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明中都书“紫极”字砖与刘基书法艺术范式的相似性比较和情境类推

2021-09-23王寅寅

关键词:刘基范式书法

王寅寅

(安徽科技学院 建筑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一、明中都字砖形制流源及“紫极”砖字与刘基书法艺术风格相似性考释

元朝统治被推翻后,朱元璋确立大明王朝并在洪武初期营建中都皇城。琳琅上国,万世根本。明中都具有宏伟庞大的规划,而砖瓦土石的巨型建筑与装点使中都城具备了恢弘的气息。明中都字砖是明中都都城工程质量与质料出处的检验记号,其砖字艺术是中都皇城装饰的重要元素之一,其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当今中都砖瓦遗存的出土和展示为研究明中都字砖书学图式艺术,及其形制、出处和烧造生产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明中都砖字书法风格流变的丰富性上,可以看到碑帖两类书学衍化流变的范式,也含有“刑徒砖”式样的民间写体。从地理角度区分,五省各处官窑供应烧造字砖的字体风格迥异。由于是五省烧造,字砖所使用的材质媒介标准不一,材料区别也较大,烧制制胚所用砖土所含有的矿物元素不等,砖石色泽上所显示的红、灰、青、黑、白等色相的区别,即是因不同矿物元素砖土烧结后的体现。其中江西取珠山白色瓷土烧制的白色“玉砖”便是特例,其烧结质地坚韧更为接近炻器,受到朱元璋赞许,多被用在南京明故宫和明孝陵的建造上。字砖的质地不同,书写字砖的书法风格及生产流程也略不一样。在书写形式上,砖字不仅有由阴模或阳范砖模的模范拓烧而制的两种凹凸文字形态,亦有书写者于成形湿砖上直接划写再烧造出来的砖文,这种直接划写烧造的“刑徒砖”居多,其制造者是建造中都城百万劳役人群中被奴役的群体,他们一般都身负罪刑,以建造劳役抵罪。这部分群体为数众多,在南京明都城及明孝陵的建设上属重要的劳役群体。他们在砖石上划写记录的文字,其内容有历史研究价值,但文字式样多缺乏高超的书法体格,水准不高,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感较弱。除此类普遍现象以外,也有极稀少和吊诡的特例成为另一类的专项研究对象。在已发现的唯一一件明中都书“紫极”字砖遗存器物上,可以管窥明中都砖石更为不同的造物艺术范式和文化内涵。明中都书“紫极”字砖与相同遗址区其他字砖遗存的区别在于,“紫极”二字的书写艺术造诣已至书法的殿堂等级,其氤氲着与刘基(图3)书法艺术特征相同的风格气韵,与刘基书法形格极为相似,这种相同的宗派施法体格似源于一处(越地书艺),而字砖发现于淮地的明中都遗址,也较好地证实了越书艺术在淮地的空间表达与赓续演进。

图3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明中都书“紫极”字砖的文面划写区域长22.5cm,宽10.7cm,文字的形成是写者执物于湿砖胚面上划写而成再烧制。字砖胚面文字长宽的规划在边幅处留有对等的空间,文字布局在砖胚面上呈等分排列,文字大小比例及尺寸适度讲究,可看出划写者在书写布局上的审美且其设计经验丰富。从字的划写线条样式观察,作者使用的划写工具不是纸张上书写用的毛笔类传统用具,而是较为坚硬的类似条干的物件,书写用具可能是枝条或是较细的铁锥及木条。从制造空间的施工场景情境考量,又或是用砖石制胚等烧造加工的某一类施工器物进行的划写。借用此类特殊的用具代替书写用的笔纸,表现出的划写艺术范式挥运圆活婉转,遒健冲和,可见是一气呵成。其笔势宕逸不羁,使字形与线条显得愈发融合共生,散发着柔健爽利的文笔气质(图2),且延传着“二王”书家与元代赵孟頫一派的书学艺术范式。

图2 佚名.凤阳明中都北部城垣书“紫极”字砖拓片,2019

二、刘基书法和明中都书“紫极”砖字的字符拆解与比对

刘基书法艺术内质的成长演变受其所在越地生活区域的地域文化和其在江淮地域间的政治实践的影响。刘基不仅是元明鼎革之际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军事家和书法家。其军事与书法才能源于他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等学科门类的倾心研究的学术内质触发,尤其是外儒内道的气质成为刘基书法的特色专属,此气质一如其人别于常流,彰显出他严谨洒脱和烟笼淡月般的书法艺术[1]12。从图中刘基草书真迹(图1)与明中都书“紫极”字砖(图2)字符间笔画形质的详细比对中不难见到,刘基草书艺术范式中常出现的写划形态,多为近似阿拉伯数字字符“3”或英文字符“S”的两种线形范式,且融于字符中作审美组合。它类似于阴阳术数易理中太极图画中心的“S”形黑白分割线,或可更为具体地推断和确定。刘基的草书艺术范式将易理符咒元素的图式化线型的审美范式,奇巧地置于他的书法艺术审美范式之中,组合出了书学中较难言达的高级文艺妙趣和诗教谕言。如在道家手绘灵符《玄宗秘术》中可窥探,有颇多在灵符图画上对人物形态、气脉及平面空间分割等线条写划出的固定线条范式,是具有极为相似的重复式样的[2]126。灵符图画中重复次数较多的范式线型包括“3”与“S”线条勾画出的人物左右耳朵,和人物体态左右括号式样的竖向长弧线与短弧的线段组合,以及用作图幅分割或气脉表达的连续横向“8”字形与“O”状连续线(图4)。可以判断,若是具备了熟练的灵符图绘表达能力,从身体肌肉记忆的生理性行为上可以很容易地在具有相同划写形式的书法里,进行无意识的艺术范式表达和有意识的书体融合创造。在历史上,从阴阳术数的占卜法门以及书法的精熟掌握程度上,刘基都达到了较高水准。于此,图与字之间的互融,以及具备艺术形态置换能力的具象输出技法,已是刘基书学艺术创造和发展的重要范式特征,这也是刘基书学艺术演进特性对创新要点之一。在图一与图二的比对中所知,两者大量使用了近乎相同的“3”与“S”符号的线形范式,可见“3”与“S”线形的使用在刘基草书中较其它他各式灵符图绘线形,是常用的两种艺术线形范式。而这两种线形在灵符中也同样常见,这类范式的图式功能可使简约多变的划写功能更为突出。除此两种较常用的笔划之外,刘基草书中的“O”状笔划也出现较多。在此,通过对刘基现今珍稀遗存书法作品的文字及诗歌查阅中,总结得出“极”字的使用概率在其文艺作品中相对频繁多现。刘基草书的“极”字由“木”字偏旁写划至“亟”字中部皆习惯性带有“O”线条的圈形笔划,且刘基所写“极”字的圈形笔划的笔势都尤为一致。其中“木”字偏旁由撇结束向“亟”字顶部横划的提笔是其“极”字书写的另一特征。由于明中都书“紫极”砖字书写材质不是笔纸,在砖石上的划写触感相较毛笔与纸张来说,更难以平顺地旋转用笔,所以明中都书“紫极”字砖中的“极”字,更为别致地简去了“O”状笔势,变化为更易于在砖面质地上写划的“木”字偏旁直折提拉笔势及“3”和“S”的笔势用线,达到更为顺应砖石泥浆材质的用笔效果。诸般细节特征的比对,皆可观察得出两者书风特性细节中,都有将易学与道教文化和实践的有关书写图画范式,结合书法进行风格异变,此种范式或可称为是刘基书学“易道流变”这一独特内质的特征。而此特征更好地体现出明中都书“紫极”字砖的独特研究价值,这不仅是在明中都砖面徒手直接划写的书学作品里增添了新的遗迹实物,且体现了明初与刘基书学脉络类同的一批文人的越书艺术,在江淮地域政治文化情境中的风格赓续演进。

图1 刘基书札 (局部).纸本册页26.5×10.5cm.明代旧写本

图4 玄宗秘法灵符,阮俊能抄录

三、明中都书“紫极”砖字词语与刘基诗词词语的时空重叠和意义解分

明中都书“紫极”字砖虽仅竖向书写了“紫极”两个字符,但此二字为一对具备专属表义的词语,词义内涵较为特别,且出于明中都都城北部遗存的现实情境,亦是此区域重要的景观空间。“紫极”具有几种典型的文化解释,首先“紫”有“内”的意思,因此古代皇宫,既可以叫做“大内”,也可以叫做“紫宫”。而明中都书“紫极”字砖便指代明中都或明中都北部核心区某一重要地理位置的建筑。“紫极”亦是星名,借指帝王的宫殿。《昭明文选》卷十载晋代潘安仁《西征赋》云:“厌紫极之闲敞,甘微行以游盘。”①李善注:“紫极,星名,王者为宫以象之。”①曹植上表曰:“情注于皇居,心在乎紫极。”①唐人吴兢《贞观政要·论纳谏》:“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①清人唐孙华《进呈御览诗一百韵》:“紫极三辰正,黄图九域清。”①道教称“紫极”为天上仙人居所,这里应是对星宿及帝王宫殿涵义的延伸。晋代葛洪《抱朴子·微旨》:“但彼人之道成,则蹈青霄而游紫极。”①唐人吴筠《游仙诗》之十六:“高升紫极上,宴此玄都岑。”①《封神演义》第十三回:“闲坐苍龙归紫极,喜乘白鹤下昆仑。”①在古代中国尊奉道教的现实社会里也有以“紫极”作为宫室的名称,如唐代重道教,尊奉老子为玄元皇帝。唐玄宗时于两京(长安及洛阳)及诸州置玄元皇帝庙。京师号玄元宫,诸州号紫极宫。另刘基精善道学,在他描写江淮地域情境的诗作《题王起宗御史江山烟霭图》中有“日落风云连紫极,天寒波浪隔苍梧”之句。①此诗句与明中都书“紫极”砖字书法实物在明初江淮地区出现两次“紫极”一词,可臆测,两个“紫极”称谓的涵义或在指代明中都皇城及其城内方位的意向。上述说及“紫极”指代规模极致的北方皇宫大内,对应明中都城规划建制可知,明中都书“紫极”字砖出于中都城宫殿北方的中心区域位置,即是乾清宫区位。乾清宫处于中都城北部宫室群中,为宫室排列之首位,是皇帝(朱元璋)居所,由“紫极”道学释义及方位运用的关联中或可推测,以道人(术)卜佑,由砖文题写字符的形式做标记以对应星斗位置,用作承北斗天象统定凤阳城宫之位,因此划写“紫极”砖文于皇宫大内不无可能。明中都城建制仍沿袭周朝“前殿后宫”建制规划布局,乾清宫后为坤宁宫,再后依次排列六宫。宫室前为殿,依次为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除围绕乾清宫中心位置的前殿后宫外,还有左武右文的布局。便是奉天殿左右各建一楼,左为文楼右为武楼。明中都书“紫极”砖字释义与皇宫大内宫室区位地理的互为情境指代,从其侧面可更为明确地佐证明中都都城建设规划的建筑布局形态和传统文化观念的由来,其相关推论也可估量“紫极”字砖的考古价值,及刘基于江淮区间和中都地域从事政治活动的可能。

四、刘基书学的越地传承

刘基尤善行草,字里行间渗透出钟灵之气,给人以草走龙蛇,墨留芳香的感受。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习传晋唐书家书法,尤深受二王书法的影响。刘基所研习的诸位名家大都源自越地书法流派,具有同根的文化学养。但是,越地书家自晋以来,同地域范畴存在的自然辐射式的治学文化延传,还仅囿于以书学为本体的文化传学,各名家艺术人生的发展情态与环境各有不同。这亦需做个体的区分,其中最主要的参照对象是晋代王羲之。刘基在元末至正十二年(1352),被革职居绍兴时,静心研习王羲之书法,从而步入儒林,今人所见其遗存作品多产生于此时。王羲之随晋室南渡后,徙居会稽阴(今浙江绍兴),与诸高士优游自适而终。陶弘景《论书启》中说:“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3]425-547评论者赞王羲之: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呈千变万化,由体势自然,笔精洞练,遂臻奇妙。[3]425-547刘基研习二王为代表的书法,气质近于二王,形成遒媚高雅、清越流丽、草健龙蛇的行草风格。

除对越地会稽地域的王羲之及其艺术范式的研习外,刘基在真、行、草都有涉足。结字严谨纵逸,点画爽健富有立体感,意情实作而出入规矩,其唐楷的严谨庄重意味,得益于智永《千字文》及虞世南《夫子庙堂碑》法帖。南朝陈至隋间的名僧智永,定居山阴永欣寺,人称“永禅师”,亦是一位越地书学大家。相传智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30年,临写真草《千字文》800本,凡浙东诸院各施一本。张怀瑾《书断》中列出智永章草、草书入妙品,隶书入能品,并说:“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3]425-547苏轼《东坡题跋》评论:“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3]425-547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永师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婉转回向,沉着收束。”[3]425-547何绍基曾说:“右军书派,自大令已失真传,南朝宗法右军者简牍狎书耳。至于楷法精详,笔笔正锋,亭亭孤秀,于山阴棐几直造单微,唯有智师而已。”[3]425-547又说:“智师《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3]425-547所表示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妙传真谛,启发后人,王羲之的真书除小楷外,其他未见,世间只尚其简牍书;而智永却能全面承继,写出楷法精详的正宗王字来。据《宣和书谱》卷十七称,御府所藏书迹有草书《常侍帖》《参军帖》《故归帖》《至通法师帖》《千文》七帖、《临王羲之言燕帖》、真草《千字文》《月仪献岁帖》等。刘基父亲在其五岁时,毅然辞去教谕之职回家教子,训练其点画真楷要分明,撇拨高低莫偏倚,基础之法取于智永书学,为其以后结字严谨、点画爽健的书风打下了基础。

图5 明中都书“紫极”砖字与刘基真迹相似性书形笔势拆分比对(“紫极”墨字书法为图1局部,“紫极”拓片为图2局部。)

唐代著名大书法家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今属浙江)。先由南朝陈入隋,再由隋入唐,人称“虞永兴”。虞世南曾亲师从智永传授书艺,继承了二王的书法传统。虞世南深受智永气骨清健的书风影响,其笔致可谓隽秀典雅,圆润冲和,遒劲妍丽,气韵豁达。唐人评他:“体段道媚,举止不凡,能中更能,妙中愈妙。”[3]425-547所以,当时将其与欧阳询并称为“欧、虞”,后来又增加了褚遂良、薛稷,被誉为唐初四大楷书家。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说:“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鹓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3]425-547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并评说:“其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容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薄,不亦宜乎。”[3]425-547项穆《书法雅言》说道:“世南传之智永,内含刚柔,立意沈粹。及其行草,遒媚不凡。”[3]425-547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虞永兴尝自谓于‘道’字有悟,盖于书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与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3]425-547因此,虞世南的书风对后世颇具影响。元朝的康里子山和刘基,学虞字皆强调其形格中的峻急之势而有奇趣。笔者认为与虞同出浙地的刘基所取法的虞世南书风,初步矫正了中唐时颜鲁公变法至元明帖学盛行以来,有些学帖者过于“纯熟婉丽”所派生的一些俗弊。至明人王宠体会虞字结体的“虚白”之处,进一步加深了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丽遒逸,奕奕动人的艺术手法,艺术效果达到更甚之处。

自中唐时期颜鲁公变法以来,加之宋人“尚意”鼓荡为力,书法开始脱离雅正轨迹。元代赵孟頫主张以古为法,以书法实践入晋出唐,彼时书风达到了圆活遒媚、温妍儒雅的帖学高潮。赵孟頫系宋皇室赵氏后裔,赐第湖州,属浙江吴兴人。赵的妻子管道升,字仲姬,浙江湖州人,世称“管夫人”,淳厚智慧,善诗词,工书画,也是元代有名的女书画家。赵孟頫夫妇与刘基都为越地出身,近乎大半生都生活在元朝的刘基,受赵孟頫的影响极其明显。从刘基跋《赵孟頫饮马图卷》中可见(图6),楷书气色秀润,结字严谨,出入规矩,点划自然爽健富有立体感,再加上舒长柔和的撇捺,饱满婷立的横竖,生动酣畅的笔姿,以及施墨匀调、运笔精熟,致使全文墨气飞润、酣畅淋漓、风格明快而引人喜爱。这些特征俨然是造化出了赵孟頫的遒劲挥运的贴法。明人尚帖学,从这幅作品可见“赵体”楷书的圆润俊美对刘基书法的深刻影响,并几乎决定了他圆和婉转的书风气调。

图6 刘基跋《赵孟頫饮马图卷》,纸本楷书,手卷(画芯24.7×161cm),元代(跋:明代) 辽宁省博物馆藏

五、明中都书“紫极”字砖与刘基书学艺术范式相似性比对的臆想和价值体系脞论

明中都书“紫极”字砖是明中都区域砖字艺术的最高书学范式。可将凤阳与江淮吴越地区博物馆馆藏的历朝都城砖瓦及皇家建筑书学艺术重要馆藏的遗存统筹研究、相互比对,解疑中都砖瓦的图式艺术和装饰图案的发展及修正等历史状况。亦可在淮河流域双墩刻符艺术范式的功能图式关系上作历史延伸,发掘其当代运用价值,形成越地和江淮两地用于皇家范式的元明图式艺术的学术资料。由此可见,明中都书“紫极”字砖的艺术验证首先与上述不同地域砖瓦造物艺术范式的艺术汇集情况一致,从淮地越书艺术风格赓续这一可知的侧面,验证发掘出不同流域间文化传衍的历史。尤其是外儒内道的美学范式,源于越地的风水易道的学术辐射,这也使得元明之际以刘基为代表的书法风格美学的元代范式,在相应的地理、社会、政治、文化历史情境中得到进一步理解。从博物角度而言,明中都书“紫极”字砖从造物形式上,延展了除纸媒外判定元明书法作品真伪的另一途径。由此可知,同样时空里与刘基书法艺术范式一派的书学人群对虞世南书风的吸收绝非限定在《孔子庙堂碑》之法内。《宣和书谱》就曾评:“虞则内含刚柔,君子藏器,以虞为优。盖世南作字,不择纸笔。”[3]425-547而这项不择笔纸的书学实践亦被此流派所认同,取于明中都砖石条梗的材质即为此证。此外,明中都书“紫极”字砖也拓宽了中都砖文记录内容的功能,突破了明中都砖石文字大多为八股与“馆阁体”书法的标本模式,出现了更高的艺术范式,使参与建筑装饰式样表达的字砖博古艺术价值得到有力提升。[4]10-18这种字砖艺术与书法表达媒介的互联启示,为各地遗存窑址复建的必要性提供价值支撑,也拓展了书法的博古形式。

当然,从材质研究的另一点观察,明中都书“紫极”砖字所用凹版阴文的制文手法与都城的凸版砖文形制相比,可较好防止外环境对文字的磨损,具有更好的保护效用。如今明中都砖字艺术内容研究成果与实物考据的局限,使研究范围多集中在营建皇城墙的砖石上,宗教及祭祀建筑的分析内容仍不充分。明中都营建用砖数量之大统计甚难,但都城内外建筑功能有章可循,如龙兴寺营建所用砖石便因中都停建,由先前营建中都的宫室名材与宋代於皇寺(皇觉寺)基址的砖石共同流转以兴建龙兴寺。明中都砖石还包含寺庙、陵寝与祭台建设用砖,且具宗教意义的砖石图文艺术和宋元时代砖石形制在越地和江淮各处的延续等问题,都有待相关实物出土后作进一步的学术探索与研究。

注释:

①千篇国学·万卷经典:汉语词典.https://cidian.qianp.com/ci/紫极

猜你喜欢

刘基范式书法
刘基隐居考述
书法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书法欣赏
书法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缔造明朝的传奇军师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