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传学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探索

2021-09-16贺竹梅袁小玉

大学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遗传学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贺竹梅 袁小玉

[摘 要]教育的中心任务是立德树人,如何在单一的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遗传学课程富含广泛而深刻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思政元素,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教师价值的理想途径。文章在阐述遗传学课程思政价值和思政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在遗传学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和挖掘思政元素进行了探讨与思考,抛砖引玉,以期促进专业课思政教育效果的提高,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和遗传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遗传学;课程思政;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9-0001-05

全球社会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要求科学教育应成为宣传社会正义的场所[1]。事实上,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基础核心学科[2]。遗传学在生命科学、农学和医学等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高校相关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同时,遗传学的发展对生物的遗传育种、医学与人类健康、工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等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这一学科的不断创新发展和重大突破的不断取得,人们对基因技术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本文就如何在遗传学教学中贯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同行进行探讨,以使遗传学教学更加符合当前形势的要求。

一、遗传学学科的发展概况

遗传学起源于育种实践,启蒙于拉马克、达尔文的进化思想,奠定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发展于摩尔根的基因学说,飞跃于沃森、克里克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蜕变于人类基因组计划[3]。

遗传学自1900年建立以来,先后经历了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遗传学的不同发展阶段[4]。遗传学的发展前沿也已从对性状传递规律的研究转到对基因(组)表达及其调控的研究,从经典遗传学研究深入到表观遗传学研究[5],以及从对基因水平的研究上升到对基因组水平的研究。但它始终以“基因”为中心和以“基因型+环境=表型”的遗传学中心命题为核心,各知识点之间在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基因水平和表观遗传水平的不同层次上形成有机的联系。

遗传学不但基础理论性很强,应用性也很强,而且是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的主要基础来源。从以遗传学为基础的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的发展和在遗传疾病防治、癌症机理认识、生物工程制药、优生学等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到以基因编辑技术为基础的人类对基因的操纵,无不体现出遗传学的巨大威力。

然而,遗传学中的许多创新技术如基因驱动、基因编辑、合成生命等都具有“双刃剑”属性,这些技术可以被利用于积极地认识生命世界甚至改造生命,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损害人类尊严,打破自然平衡,甚至毁灭人类社会。遗传学研究与应用不断提出新的伦理问题和伦理挑战,如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基因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非疾病性状的遗传学研究乃至生命合成等,给人类社会带来困惑和担忧。

在具有“双刃剑”属性的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中,怎样使学生眼睛更明亮,大脑更清醒,对人类社会有更大的责任与担当,这赋予了遗传学课程教学不可推卸的课程思政责任。

二、遗传学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其目标是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进行正确的引领。遗传学课程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拥有遗传学知识和遗传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使学生了解遗传学技术活动及其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素养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公民[6]。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理性地判断思考,确保自身的科学研究行为符合生命伦理和人类道德价值取向的要求,并推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7]。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生命科学工作者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取得对人类真正有益的研究成果,时刻把履行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

大学生是人类社会具有较强认知、理解和探索能力的群体,是人类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未来推动力所在。大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也可能是锋利无比的“双刃剑”,如果在培养上有所偏颇,他们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将会更为长久和巨大。让青年学生从专业课堂的教学中,获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遗传学发展史中,不乏卓越的中国科学家,如陈桢、李汝祺、谈家桢等都是早期师从摩尔根的学者,他们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早期遗传育种学家出于改变中国传统农业的志向,积极投身于我国农作物育种事业,如李先闻、沈宗翰等为小麦、玉米、粟、水稻的改良作出了巨大贡献[8]。这些中国遗传学家许多都曾留学欧美,但并非崇洋媚外,而是肩负着“科教救国”的重任,为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遗传学教学通过让学生了解先辈们的坚定信仰,感受与学习他们为国为民献身的崇高精神,对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献身科学的热情是大有帮助的。

當然,在遗传学百年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反面例子。例如,以遗传学为基础的优生学(Eugenics)就在人类历史上造成过恶劣影响;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在苏联出现的李森科事件,利用政治斗争打压科学发展,将苏联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引向黑暗的深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军731部队所进行的各种极为残忍的病理、药理及活人解剖实验,给人类生命伦理道德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等。这些例子可用于教育学生懂得科学的价值以及人的价值,避免科学技术被异化为控制人的政治工具[9]。

(二)要求学生牢记初心使命,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观

英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曾经说过:“对科学家来说,不可逾越的原则是为人类文明而工作。”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是人类探索自然、社会等现象内在本质规律的需要,属于人类追求真理。然而,利益的驱动,使得现代科技工作者的求真精神被淡化,很多科学研究已经逾越了人类伦理底线,比如2018年底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就是违反了生命伦理底线的极端行为,违背了科学的初心和使命。

由于遗传学在人类生活的很多重要领域如生殖、健康和环境等影响很大,遗传学中的基因研究及其应用如基因编辑、基因治疗、基因驱动等常常涉及科学道德伦理和人类尊严等问题[10],因此,教育传播者及科学研究者有责任守护科学和道德伦理尊严[11]。

在遗传学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做好科学知识的传授,同时必须唤醒学生的社会伦理责任感[12],使学生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遗传学的研究与发展。可通过引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生物现象、科学事件开展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学、生命伦理、社会环境、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并能以多维视角看待科学伦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其实,人类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自觉遵循生命伦理秩序的基础上,只有现在和未来的科学工作者主动自觉地接受生命伦理原则的约束,才能真正做到不忘科学的初心和使命[13]。

(三)增强学生情感教育,让学生接受德育熏陶

专业课教学要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利用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开展教育,所能达到的效果更好也更长远。

遗传学科中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如血缘与亲情、家庭成员遗传信息的共享、疾病和性格等的遗传、优生的遗传考量、个体基因组的唯一性等,这一切都说明个体的生命不只是个体自身,个体生命承载着更多的责任,那些自杀、他杀等不尊重生命的行为显然不符合人类伦理道德;又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表达与世代传递的伦理本质是遗传与血缘关系的传递,人类社会正是因为这种亲情的传递,构成了个体、家庭乃至社会,直至人类与自然系统、与其他物种之间,和睦与和谐的伦理价值基础。这种爱的传递,使得人生更有价值,并可将这种爱辐射到人对他人的爱、对其他生命的爱、对自然的爱。总之,遗传学与生命、家庭及社会息息相关,充分利用遗传学中的这些情感因素,对于学生正确的人生“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上升到遗传学的研究层面,其中也包含许多需要进行情感教育的地方。比如生命改造技术对人的生老病死自然进程的干预问题,家庭病史患者的婚姻和生育问题,辅助生殖技术可能面临的伦理冲突问题等。如果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并在充分考虑学生情绪与情感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遗传学教学活动中,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使学生热爱父母、尊重师长、敬畏生命。

(四)弘扬道德风尚,营造良好学风

学习风气的好坏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优良的学风环境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培养勤奋好学、严谨求实、批评创新等精神,对大学生来说是受益一生的财富。

在良好的学风中,求实与严谨是基础表现。人们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是为了让人类社会更美好。然而,在功利主义日益抬头的今天,学术造假现象屡见不鲜。从1911年的辟尔唐人(Piltdown man)到近年来发现的诸如哈佛医学院教授数十篇子虚乌有的心脏干细胞研究论文,还有2017年《肿瘤生物学》对中国学者107篇论文的撤稿,以及“刺激触发性多能性获得细胞”(STAP细胞)的不可重复性等,这些学术丑闻都造成巨额的资源浪费和对后续研究的误导,严重违背了科学的求真精神。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术造假是科学研究的大忌。

遗传学课程的内容与特点有利于遗传学教学为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孟德尔7对性状的遗传分析为什么就没有连锁呢?被称为“科学狂人”的克雷格·文特尔从人类基因组测序到人造生命的诞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的挑战与创新为什么没有像基因编辑婴儿一样受到强烈的谴责呢?优生学行不通的遗传学理由是什么?遗传学的基础研究有没有伦理道德问题?采用群体免疫方式应对COVID-19疫情属不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范疇?等等。通过对一个个富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的探讨,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遗传学知识、遗传学发展、遗传学家的贡献,学习优秀科学家完成从0到1的伟大科学发现所需要的人格品质和创新精神等。

三、遗传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当今高校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和各种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其脑海中多种价值观并存,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在他们成长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他们加强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非常必要。而遗传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与其他大多数专业课程一样,其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诸多不足。

(一)课程思政理念未深入人心,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有待加强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理念,而目前这种理念在高校大部分教师中尚未形成共识。部分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己任,甚至还有人认为开展课程思政是不务正业。这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教师对教书育人的作用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有些奇葩论文引起教师们的普遍反感,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价值的正确认识起了消极作用。

在当今高校普遍注重科研绩效、存在忽视教学育人现象的大环境下,课程思政的客观条件不够乐观。从效益的角度考虑,科研效益远高于教学效益,加上各种帽子和人才工程,导致教师忽视其最本职的育人工作,缺失最基本的育人精神,这种客观的环境必然影响到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践。课程思政不是只靠一种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就能执行得很好的,而是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内驱力。

还有一个原因是,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缺乏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的意识,不愿直面生命伦理问题,认为生命伦理是阻碍科学发展的力量。基于此,加强遗传学教师队伍的生命伦理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生命伦理意识,才能主动结合研究实践,引发学生对科学伦理的思考。

(二)思政元素挖掘不够,课程思政导之不足

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充分发挥每一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求、鼓励每一位教师履行育人职责,推动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因此,挖掘和梳理遗传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开展好遗传学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础。

虽然目前大多数遗传学教材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及系统性,但仍缺乏时代气息[14],特别是缺乏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思考以及讨论责任如何影响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以课程思政改革为载体推进遗传学教材建设有待加强。

此外,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导之不足。“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教”专业知识,“导”思想品德。实际上,文化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作为评价大学生的唯一标准,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广博的人文情怀才更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内涵[15]。

(三)从专业知识到思政理论,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遗传学课程思政的开展,必须建立在教师具有扎实系统的遗传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根据教学需求融入合适的思政元素,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遗传学课程具有高度综合性、广博性,其发展速度快且具有高度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遗传学知识体系和具体的知识点能够熟练掌握,而部分教师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对遗传学教学进行系统的思考。

另外,有的教师对思政教育理论认识不深,没有认真思考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而且他们在行动上因敬业精神不足也无法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可以说有的教师只能勉强教书而谈不上育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和思政理论学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融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

四、遗传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课程思政理解成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它其实是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使专业课程教学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发挥思政教育功能,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一)重塑遗传学课程教学目标,重点加强遗传学伦理教育

要真正实现遗传学的课程思政目标,需要在强调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在思想、价值、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命伦理意识。为此,我们将中山大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维度:一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生物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和机制以及遗传学的发展趋势,并具有较好的遗传分析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伦理观,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观、健康意识观、人类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历史责任感。三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国际视野。

教师在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中,应使学生充分认识遗传学研究与应用的“双刃剑”属性,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研究与应用实践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从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課堂授课到思考练习题均增加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包括生命伦理基本原则的践行,从不同维度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信息和认知。

(二)增强教师思政育人理念,传道授业解惑

在课程思政过程中,虽然思政元素的选择和融入方法以及尺度的把握等,会因每位教师的经历、水平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教师具有育人意识和责任感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对教师有以下要求:首先,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加强对专业课程思政价值的认识与挖掘,加强学科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教育,强化育人理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思想引领。其次,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遗传学案例,并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触景生情”或“借题发挥”,从细微处入手,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产生更多的认同,把简单说教变成润物无声的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再次,引入思政内容的时机和方法必须恰当。在专业课堂上,对思政素材的讲授,时间不宜长和不要太正式,否则会喧宾夺主和显得做作,从而影响其应有的教育效果。可选用情感体验法、直观感知法、启发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赋予教学内容以情感色彩,通过学生演讲、辩论等形式探讨遗传学技术的利弊,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深刻领悟生命价值以及正确掌握科学伦理界限的重要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体验价值感

要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育人水平较高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是前提。这些年来,我们首先以“教学团队多维化发展”为策略,以老带新,不断吸收青年教师和不同学科的教师,补充团队力量,保障高水平教学团队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其次,鼓励团队成员承担科研和教改项目,在教学和教材编写中积极引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实现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提高教学水平,有效解决教学与科研矛盾的协调问题。再次,随着学校和学院对教师评价制度的进一步优化,让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体验到价值感,将教学研究提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

(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赋予遗传学更大价值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深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元素,把专业课程作为价值与科学连接的纽带。思政元素是对专业知识的提炼和升华,在此,我们将遗传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概括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其一,科学求真与严谨求实的精神。遗传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贯穿着科学求真与严谨求实的精神。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果蝇实验、噬菌体侵染实验、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玉米籽粒颜色的研究等背后的故事,无不体现出科学家在遗传学探索过程中所发扬的求真务实精神。当然反面的例子也不少,如头顶“DNA之父”“诺贝尔奖得主”光环的詹姆斯·沃森,由于对女科学家罗莎琳·富兰克林贡献的埋没,再加上发表了种族歧视言论,因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刻意歪曲科学表述,用以支持宗教教条、种族主义的“神创论”“进化论”等。这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实事求是。

其二,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灵魂,遗传学三大定律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转座遗传因子的发现、全新病原体朊粒的揭示等都是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的典范。薛定谔从物理学角度诠释生物遗传变异等现象,推测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突变是由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等超时代的论述,吸引了一批物理学家投身遗传学研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比如人类的健康与生物进化是否有关系,引起疾病的基因对人体有没有好处,为什么有些疾病在男女中的表现程度不一样,等等,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品质,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其三,科学发展伦理观意识和人文关怀。在青年时期,如果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没扣好,就像基因中发生了移码突变一样,会导致人生道路的重大偏移。康德的认识三段论将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阶段,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性,更要让他们学会理性。转基因技术的利弊,需要引导学生从转基因的技术原理与方法、安全性评价、管理规范、争议来源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认知。疾病基因的好坏、基因编辑婴儿的争议、SARS-CoV-2群体免疫理论等问题的认识都需要有生命伦理思维的指导。此外,通过讲述体现人文关怀的遗传学家的故事强化学生的人文情怀,如斯坦利·普鲁西纳关于朊蛋白的研究源于他对疯牛病患者救治感到无能为力的遗憾和希望能够救治的决心;因发现21三体等多种染色体异常与疾病关系而为大家所熟知的杰罗姆·勒琼,极力反对染色体异常产前诊断和人工流产,从中体现出他注重生命伦理问题的精神。

其四,工匠精神。在遗传学研究历史上,有许多工作是经历长期的努力或是在数十年以后才得到承认的,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家的工匠精神。比如孟德尔1865年完成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直到1900年才被重新发现;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玉米研究提出的基因可以移动的超越时代的结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但她仍坚持自己的研究,最终于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科学研究领域,只有追求极致,秉承工匠精神,才有可能登临成功的顶峰。

其五,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鼓舞和推动大学生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谈家桢院士是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抗日战争期间仍坚持开展研究,首次提出镶嵌显性遗传,并不遗余力地献身于我国的遗传学教育;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表明了他希望造福全人类的决心。我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参与以及对杂交水稻和多倍体小黑麦的培育等许多遗传学的具体事例,都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遺传学中的思政元素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关注科研热点和研究进展,潜心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就有助于遗传学课程思政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优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多维度接受教育

因为科学教科书通过关系和条件语言,而不仅仅是“自然”世界的语言,这就更有助于构成专业科学中的特定社会实践而影响人类行为[1]。然而,很少有专业课程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考虑到思政教育甚至是教育使命方面的内容。因此,结合课程内容,对遗传学教材资源进行优化设计非常必要,如加入遗传学史、代表性事件、科学家轶事、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的积极和消极影响[6]等,可使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了解更加充分并得以升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素质和道德修养。

我们在《现代遗传学教程》的编写中有意识地融入一定的思政元素,如加入“遗传学相关伦理思考”小节,并在每一章给出遗传伦理问题的思考题,同时在配套学习资料中给出相应的参考答案。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伦理观、基因伦理观等。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教材数字资源和微信公众号,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穿插在专业知识点中,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与探索的空间。丰富优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建设了“生命伦理学”慕课,把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知识的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公众号平台推出了《我上遗传学》《中国遗传学百年沧桑》《我学生命伦理学》等系列文章,鼓励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找到兴趣所在,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文稿,拓展课外知识,并让他们体会到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五、结语

学习如同建造大楼的过程,而思政教育就像打地基,只有地基打得深、打得牢,楼才能盖得高、盖得正,假如忽视了思政教育这一地基,知识的大楼盖得再高最后也会歪斜倾倒。以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同步实现,人才培养大厦就能稳固。

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知识是显性部分,思政内容是隐性部分,只有将隐性的思政元素和内涵融入显性的专业知识教学中,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同向同行,才能培养出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独立科研思考能力和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课程思政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展开,使“思政基因”深植青年学生心中并得以充分和有序表达,否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就像生物基因的表达必须严格遵循生命伦理秩序一样,否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生。

[ 参 考 文 献 ]

[1] BAZZUL J. Tracing “ethical subjectivities” in science education:how biology textbooks can frame ethico-political choices for students[J].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2015,45:23-40.

[2] 张永清,薛勇彪.遗传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引领学科[J].遗传,2018(10):791-793.

[3] 杨学仁,朱英国.遗传学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383.

[4] 贺竹梅.现代遗传学教程:从基因到表型的剖析[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15.

[5] 陈德富,卢大儒,张飞雄,等.中国遗传学教学40年发展及展望[J].遗传,2018(10):916-932.

[6] CALADO F M,SCHARFENBERG F,BOGNER F X.To what extent do biology textbooks contribute to scientific literacy?:criteria for analysing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 issues[J].Education Sciences,2015,5:255-280.

[7] 贺竹梅,程焉平.生命伦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72-76.

[8] 孟安华.中国近现代的遗传学家及其贡献[J].生物学教学,2019(8):75-76.

[9] 黄正元.科学技术政治霸权的进程及后果[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8-32.

[10] BALTIMORE D,BERG P,BOTCHAN M,et al. A prudent path forward for genomic engineering and germline gene modification[J].Science,2015(6230):36-38.

[11] 褚嘉祐.遗传学研究领域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伦理学问题[J].遗传,2019(5):447-450.

[12] HORIBE S.Towards scientific literacy:a teachers' guide to the 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J].Science Education,2010(5):932-934.

[13] 贺竹梅,程焉平.生命伦理视阈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反思[J].生命科学研究,2020(1):1-6.

[14] 陈喜文,陈德富.我国高校遗传学教材的出版与使用现状的调查[J].遗传,2014(4):395-402.

[15] 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84-87.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遗传学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实验设计巧断遗传学(下)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遗传学基于翻转课堂的SPOC模式教学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