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乡村联手?校企社合作”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究

2021-09-15宋海文

新农民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宋海文

摘要:以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校之一——涉县职教中心为例,开展“校乡村联手 校企社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究,从培养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督导评价、跟踪服务等方面,努力整合学校、乡村、企社三方有利资源,互相乘势借力进行合作,解决学校单打独斗造成的招生难、组织难、效果差的问题,使培养工作更加切实际、接地气、适需求、助发展,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及其他培训质量提供有益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校乡村联手;校企社合作

“校乡村联手 校企社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旨在探索一套以学校为主体、多方参与的稳定长效合作机制,从各方参与的形式、合作的内容、运行的机制等方面总结出较为完善的方案,充分调动起各方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1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单打独斗唱“独角戏”。仅根据学校条件和意愿制订农民培养方案计划,盲目地到有关系的村里设立教学点。组织和上课主要由本校专业老师完成,低水平运作、低质量培训,农民的获得感少,劲头不足。

(2)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学校和老师掌握的信息资源有限,不熟悉村情业态和新兴产业,有什么专业老师设什么专业、会什么教什么,培养的专业知识技术偏离于农民需求和产业发展。

(3)乡村不配合政府支持度低。忽视与政府部门的联系,缺少乡村干部的支持和指导。培训招收学员、上课组织难度大,需用的场地、用具准备很费劲。

(4)不与企社合作,缺少先进的培训资源。先进的生产企业、园区或合作社,有厂(场)地基地、有技术师傅、有管理能手、有信息资源,可为培训提供实习参观场地,为教学提供师资技术,为学员提供生产信息材料,这是学校所不具备的。

2  “校乡村联手 校企社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意义

(1)校乡(镇)村政校联手,为农民培养争取政府支持和组织保障。主动对接部门乡镇和村委,搭起学校与政府合作桥梁,一同商讨专业设置、培养内容、选村设点、學员组织、场地设备等。

(2)校企社产教融合,使农民培养切合和引领产业行业发展。涉农的企业和合作社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引领着当地产业的发展水平。通过产教融合,可以克服培养专业与产业不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相脱节等问题。并让农民了解领航产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突出培养的先进性和引领性。

(3)多方参与汇聚资源,促进农民培养贴紧需求接近地气。由乡村指导、企社支援,多方参与到培养中来,合作招生招工、互用场地师资、提供实习实践等,达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方能使培养形式更适合,课程内容更适宜,讲授方法更对路,贴紧需求,接住地气,农民参训积极性高,学有兴致,训有实效。

3  乡村、企社、学校三方主要资源和合作点的分析

3.1  乡镇村的主要资源与合作点

主要资源:熟悉各项“三农”产业发展政策,清楚当地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状况;熟悉各村的人员结构、资源特点、产业经济、村情村貌及种养殖大户、技术能人等情况,了解群众对技术培训的需求;熟悉各村的组织建设及可用于培训使用的设施设备情况;具备行政组织和协调能力,尤其在村小人少的贫困村,更需要乡镇出面强力组织和协调;参与培养教学过程,能够帮助进行人员考勤、秩序维持和教学评价。

合作点:帮助学校向村民宣传农民培养政策;为学校提供所辖村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产业发展等信息;共商培养专业和教学内容、形式;确立教学点和专门负责人,帮助通知或分派培训任务;协助进行培训宣传、招收学员、设置教室、配备设备、开展教学等;帮助做好学员考勤和纪律维持,做好实习实践和参观学习活动的组织安全;给学校提出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促进培训质量提升;为以后跟踪服务和其他培训工作提供协助。

3.2  企业、合作社的主要资源与合作点

主要资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产业实体;较全面地掌握本产业发展的政策、状况、效益等信息;拥有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先进的设备技术,和有经验的管理技术人员;其经理或负责人大多有较先进的新理念、眼光,有思路有胆识有干劲;旗下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一线员工多使用的当地村民,也需要参加培训,或从学员中招收员工,或可帮助宣传企业、推销产品。

合作点:有条件的可以设立为教学点,借用场地设备;提供教学实习、生产体验和学习参观的场所、基地;提供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授课或技术指导,传授先进的生产理念、技术、经验;其中的员工作为学员参加培训,优秀学员也可被聘用为员工。

3.3  学校的主要资源与合作点

主要资源:具备农民培养的资质,能够承担各类社会培训;拥有各类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有必要的专业设备和实训设施;掌握培训项目和经费,了解项目的政策要求和工作流程;具体负责培训项目实施、档案整理、迎检验收等,是具体承办方、实施方,是培养工作完成的主体;与高校有关专家教授有工作联系或合作,能够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授课和生产指导。

合作点:主动联系部门乡镇村领导,介绍农民培养政策要求,讲清学校情况及对乡镇村的需求;征求学校培养工作方案的意见建议,共商工作如何开展和高质量完成;结合乡镇村里的安排,依据教学计划,安排并监督教师进行培训授课和实践活动;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合作社,商谈合作意向、内容和形式,签订培训合作协议;组织开展教学、实习、参观等活动,进行定期交流。

4  “校乡村联手 校企社合作”培养的基本模式

基本模式包含八个环节:谋划方案→询访部门→调研乡镇→联络企社→详订计划→联手招生→合作培养→跟踪服务。

①学政策谋划方案。上级培养培训任务下达后,学习政策,吃透精神,并根据学校条件和掌握的情况,以制定培养工作初步方案。

②询部门对接产业。提前主动与相关主管部门领导联系、咨询,听取意见。站在全县“三农”产业政策和生产状况的大视野下,对接主导产业全景,全盘谋划培养工作方案计划。

③访乡镇调研工作:初步选定部分乡镇村,组织负责教师下乡进村开展调研,拜访乡镇村领导,征询对在本乡镇开展培养工作的支持态度、工作难易度,以及对培养方案的意见建议,并对该乡镇村的经济产业、培训需求等情况做个全面的基本的了解交流。

④联企社寻求合作。联系能够提供实习实践和参观学习的生产性龙头企业、基地园区、种养厂场、合作社为培养工作提供支持,相互交流各自情况与基本需求,探讨开展合作的适合性和可行性。并签订培训合作协议。

⑤研情况详订计划。综合走访调研获得的情况和意见,确定专业设置和主培课程。根据各乡镇和农时情况确定开班培训时间,安排出课程表与教师配备,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参观学习等培养的各环节划分,订出较为详尽的培训教学计划。

⑥邀参与合作培养。不仅仅安排学校教师或邀请高校专家授课,还要通过乡村聘请当地的土专家、生产能手授课。不时邀请乡村干部一起督导老师授课和学员听课情况,并随时听取意见建议。在实习实践环节,要有企社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讲课或技术指导,切实让农民学员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经营理念,转变传统零散种养、家庭作坊、小农经济的落后思想,引导学员在产业转型、农业升级、增产增收中发挥作用。

⑦勤交流长期跟踪。集中培训结束后,要充分利用微信群保持交流沟通,还需要不断地对学员进行政策宣讲、信息推送、技术服务和指导跟踪。需要继续与乡镇村干部联系,帮助做好后期跟踪和教学服务工作。同时也要与企社保持联系,在农民学员、学校、企社间建立联系桥梁,长期为农民学员生产需求提供有效的资源和服務。

5  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通过该培养模式的实施实践,从六个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和改观。

——提高了培养课程针对性: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具体的产情业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设专业课程,选村涉点,对产业、适村情、接地气、提兴致,减少了过去单由学校确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如围绕县里大力发展红薯、中草药、旅游产业,在这些产业的重点乡镇开设相应专业和讲解相关课程,获得县乡领导认可支持和农民的喜欢。

——提高了培养组织高效性:有了乡镇村的大力支持和出面帮助,宣传动员、场地准备,以及学员考勤、上课组织、实践参观等都事半功倍、顺利高效。如招生和场室准备原来需要很多天才能准备好的事,变为两三天即可完成。镇政府帮助组织五个较小的贫困村联合办班,乡政府牵头安排中草药种植大户集中进行职业农民培养。并还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大大地提高了培养效率和质量。

——提高了培养对象精准性:以往招收学员老人、妇女居多。通过利用乡镇的行政资源,从当地产业发展考虑,重点组织有发展基础的种养大户、重要产业人员、村干部等人员参加,使得有一定的种养规模的大户、在村里的能人好手、有发展生产意愿的村干部、青壮年劳力和贫困户增多,真正能够扎根农村发展农业乐当农民的学员增多,培养农民的精准性提高。

——提高了培养过程规范性:按照该培养模式的八个环节规范运作,有序推进。包括学校承办的建档立卡户扶贫培训、残联人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培训,无论时间长短、人数多少都是依照这些基本流程进行组织,保证培养培训工作的规范、有序。

——提高了合作机制长效性:通过学校、乡村、企社合作开展培养工作,达到各方有利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建起了紧密交流合作的关系,充分照顾各方的所想所需所用。在今后的各项培训以及跟踪服务、后续回访等工作都可充分利用这些关系资源,进行长期合作和有效帮助,能顺畅进行、高效完成。许多乡村干部积极主动到校争取去开展农民培养、培训。

——提高了培养效果实效性:与过去相比,培养的成绩效果、学员的满意度及学校的影响力有很大的提高和变化。不仅帮助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而且农民闯市场、创业能力增强。促进农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部分小农户、贫困户、零散耕作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形成了一批“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形式,建成了一批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主、种养生产基地及农民企业家。如花卉种植专业户、特色果蔬种植大户、承包山坡搞立体种养殖户等优秀学员,都是经过新型农民培养后开始转型发展创业,或继续扩大生产的。《农民日报》、《河北日报》、《邯郸日报》及省县电视台媒体相继报道学校培养工作成效和先进做法,乡村、企业送来面面锦旗表达了满意与谢意。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需要不断在培养实践中摸索创新和研究总结,要善用校内、校外两方面的资源,尤其用好校外资源,共同合作培养,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丁富贤.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2] 蔡云凤.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实施路径研究[D].河北科技学院,2015.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基于参训意愿分析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