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文化传承与理解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研究

2021-09-13侯珊珊

课外语文·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素养语文

【摘要】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在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篇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体现在当下语文教学中,增强中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以及培养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从背景出发,反复玩味,发掘文本深处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化;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4-039-03

【本文著录格式】侯珊珊.在文化传承与理解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2021,20(24):39-41.

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这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培养中学生带着具有民族特征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记载数千年优秀民族文化的文言文自然在中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自信才是国人最根本的自信。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典籍都是以文言的形式记载的,如《天工开物》中用文言文所记载的造福人民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知识,以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励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如《史记》中用文言文记载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教学生读史明智、知古鉴今。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格修养,必须阅读、学习文言文。文言知识使我们古今连接、世代相传。

一、文言文教学对于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重要性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以简约精练的语言蕴含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以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文化传承——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中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树立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责任感尤为重要。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某个时代文化的缩影。在文言文解读与学习中,理解语言知识是基础,更应深究其中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涉及许多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称谓体现着古代丰富的文化现象。以刘邦对项羽的称呼为例,刘邦与项羽同是反秦的诸侯,他们地位相当,甚至刘邦还先于项羽入关破秦。但刘邦在抵达鸿门时说道:“臣与将军勠力而攻秦。”多次称项羽为将军,自称为臣。究其原因除过当时双方兵马力量悬殊的形势驱使之外,更多是刘邦本身人物性格的凸显。刘邦俯首称臣表明其抓住项羽目空一切的个性,体现出他善于权谋的性格特征。其次,文中刘邦分别在不同场景中说了三次“为之奈何”,同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中均有不同的用意。作者仅用四个字便能将刘邦的人物形象为我们刻画得惟妙惟肖。

文言知识博大精深,蕴含深意是其独有的文化魅力。文言文学习是当代中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去思考、去感悟、去了解古人的思想和观点,以此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其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文化理解——文言文的教育价值

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用简短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知古才能鉴今。通过文言知识的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內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礼记·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齐家治国”的基础与核心,即做任何事之前要规范自己的行为,需先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从文言文中我们学习到完善自己的重要性,而如何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同样可以从文言文中找到答案。如《荀子·劝学》中的学习之道使我们受益至今。文章开篇便以“学不可以已”点明终身学习这一中心论点,意在指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文中还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阐明反省自己是必不可少的,这对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检讨起到了教育意义,同时学习古人的议论艺术,使得学生在进行知识性学习的同时,也获得了人文性学习。这对学生的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终身教育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文言知识潜移默化地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蕴含于无声处。

教是为了达到不必教,教材作为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桥梁与中介,教育需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古人早在几千年前便用文言文本为我们阐发教育促进人自身发展的深刻道理。由此,文言文教学不是教师越俎代庖的讲授,而是带学生进入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切体悟其优秀的思想内涵,使学生理解文化多样性并发自内心地去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其自身素养。

二、文言文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策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意即圣人将自然之道表述在文章里。学其文,知其意,明其道。教学文言文从背景知识入手,让学生对作者与当时所处环境有大致了解,在诵读与分析字词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体悟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知人论世,理解文化内涵

文言文描写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如富有谋略的战略家诸葛亮、具有政治远见的军事家曹刿等。“意在笔先”,读懂文言文需要一定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通过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背景定“教”,促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人物特定的政治制度背景下,深刻发掘作者的用意以及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陶渊明家贫出仕与弃官归田的经历,且当时官场风气日下,将人物带入特定情境,透过选择陶渊明选择归隐之路发掘其“非淡泊无以明志”的品格。借此引导学生学习古人身上戒骄戒躁、宁静致远的品质,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自身素养。同时,引导学生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对话,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原有文本上生成自己独到的感受与理解。例如:秋天这一意象在学生对古人的刻板印象中大多停留在“悲秋”,而在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中偏偏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偏偏觉得秋天比那欣欣向荣的春天更有生气。此时教师可通过作者刘禹锡的生平经历以及其被贬之后仍乐观向上的心态,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学。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之处,不仅在于其格式与韵律,更是在于其时代背景,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引领学生在文言背后去探寻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是赋予语文教师独特的任务。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灵活而严谨地穿插讲解文言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文言知识储备,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作为抓手,若仅仅依赖文本本身,学生将很难理解作品的内涵。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细致地解读文本,品味作品的无穷意味,透过简短的文字感受文字之外的广泛意义,减少以自己片面的情感理解扭曲作者志向的现象,进而贴合作品与作者本身。背景教学有助于激起学生兴趣、理解文章内涵、拓展文化视野,更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涵泳教学,细析文化精神

文言文教学,需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揭示其内在意义。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品意境。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文章韵律,在分析词句中体会文化意味。

1.诵读经典,品味文章语言

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是培养学生语感,体会文本韵律美、艺术美的有效策略。先把文章读通,才能将其读懂。诵读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启迪思想。读是熟悉感悟的过程,也是深化记忆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校准字音,了解文章大意。文言文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学生一遇到文言文就头疼的现象,此时如若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可能会发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别有洞天的感觉。教师便可借机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细细品味文章语言,让其在读中领略语言的魅力,并留有想象的空间,透过眼前文字去思考,实现从“言”到“文”的质的飞跃。熟读成诵,多读是背诵最便捷的方式,所背诵的词句经消化吸收再赋予自己的情感色彩便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以古代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琵琶行》为例,从读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时的叹息与停顿,再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的感慨与激动。学生在读这首诗歌的时候大脑就会捕捉到琵琶声的抑扬顿挫,读者的情绪跟随着语言而起伏,思绪也跟随着作者的情感而波動,从而体悟作者的思想品质与作品的精神内涵,这就是诵读的魅力所在。

2.词句释义,渗透文化意味

汉字是汉语的组件,字词是文言的直接载体,字词教学是学习文言的基础。学习褚树荣老师“从文字层面来渗透文化”的主张。回归文言本身,在日常学习中积累字词知识,为文言阅读夯实基础。将分析关键字词作为分析文本内涵的抓手。教师也应在应试教育的大流中,保持文化的热忱。古文教学并非浅易的翻译教学,其教学重点在于落实到文化层面,达到“言”与“文”的统一,落实到学生精神成长的旨归。教师在进行文言字词教学时,可以借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在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涉入高于原有学习经验的知识。及时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提取有关联的字词进行知识迁移,巩固已学字词知识,并通过教师适时引导与教学,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重视文化传承,要重视文字与文化的关系,“当下许多学者都提倡以文字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起点,从中去探究文言所承载的特定文化。”因此教师教学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

(三)深度阅读,丰富文化自信

解读文本,挖掘文章背后的深意,散发其深刻意蕴与独特魅力,增加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而开展深度学习。立足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点,致力于素质培养。文言文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学生背诵课文和翻译成现代文,而是一个思维方式与审美鉴赏角度的转变过程。让学生以这些文言文本为跳板,对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深入挖掘并进行跨越时代的自我反思。学习是培养阅读能力与丰富文化自信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除了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女主人公刘兰芝不卑不亢的独立人格,还可以依据学情,适时引导学生从女性形象入手,深入分析其从为人子女到身为人妻、为人儿媳时未及时转变其自身角色定位,最终其与焦仲卿两人真心相爱却落得悲剧结局。引导学生以此事件为抓手,以小见大,深入剖析古代女性形象以及地位背后的封建文化礼教与矛盾冲突。从事件背后发掘其中蕴含的社会意识形态。任何悲剧的形成都离不开矛盾冲突的推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此作为教学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存疑解惑并形成个性化思考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师特有的使命是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魅力,形成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在语文的大道齐驱并行。对文言保持敬畏之心,尊重文言的风雅和宝贵。让文言教学从背景出发,沿着涵泳之路,抵达文化的终点。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童志斌,陈文玲.“字本位”:文言文教学“文化解读”的有效途径——2016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三[J].中学语文,2017(16).

作者简介:侯珊珊,女,1999年生,陕西商洛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