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2021-09-15王晶

启迪·上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技能环境

摘要:现阶段,劳动教育在教学领域中的地位不断增加,同时也促使其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教育单位在劳动教育上的认识仍旧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因而导致劳动教育成效并不良好,难以有效切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尤其是在七年级实行的劳动教育,并未和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做出有效衔接。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手,以此来更好地贯彻落实劳动教育。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

引言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目前,劳动教育作为我国全面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需要不断地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当前,社会与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劳动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是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曾肩负落实劳动教育的重任

课程始终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期,我国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中都设有劳动教育必修课。2001年我国启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和完善课程结构,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增设了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为减少课程门类、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一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落实劳动教育的重任。国家随后颁发的相关文件也一再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2015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委曾发布过《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落实劳动教育的方法

2.1课程设置

劳动教育曾以“手工课”“实习”“生产技术课”“劳动技术课”等课程形成存在。如今课程数量越来越多,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家政、农事、手工、园林艺术、职业体验、创新科技、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小学的“四结合”较好地总结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德育養成类劳动、家庭教育类劳动、职业技能类劳动与创新教育类劳动。由此看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已从仅注重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养成延伸至注重学生劳动、科技、创造等综合素养的养成。

2.2尊重学科本身规律,分层建构劳动课程体系与内容

由于劳动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学校在建构课程时应充分尊重学科本身的规律,要分层次、分角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与内容。首先,重视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培养的教育。这一阶段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众所周知,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劳动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先要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态度,才能养成劳动习惯。因此,教师应从小事、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勤劳、勇敢的良好品质,通过劳动教育,为学生的一生打好底色。其次,加强学生劳动知识的掌握和劳动技能的锻炼。这一阶段最核心的任务是使劳动知识的传授与劳动技能的训练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当学生已经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时,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的传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知识和掌握劳动技能。教育者通过单元教学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劳动知识,与此同时,使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切身体会劳动的过程,并在劳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最后,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构建不同层次的劳动课程体系,使学生树立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知识、获得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个人价值、获得自我完善。

2.3具身校园劳动环境建设

杜威(JohnDewey)强调儿童内在禀赋的同时又强调“交互作用”,将有机体与环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视为有意义的“经验”;经验本身包括存在于人和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主动关系。校园劳动教育的离身困境突破在于打破教学时空对于学生的限制和束缚,构建一种与学生有机互动的劳动环境,让学生与环境和情境共生。首先,打造劳动教育的实体环境。比如基于陈鹤琴“活教育”打造校园环境,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劳动中;在校内开展种植园,小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可以了解植物种植过程和生长规律,掌握栽培和养护技能。在校内打造劳动、劳技教育课程的实践基地,构建以“做”为中心的手工坊、厨房基地,联通其他科目互相渗透;把儿童的视野从书本移向大自然、大社会,培养他们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利用现代技术打造虚拟的劳动空间环境,让学生能够多途径参与劳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模拟逼真的云端植物种植、动物饲养、交易市场等虚拟环境,让学生跨越时空局限,便捷置身在劳动的情境中,感受劳动的过程和意义。不管是实体环境还是虚拟环境,在特定的劳动环境中,学生能够调动已有的经验和感知,更好地整合自己的身体与环境产生互动,从而释放出更大的劳动潜能和劳动创意。

结语

通过活动,学生进一步树立劳动意识,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会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让劳动成为生活习惯。同时,把家庭的力量转化为班级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协助者,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劳动技能向家庭延伸,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

[2]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

石家庄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学校 王晶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环境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环境清洁工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漫观环境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