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文优化细磨,短教简约丰满

2021-09-17郭星

新教师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文章

郭星

【编者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一些长课文、难课文。教材主编陈先云说,这是为了满足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需要,为了增强教科书的可操作性,方便教学。统编教材在长课文、难课文的编排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明确了阅读目标与要求,提示了阅读方法或策略。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长、难课文时,应如何吃透教材,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本文对此话题刊发两篇文章,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课文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核心构件,是教科书功能的重要载体。从一年级至六年级,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增加了多篇篇幅较长的课文,需要教师在“长文短教”和学生速读上双向发力。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紧扣单元要素,化解繁复冗长的教学过程,以达到顺畅简约的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识长文,做到有的放矢

(一)理解把握“长文”

“长文”,即教材中篇幅较长、文字较多且信息量大的文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认为,语文教科书选文首先要考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难易适度、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课文的难易与字数的多少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次,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学生习惯于阅读微信、图像文本,对于长一点的文章缺少相应的读书方法,而阅读少量通俗易懂的长课文对学生来说是有必要的。随着年级的升高,长课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也有着其他课文所不具有的独特价值,如培养概括能力、浏览能力、寻找关键信息能力、快速阅读能力等。同时,学习长文章也是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做准备,两千多字的选文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是常见的,从小学为初中打好基础、做好铺垫的角度来说,学习长文也是有必要的。

(二)转变教学观念

许多教师习惯于旧教材中长短合适、难易程度适中的课文。课文篇幅短,不但便于教师讲解,也便于学生背诵和学习文章的篇章结构,此外还便于教师“掰开揉碎”、讲深讲透。但在现在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再将传统课文简单地用老方法来教。如五年级上册的《将相和》是一篇老课文,是为阅读策略“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编排的。在学习本课之前,教材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同时,课后练习题安排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的学习要求,确保了文本本身育人功能的有效实现。所以教师在教学一些传统课文时,应突破教学的思维定式,根据统编版教材的编排意图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目标,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速读的习惯。

二、依教材扣要素,化冗长为简约

(一)立足长文短教之根基——速读

读是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人物形象的最基础的手段,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前提。对于教材中出现的长文,教师更要把读放在首要位置,而速读则是长文短教学的根基。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出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标志着速读真正意义上进入了课堂教学,也标志着学生要从一字一句、逐行逐段的低级形态的慢读,逐渐过渡到能在一定时间内快速从文章中调动关键信息的速读,这是完成统编版教材长文阅读和学习的根本保证。

1. 跳读知文意。

长文由于篇幅限制,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细嚼慢咽,但胜在内容引人入胜,较多采用叙述情节的方式展开全文。因此教师首先要跟学生说明每一篇长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对于课文中难懂的词语可以直接跳过去,不要影响整体的阅读速度。在学生跳过不懂的词语,快速阅读文章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粗略感知。例如,对四年级下册《我们家的男子汉》《小英雄雨来》两篇文章,在学生“尝试用较快的速读默读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又如,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古白话文的文章形式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学生通过跳读的方法,速读文章后,在教师引导下,厘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故事脉络: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2. 猜读解词语。

在跳读粗知文意后,针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利用猜一猜的方式,进入第二层次的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使用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图片等方法,大胆猜一猜文中出现的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如《景阳冈》一文中的“绰了梢棒”,根据语境,可以猜测大概是武松拿起梢棒的一个动作;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豁虎跳”可能是一种表演跳跃的方式等。若学生的理解仍有偏差,教师再进行点拨。

由此可见,在阅读长文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不太理解的词语或者与核心问题联系不紧密的部分,可以跳读或者猜读,这既节省了阅读时间,又能够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文本的主观感知,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二)把握长文短教之关键——短教

长文短教的关键在于教师解读文本,驾驭文本,体现的是教师教学的艺术与匠心。短教不是简短地教学,而是不为课文篇幅所限制,创生和选择教学内容,化冗长为简约而非简单。

1. 紧扣语文要素,让教学有章可循。

(1)关注单元导语,提高站位。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通常在阅读和表达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长文的单元导语明确了单元教学目标,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围绕单元教学目标。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导语提及“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是以“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为目标的策略单元;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要求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教学时教师要提高站位,精心备课,理解教学目标,进而将精华传授给学生。

(2)关注训练点及练习题,勾勒内容。

课文提示语也是长文教学的抓手,是语文要素的体现形式之一,往往起着引导的作用。如四年级下册《我们家的男子汉》的提示语中就要求“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同单元的《芦花鞋》也要求“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从“学习列小标题”到“换小标题”,再到“列标题”,提示语对教学方法的指导一直贯穿其中,层层推进。此外,课后练习题也是围绕教学时的重难点而设计的。教学时紧抓练习题中的问题,既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又直指长文教学的语文要素,把“厚书读薄”,体现了长文短教。如《小英雄雨来》课后第二题就明确了长文章的阅读方法;《景阳冈》课后第二题就提示了教师如何将长文教短,引导学生将古白话文概括提炼。勾勒文章內容,厘清行文脉络,是缩短教学时间,实现化长为短的有效方法。

(3)关注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把握结构。

“交流平台”栏目旨在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学习方法进行梳理,总结提升,促进学生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理解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其中的方法,提前对整个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把握单元结构,提高教学实效性。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交流平台”结合三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对如何概括长文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出了学习长文的方法——用序号、小标题或者空行来标示长文的每部分内容,为教师长文短教提供了教学思路。

2. 点拨促读生疑,让教学收放自如。

(1)找关键词句,把握文章节点。

统编版长课文中大都有课文关键词或者中心句,它们关联着文章的中心思想、起承转合、内在逻辑。例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文章中心词即为“窝囊”,围绕“窝囊”这一主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笨拙”“豁虎跳”“紧张”,从而揭示故事的内在逻辑及作者觉得自己窝囊的原因。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教师要对文本进行解读和把握,在此基础上,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引导学生大胆取舍,找准中心词或中心句。

(2)突出重点,读中感悟。

要达到长文短教的目标,教学时还要简化多余程序,针对课文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直奔教学目标,提取主要信息。例如,《景阳冈》中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全文的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提出武松是如何打死老虎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6、7自然段中关于老虎和武松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和词语,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复述的形式,感悟武松打虎时的威猛、机智。文字的力量字字千钧,武松的形象就由内而外地展现出来,教学重点也随之解决。《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教学重点部分是第3~19自然段,教师可通过引读、对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作者从“自信”到“狼狈”的巨大心理反差,明白窝囊的心理体验。长文短教,重点在于每节课抓住一到两个关键问题,不求多,只求“一课一得”。

3. 注重读写结合,深化文本理解。

统编版教材体现了“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的编排原则,引导学生将阅读中学习到的表达方法,运用于写作实践中。教师要有意将长文中的阅读与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发展,这也能反过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长文内容。如教学《我家的男子汉》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小外甥的喜爱之情,明白文章中只有融入真情實感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小英雄雨来》中描写雨来挨打的情节,通过一连串的动作、神态描写,使日本兵凶残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人物细节描写,让文章更有感染力。

三、因文定教,以学施教

统编版教材选编了多篇长文,但文体性质各有不同,有《景阳冈》这类的古典小说,有《穷人》这类的现当代小说,有《骑鹅旅行记》这类的童话,也有《小英雄雨来》这类的人物记叙类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特色与写作特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学不同文体的长文时还要做到因文定教,根据文体特点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整体着眼,增强整体观,既要关注单元的整体,又要关注一篇课文乃至一节课的整体,关注课内课外的整体。长文教学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根据学段,围绕目标,整体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同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基于学情,知晓学情,以学施教,关注不同阶段儿童在理解能力上的特点和阅读的发展水平,以确保不同文体长文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统编版教材的长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的文本解读和教材把握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做到立足长文教学根基,紧扣语文要素,合理取舍,因材施教,同时对一至六年级全套教科书的各项内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认知,做到长文“优化细磨”,就能使短教“简约丰满”。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文章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