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9-16余道志蒋菊琴尤太洲许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9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组间

余道志,蒋菊琴,尤太洲,许杨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北 宜都 443300)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普通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长[1]。急性脑梗死又被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高发于中老年人群体之中,其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等情况。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言语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就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发展快等特点,致残率与致死率极高,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临床上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若能在发病时以最快速度接受正确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治疗的有效率,因此,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选用一个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3]。而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溶栓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临床上逐渐将其运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方案当中,为探究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的效果,本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并分析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急诊溶栓进行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被我院收治的120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5∶25,年龄48~69岁,平均(58.50±10.50)岁;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最长3.86h,最短1.14h,均值为(2.50±1.36)h。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7∶23,年龄47~70岁,平均(58.50±11.50)岁;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1.12~3.92h,平均(2.52±1.40)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等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的标准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2)NIHSS评分在7~22分之间的患者;(3)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在近期接受过相关治疗的患者;(2)具有出血体质或近期有出血情况的患者;(3)存在较为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4)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的妇女;(5)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6)存在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的患者;(7)依从性较差,无法或不愿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即在进行常规的降糖、降血压治疗外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5051,规格:100mg*3s)、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23116,规格:75mg*10s)等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剂量为100mg/次,1次/天,饭后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剂量为75mg/次,1次/天,疗程为3周。

给予观察组进行阿替普酶急诊溶栓,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110052),药物剂量按照0.9mg/kg计算,且剂量最高不超过90mg,将药物的十分之一与生理盐水混合,浓度为1mg/mL,采用静脉推注的方式给药,并保证在2min内给药完毕,而后将剩余药物溶于氯化钠注射液中,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需注意的是患者在静脉溶栓后的1d内不得使用抗凝、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1.3 疗效观察和评价

(1)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其神经功能情况,即在接受治疗前以及接受治疗后1d、7d、14d等时间节点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进行评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神经功能越差。

(2)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1d后血流动力学情况,血流动力学的指标主要包括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反射波增强指数 (Augmentation Index,AI)等。

(3)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对比

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不显著,组间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得到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在1d、7d、14d等时间节点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d后 治疗7d后 治疗14d后对照组 60 14.62±4.68 9.15±2.19 8.06±2.07 6.38±2.11观察组 60 14.27±5.21 8.12±2.37 7.25±1.98 4.31±1.46 t 0.387 2.472 2.185 6.249 P 0.699 0.015 0.031 0.000

2.2 两组患者在治疗1d后血流动力学情况的对比

在接受治疗1d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治疗1d后血流动力学情况的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在治疗1d后血流动力学情况的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全血粘度(mPa/s) Hct(%) AI对照组 60 4.61±0.52 0.50±0.03 7.26±0.61观察组 60 4.01±0.39 0.42±0.06 6.72±0.43 t 7.150 9.238 5.605 P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总概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5.0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其脑组织细胞会由于缺血而坏死,若无法获得及时的治疗,轻则脑组织受到损伤,重则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6]。临床上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常使用阿司匹林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片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能够预防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达到抑制血栓的目的[7]。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则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可选择性的抑制二磷酸腺苷和血小板受体的结合,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8]。两种药物相互作用下能够对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神经功能水平起到改善效果,而随着溶栓治疗方法取得较大的进展,临床上逐渐将溶栓治疗作为常用手段。阿替普酶作为一种血栓溶解药,其可以与纤维蛋白结合,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促进人体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具有较好的溶解血栓的能力,在将患者血栓溶解后改善其脑血管梗阻情况,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缓解病情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情况[9-10]。

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不显著,组间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得到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在1d、7d、14d等时间节点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水平,从而表明该治疗方案能够起到减轻脑组织神经功能损伤的效果;在接受治疗1d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证明了该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总概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5.0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并不会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急诊溶栓进行治疗可以更为显著的改善其神经功能水平和血流动力学情况,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组间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