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传统文化 激活生物教学

2021-09-12项林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4期
关键词:生活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案例

项林

摘要:生物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抽象、知识点多且范围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有些内容可与生物知识有机融合。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与生物教学的有机融合,旨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案例  生活实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精神。生物教学过程融入传统文化,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深刻理解生物学原理,而且能让课堂多姿多彩,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也能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巧用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中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主动探究、探索新知识。比如必修一中第五章第二节《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教学时,利用教材知识探讨我国唐代诗人杜牧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同时利用图片展示,让学生想象夏天的夜晚天空繁星点点,萤火虫发出闪闪光亮与星星相辉映,享受这夜色迷人的画面的同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后,教师设疑: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吗?其体内有与发光有关的特殊物质吗?其发光过程中有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吗?通过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新知。

再如必修三中第三章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教学时,课堂上可以利用苏轼在《格物粗谈·果品》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既发,并无涩味”提出疑问:这里的“气”指的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让柿子无涩味呢?这样联系生活实践,易引起学生共鸣,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细节,勤于思考。

二、善用优秀传统文化,疑难点睛

生物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学生熟知的成语和谚语故事解释疑难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在“植物激素”学习过程中,顶端优势是难点,我们可以利用成语帮助学生理解,如一枝独秀:植物的顶端优势,即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还有,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后发生相互交换片段——失之交臂;细胞中多种细胞器之间的形态和结构的不同都导致了它们功能的差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食物链中不同生物都有各自的作用,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口腔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所以咀嚼馒头或者米饭能感觉到甜——津津有味;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有的变异是有害变异,有的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良莠不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生物教学中善于运用成语、谚语故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又渗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三、活用优秀传统文化,总结知识

教学知识总结时借助传统文化中的诗句或者成语等,形式新颖,记忆深刻,教学效果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必修一中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学习细胞膜成分和功能之后可以利用诗句总结升华。全班同学齐朗诵:

“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

是谁,奏鸣了生命的交响

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

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

啊,伟大的细胞膜呀

没有你,我会是何等模样!”

这段诗歌非常形象地展示了作为边界的细胞膜的重要性,体现了细胞膜的屏障作用、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的功能。通过诗句形象生动地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并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可以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归纳自然选择的适者生存规律。“一山容不得二虎”揭示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且逐级递进,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此外,有丝分裂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尤其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以及各时期的特点,学生难以掌握,但是如果巧用诗句总结其各时期特点,难点就能迎刃而解。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中期:型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建壁。通过简单的四句诗句归纳总结,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记忆细胞分裂期的特点,结合细胞分裂图区分各时期不同点,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巧妙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妙用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学中需要教师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心中。生物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农学、中医药学典籍中与中学生物对应的知识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生物科技成就融入中学生物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也引发了一些思考。例如,学习人教版选修一《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时,利用多媒体展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利用青蒿提取物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事例,讲解蛋白质知识时结合我国首次合成牛胰岛素的重大生物科技成就,通过事例让学生体会到了我国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必修二第六章《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时展示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阅读资料,让学生提前閱读并谈谈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原理、成功的原因以及意义。同时课堂播放有关袁隆平的介绍及事迹视频,他时刻关心着人民,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温饱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做出巨大贡献,他淡泊名利,不申请专利,把专利无私奉献给国家。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杂交育种,更是感悟我国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和敢于创新、顽强拼搏的崇高精神,教学过程中传递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

生物教学中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学生以后人生发展奠定文化基础和底蕴。例如,“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我们无不感到莫大的自豪和骄傲。教学实践中我们动员多科教师组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知识以及各时令节气农作物生长规律,并且带领学生实际调查不同季节的植物生长、动物活动规律,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编制了多学科融合的校本教材,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各学科融合,引导学生感知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性、科学性,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关注身边的物候变化,真实体会古人的劳动智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之,教学过程中巧用、善用、活用、妙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益于课堂知识教学,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能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生物·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生物·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金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探索[J].科教文汇,2020(05).

[4]金群.生物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探究——二十四节气文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启示[J].科教文汇,2020(05).

猜你喜欢

生活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案例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数学课堂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探究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语文教学重视生活实践的 “五个结合”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