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融相契,美美与共

2021-09-17陈若锋

新教师 2021年8期
关键词:首词词人节气

陈若锋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气都能直观地反映大自然的气候、物候变化,其内容和习俗纷繁多彩,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时,可以古诗词教学为载体,恰如其分地嵌入二十四节气文化,让二者相融相契,美美与共,从而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语文素养得到充分滋养和提升。下面以笔者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课时契入“夏至”节气的内容为例,探讨在古诗词教学时如何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

一、音画结合,由此及彼共审美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蕴藏着独特迷人的物候图,而描写季节景色时令特点的古诗词很多,教师可以找到生长点,让二者“由此及彼”,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课教学伊始,笔者结合时令,以马琦的歌曲《夏至》导入,并以《夏至》中的歌词“烈日炎炎白昼长,心静总能自然凉”为契合点,把课堂定调为“葆有一颗清静的心,寻找一个诗意的夏天”,引导学生自然地走进一首宋词,走进诗意的乡村夏夜。

1. 会心诵读品音韵。诗词作品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十足。而构成宋词音韵美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长短句的错落,也有工整的对仗。辛弃疾的这首词上阕前两句写的是风、月、鹊、蝉这些景物,可以根据两字一景的内在联系,两字一个停顿断连。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下阕开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七八个星”对“两三点雨”,“天外”对“山前”,词人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这时,可通过节奏线引导学生发现词人的观察点从“天外”到了“山前”,突出寥落的星辰和突来的雨这夏天的景。会心诵读品音韵,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词境的美。

2. 澄心直观入其境。读这首词的上阕想象画面,赏读悟词境。根据学生汇报,并利用多媒体精美的图片,勾勒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以“半夜鸣蝉”为切入点,了解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并建立生活联结:节气三候,每候对应着一个自然界生物变化现象。当你静心感知夏至时节时,你会听到第一声蝉鸣。从词中的夏天景物到夏至物候特点,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想象词境和节气物候教学由此及彼的联结。同时,明月下的“惊鹊”和晚风中的“鸣蝉”,动中寓静,让学生感受到了清幽夏夜的美。

二、有效链接,由表入里巧勾连

基于儿童视角,挖掘古诗词文本内容中符合儿童精神特质的生长点,调动儿童参与学习的热情,唤醒儿童古诗词审美视域下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构建语文学科的审美文化价值,提升儿童语文学习的品质,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目标系统。

1. 缔约诗文巧解析。这首词上阕四句虽然是抒写夏夜山道的景物,但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关心扑面而来的稻花香。这一诗句涵有夏天节气的典型性景物,笔者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夏花绚烂,夏花芬芳,夏天里我们闻过栀子花香、茉莉花香,你闻过稻花香吗?”基于已知和未知的冲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链接作家张抗抗的《稻花香》,听听文中种粮大户的描述:“水稻开花,正是夏天最热那会儿,温度越高,花香越浓。那香味儿就像……就像,嗳,这么跟你说吧,就像炒熟的爆米花……”通过名家散文解析,学生明了稻花香不同于其他花香,它是朴实的,饱含着丰收的意蕴。知晓“稻香丰年”后,让学生创境想象“蛙说丰年”:在溢满稻花香的田间,青蛙在说些什么?接着再链接《诗经·周颂·丰年》,感受先民庆丰收的热闹。这样,层层推进,引领学生触摸《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丰收在望的喜悦的精神内核。

在教学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句时,笔者链接了一些描写夏天的雨的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体验夏天的雨的热烈粗犷;“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感悟时令天气特点;“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回到雨声伴蛙鸣的诗词意境中。“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时来的阵雨,与上阕月夜的恬静气氛相吻合,夏天不再只是炎热的刻板形象,而是多了一份闲适和诗意。

2. 链接资料引思辨。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乡村夏夜平凡的景物,语言平白恬淡没有任何修饰,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然而,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淳厚的感情,一种喜悦之情从上阕蔓延到了下阕。笔者先相机出示资料:辛弃疾,山东人,字幼安,号稼轩。在罢官闲居之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遂以稼軒名,自号稼轩居士。这首词作于辛弃疾罢官闲居江西上饶期间,他在这一处闲居前后约二十年。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美的感受,诗意的表达,往往缘于一份情。看看这份资料,结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从自号“稼轩居士”看出词人关心农事,关心农民生活;从“一位山东人闲居在江西多年”,感受到辛弃疾就算遭到了排挤,被罢官,依然与民同忧,与民同乐。丰年稻香是稻花的香,更是词人心头的甜蜜与深情。

三、搭建支架,由扶到放巧读写

立足古诗文欣赏,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主旨,从源头上领会文化信息,体悟诗人的情怀。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读写,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赋予时令积极的意义,实现古诗词与节气文化二者的融会贯通,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1. 梳理小结悟写法。词中清风明月、惊鹊鸣蝉、稻香蛙鸣、疏星微雨、溪桥茅店这些景物,被作者浑然天成地组合在一起。笔者板书梳理小结,让学生明白:词人融入深深的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全身心地去拥抱那个夏夜,把一些寻常景物串成动人的诗篇。正因为词人夜行时的“入情入境”,才让我们体会到词人对自然的热爱。

2. 回到节气抒情感。“同学们,盛夏来临,你们是否也像词人一样带着诗意的心行走?是否也能看到平凡事物中的美?”笔者在创设语境的同时,链接出示莎士比亚《你的长夏永不凋落》,顺着诗中“长留”“永不凋零”的意蕴,设置练笔——夏至将至,请你和词人一样,用心去看、去听、去闻、去感受。关于这首词,关于这个夏天,有什么在你心间长留?请你动笔写一写。有了教师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多种感官写景融情的写法梳理,有了教师对莎翁诗句情感喷薄点的赏析,再以教师的下水文为引,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就有了对夏至时节诗意的感悟:“夏至将至,皎洁的明月升上了树梢,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惊飞了枝头栖息的鸟儿。月光下的稻花细细小小。稻花的芬芳,在清凉晚风中漫开,漫开;稻花的芬芳,在稼轩居士深情的吟唱中传来,传来。这一切,在我心中长留,永不落幕。”

总之,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古诗词教学,灵活有效地将更多传统文化背景元素引入了课堂,促进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创新,为学生理解、鉴赏文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猜你喜欢

首词词人节气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宋高宗的眼力
林逋梅妻鹤子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