文本分析的惧怕感和畏难心理。其中“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典型代表,也被广泛运用于历代的文学研究中:李白“放荡不羁”,杜甫“忧国忧民”,苏轼“乐天豁达”,李煜“惆怅多怨”;先秦“质朴”、魏晋“风流”、盛唐“豪迈”、五代“悲凉”……这些都是为人和时代贴上的标签。

不得不说,这些“标签”是有效的,甚至可以说语文学习正是从学习这些标签开始,这是我们形成快速认知和分析框架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当学生能够熟练掌控这些知识点之后,才能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去标签”,发掘文本内涵,提高学习兴趣

“去标签”常与理性、独立思考等正面评价联系起来,但“去标签”的方法或效果不必神话,不过是平实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标签思维的局限性是明显的,仍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举例,我们了解的所有背景都是单一的,但是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作者或者整个时代来说,则必然是多元的,哪怕是同一个人,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景,他的心态,他对世界的感知,他对于自我的认知,都是不同的,所以他写出的作品也必然是多元的。

但是一个标签并不能完整地指代整个人或整个时代,反而会遮掩我们对于不同的面的认知,从而陷入歧途或误区。所以在“标签”无法解释文本时,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和反思,引导他们主动“去标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作品当作纯粹的个体去认知。当他们发现陶渊明也有“刑天舞干戚”的壮烈,杜甫也有“自在娇莺恰恰啼”的闲适,李清照也有“至今思项羽”的豪迈,这种对比和反差,不仅会成为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也会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挖掘内涵,最后产生一步步验证的乐趣。

三、“贴标签”是手段,“去标签”是目的

人的认知是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碎片化到体系化的过程。在快速认知都未形成的情况下,就更难要求学生深入挖掘文本或人物内核。但同样的,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和惯性的思维模式下,也难有实质的提升,缺少面对不同情况的应变能力,更不用说融会贯通、应用其中了。所以“贴标签”始终只是手段,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认知,形成对知识的掌控感,同时要提醒他们注意标签意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去标签”是最终的目的,也是我们真正建立自我认知的一步。但“去标签”不是揠苗助长式的,更不是主观的,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本内容,一步步分析和验证与“标签”的不同之处,形成对于单个具体文本的深刻认知。

总之,“贴标签”和“去标签”的对立统一,不仅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更体现在人类认知存在的各个领域。掌握这一思维,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更能帮助其在涉及其他领域时,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具体体现在:对整体形成快速认知,产生对某类知识的掌控感;主动反省标签思维的局限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会对某类知识挖掘验证的快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大胆结合历代文学分析的结论,放心地让学生“贴标签”;在遇到具体问题与“标签”产生冲突时,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去标签”。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平望中学)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对立统一贴标签
我给酸奶贴标签
贴标签
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
分布式系统中的辩证对立统一概念与方法
《荒原》主题的辩证法解读
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分析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浅议“贴标签”效应在教育中的运用
杨元庆: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