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15邱继勤何兰青黄诗敏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旅游

邱继勤 何兰青 黄诗敏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旅游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对地方高校旅游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在对旅游国际化人才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从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国际教学平台、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拓展体系来开展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构建“目标导向、纵向贯通、横向拓展、综合提升”的旅游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9-0018-0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也日益明显。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出入境旅游规模达3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到1313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最大客源国和第三大目的地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必须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从国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尽管各高校在旅游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取向上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课程体系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地方高校在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相较于重点院校,地方高校国际合作教育平台有限;相较于高职院校,地方高校教学灵活度不足,国际实习机会受限。因此,如何培养胜任旅游业发展的旅游国际化人才,成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旅游国际化人才的界定

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对旅游国际化人才进行了广泛研究。林密莎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应该有国际化意识、胸怀,应掌握世界先进知识,在视野和能力方面具备国际化水准[1]。史丹萍提出国际化旅游人才不仅要掌握国际化旅游管理知识,还要懂得营销学、心理学和其他国家的旅游文化[2]。李志刚强调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与惯例、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适应国际环境等[3]。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张睿等将国际化旅游人才界定为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国际旅游知识,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国际旅游产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产生良好社会价值,在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能够做出贡献的人[4]。

唐跃工提出国际化旅游人才素质体现在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素质综合、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5]。曹毓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广而专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敏锐的政治触觉与坚定的政治立场[6]。

二、地方高校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地方高校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整体概况

目前,中国是全球旅游管理类专业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201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截至2016年末,全国旅游院校总数为2614所,在校学生为67.2万人。近年来,各地方高校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队伍不断壮大。例如广西、西安等地高校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开展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从培养模式上看,各地方高校已经形成了校校联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培养模式。

部分地方高校还将国际交流与合作融入旅游人才培养,开展国际学历教育;从培养效果上看,已有部分地方高校,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桂林旅游学院等通过了国际旅游教育质量认证,表明我国旅游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已得到国际认可。

(二)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未体现旅游国际化人才需求

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对旅游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但是,部分地方高校所制定的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远远滞后于旅游国际化发展需求。

例如部分地方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既未体现国际化的要求,未与当前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方向接轨。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等均未体现国际化特色发展,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与国际旅游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 课程体系建设未体现国际化发展特色

一是具有国际化特色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比低。如部分地方高校的国际化课程建设就是增设几门语言类课程,而双语或全英文专业课程设置严重不足,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依旧缺乏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很难胜任国际化的工作。

二是大多教学内容数未能够与国际接轨。譬如国际旅游发展的前沿内容与信息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国际旅游行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也未能及时在教学中体现。

三是课程考核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只注重理论和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学习过程和对能力的培养,导致所培養的学生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3.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支撑非常重要。由于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相对较晚,部分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多由地理、历史、外语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构成,真正具有国际旅游专业教育背景和经历的教师数量较少,导致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整体不高。

作为应用型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在师资队伍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但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旅游实践经验的教师在专业师资队伍中仍占多数,这导致部分教师指导实践的能力较低,无法带给学生更为实用的工作经验和技能。

4. 实践教学环节较弱,难以满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需求

实践是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实践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旅游作为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实践教学应是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各地方高校在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中,仍侧重于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也未能有效结合,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达不到旅游企业要求。

此外,大部分地方高校虽建有旅游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但以传统的技能性实习实训为主,国际化特色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习实训效果不明显。

三、地方高校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行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提出从人才培养目标、国际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拓展等方面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形成“目标导向、纵向贯通、横向拓展、综合提升”的旅游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一)目标导向:明确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回答。地方高校培养旅游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首先就需要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各高校的发展定位,也要满足国际旅游发展需求,突出区域特色和专业特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中还应体现国际性,强调对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如重庆工商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充分论证,将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国际旅游运行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旅游事务和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一目标定位既体现了国际人才应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前沿的专业知识”“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多元的文化意识”的特点,也体现了旅游行业的行业特征,强调对国际旅游专业知识,技能、规则的了解与掌握。

(二)纵向贯通:打造多元化国际教学平台

高校应通过纵向贯通,在第一课堂打造多元化国际教学平台。

1. 实施国际化学历教育,打通学生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对学生培养,地方高校应当主动走出去合作办学,实现教育资源国际共享,谋求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例如各地方高校可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实施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统筹设计,贯通培养,通过开展本科双学位、本硕直通车等学历教育项目,实现教育资源国际共享,联合培养。

2.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

为达成培养目标,各地方高校应结合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国际化特色的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设置要体现国际化特点。一方面,课程体系中要适度增加国际政治、国际文化通识、跨文化交流课程的比重。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管理等课程。

另一方面,提高课程体系中全英文和双语课程的比例,可将部分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课程开设为全英文或双语课程。例如开设“国际导游与领队”等全英文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

其次,教学内容要与旅游业的国际规则接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除采用国外原版或翻译版教材外,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将国际旅游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应用,以及前沿学术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

再次,课程考核应以知识运用和能力构建为考核核心。各高校要改革现有考试方式,推行全程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方式要从单一的闭卷考试向笔试、课程汇报、综合设计等进行转变,实现从死记硬背,注重理论掌握向学以致用、注重综合素质考核的转变。

3.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师资国际教育背景和行业经验

各高校要重视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的培育。建议通过“外引内培、内外整合”来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学缘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各高校对外应结合专业需求,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对内通过出台相关制度,鼓励现有教师开展国际交流,包括海外学历教育、海外访学、开展国际学术合作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还可聘请外籍教师执教,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各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发展,培养“双师型”教师。各高校通过政策设计,鼓励教师进行挂职锻炼或脱产学习,丰富一线经验,提高教师的实操性和针对性;学校也可以派出优秀教师前往旅游业发达国家进修、企业实习,拓宽国际视野。还可以通过聘用事业导师等方式,将业界人士引入课堂,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行业体验。

(三)横向拓展:构建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

横向上,地方高校应积极拓展与国外高校、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从多方面构建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

1. 建设校企合作校内综合实验室

地方高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路子,通过与国际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平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可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设符合国际旅游运营规则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训室,引导学生在模拟情境下进行专项训练,培养学生对国际旅游专业知识的操作能力。

2. 加大海外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证明,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把学生送去海外开展实习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式 。学生在海外的实习或就业,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国际旅游事务的应用能力。因此,各地方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设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海外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熟悉国际旅游运行规则,了解国际旅游行业动态,并适应国际化的竞争环境。

3. 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

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扩大学生的跨文化国际视野,实现地方高校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各地方高校要积极开展短期出国(境)交换交流学习项目,采用“X+Y”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学习+实习”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实现国际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四)综合提升:构建综合性素质拓展体系

在培养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可主要通过第二、第三课堂来实现国际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一是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在培养过程中,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和支持學生报考外语导游资格证书、出入境领队资格证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以提升学生对国际旅游事务的运营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是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赛事。在培养过程中,地方高校可以通过项目教学,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全国商业精英挑战酒店管理实践竞赛”等专业赛事,使得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是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一方面,通过申报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方式,开展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另一方面,以具体的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培养,可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地方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以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地方高校是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和生力军。办研究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行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提出构建“目标导向,纵向贯通、横向拓展、综合提升”的旅游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从重庆工商大学以试点的实施效果来看,这一培养模式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因此这一培养模式对于各地方高校旅游国际人才培养的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是旅游国际化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只有根据行业需求,结合学校特点,构建具有特色的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旅游国际化人才,才能够促进并实现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密莎. 关于我国旅游业人才对策的思考[J]. 经济前沿,2003(07):36-38.

[2] 史丹萍. 旅游人才现状及国际型旅游人才培养[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2):79-80.

[3] 李志刚. 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战略思考[J]. 江苏商论,2008(06):95-97.

[4] 张睿,张侨,金海龙.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及特征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2(03):77-78.

[5] 唐跃工. 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 中国科技信息,2007(19):228-229.

[6] 曹毓. 关于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 职教论坛,2012(35):83-84.

[7] 王童,李存林. 旅游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人才的管理培养[J]. 长江丛刊,2020(33):68-69.

[8] 苏红霞,艾欣. 基于供需关系的旅游类“一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22):151-153.

(責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旅游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旅游
毛遂自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为国家选人才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