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分数数感培养契机探析

2021-09-10罗刚

天府数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契机数感数量

罗刚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把数感列为十大核心概念之首,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在学习整数时,已经建立了一定程度的数感。分数数感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数感一次较大的飞跃,是学生学习分数后数学成绩分层的重要因素之一,关键在于把握好分数数感培养的契机,有效突破分数教学难点,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分数数感;培养契机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的建立首先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日常生活中数的意义,同时不仅能领悟实际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意义,还能够灵活描述或转换。数感的培养过程不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效果直观可见,需要经历逐步发展、形成的过程。分数数感的培养关键要抓住培养的契机,选对关键点就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版本教材关于分数的编排都大同小异,小学分数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学习阶段,小学中段初步接触分数,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和简单的计算。高段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学习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乘除法、百分数及综合运用等知识点。这样的课程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发展规律。但学生分数的学习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把握好分数数感培养的契机,能有效促进分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一、抓住种子课的萌芽契机培养分数数感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说过,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就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脈络;这样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就可以叫做种子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概念的初始课就是种子课,是发展数感的重要契机。

人教版教材中,学习分数第一课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几分之1,理解几分之1的意义,分子是1的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等内容,重点掌握分数单位,并用涂色、折纸、线段图等方法表示分数。而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分一分一》则不止出现了分子是1的分数,在“试一试”部分,结合涂色活动,理解其中的1份、2份、3份、4份所表示的意义。学生用折纸的方法创造分数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分子和分母的分数,这样的认识分数是比较全面的,也为分数中的数感培养做了铺垫。不同的教材虽然内容安排不同,但是重点都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意义“等分除”中的平均分的意义。

北师大版教材《分一分一》这一课为例。学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后,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学习分数的起始课。在正式学习分数之前,学生已经会用“一半”、“0.5”这样的词或小数来表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认识不难,只要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充分明确的意义,在生活中不同的物体里面找到其,一遍遍地理解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根本上理解了分数的含义。那么在后面的活动设计中,学生自己创造分数、理解其他分数的意义就比较顺理成章了。因此这节课的设计中,为了让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先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引进熟悉的生活资源,通过大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的意义,在创造分数活动中理解分数,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数的意义。

分数的初步认识,要在种子课上抓住契机,感受分数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创造表达方法,很多教师对这个环节容易走过场,这里的初始十几分钟关系到学生今后数学发展的基础。探究的情节比较简单,关键在于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种子的萌芽过程中,数感不断生长。

二、抓住厘清 “数”与“量”的契机培养分数数感

从数学角度来说,分数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它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值,还可以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相对性。对于分数本身而言,它们表示不同类型的量时,看似彼此之间毫无联系,但是可以利用通过“形”的对应和转化,建立联系形成数感。

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是整数、小数都只表示具体的、实在的数值,再者低年级初步接触分数时多数情况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种习惯性思维方式让多数学生认为分数只有这一属性,如:案例:把一根铁丝剪成两段,第一段的长度是原来全长的,第二段的长度是米,两段相比,(   )。

A.第一段长   B.第二段长   C.两段一样长   D.不能确定

错误类型一:选B。他们认为和米都表示铁丝的具体长度,要想知道这两段的长度大小只需要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当两分数比较大小时,分子相同,分母越小结果越大,故: ;

错误类型二:选D。采访这部分学生发现她们知道表示整体与部分的相对性,米表示铁丝的具体长度。但他们认为这两者是不同类型的量,彼此之间孤立,无法比较。

细究这道题出现错误的原因有:1.学生缺乏分辨分数什么时候表示具体的量,什么时候表示整体与部分的相对性的能力;2.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具体阶段,碰到相对抽象问题时不能把问题从题意中抽离出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讲图,利用“形”的对应和转化,建立联系形成数感。

三、抓住突破分数数量关系的难点培养分数数感

数感包括数量关系方面的感悟。数学学习离不开数量关系,尤其是解决问题中随处可见,因此数学成绩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分析数量关系能力的强弱。我们会遇到很多数量关系,有些一目了然,学生不见得会处理;有些比较抽象、隐晦,无形中增加学生找数量关系的难度。

案例:1.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2.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

很多学生看到这两道题时,认为答案是一样,显然是错误的。学生受到过往学习整数、小数比大小的干扰(A比B多几,等价B比A少几),导致遇到这些数量关系时:“A比B多几分之几”或“A比B少几分之几”,第一反应就认为:A比B多几分之几等价于B比A少几分之几,殊不知分数表面上是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其实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之比。“比”的定义将分数扩展为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比,当比的对象换了后,对应的结果也发生变化。该题对于学过“比”后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这类型问题我们通常把比后面的量作为基准量,把基准量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另一量根据基准量进行调整。

案例2:一根绳子,剪去后,还剩15米,那么剪去米后,还剩(  )米。

学生看到这类较为复杂、抽象的题目后,开始头晕目眩,毫无头绪,不知从何下手,最终答案五花八门。造成这种局面,一来是学生不会从题目中找出隐含的等量关系,二来是学生弄错数量与对应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种信息或数量较多的题,我们要鼓励学生学借助线段图来帮助自己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在相应的图中标出数量,最后转化为自己熟悉的问题,得到答案。这也暗示我们要多多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向学生渗透借助线段图或作图对自己理解题意非常有帮助。在分析分数数量关系时,突破难点与数感的培养相辅相成。

四、抓住辨析单位“1”典型案例培养分数数感

根据分数的意义,我们可以把一个、多个、多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即:单位“1”,它也是今后学习百分数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帮助学生识别单位“1”显得尤为重要。北师大版本的教材淡化了单位“1”的叫法,但一线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割舍不下。无论单位“1”的叫法怎样变,辨析单位“1”有利于培养分数数感。

案例: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第一天卖出这些水果的,第二天卖出剩下来的,还剩水果总量的(   )。

大部分学生的结果是 。对于这种偷换单位“1”的情况,学生潜意识缺乏判定能力,他们把卖出剩下来的,不假思索地理解为卖出这些水果的 。事实上“第二天卖出剩下来的”,此时的单位“1”不再是这堆水果,而是去掉第一天后剩下来的水果,对于出现两个单位“1”的这种情况,我们往往要以题中的总量单位“1”作为标准量,另外的单位“1”转化到这个标准上来进行解答。故第二天我们的单位“1”是这堆水果的,第二天卖了这些水果的,还剩水果总量应为。未来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关键句子、提取关键字眼的能力,注意题干中前后句的差别,多多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多个单位“1”的情况。

五、抓住建构分数、除法、比的意义知识体系的契机培养分数数感

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选择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表示;除法的意义之一:是把具体的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叫两个数的比。从学生的学情来看,我们的学生会叙述两者的意义,实际却分不清楚三者的区别。

案例:一根铁丝长 米,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长(  )米,每份占全长的(  )。

这道题目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考查,从学生答题的结果看,学生的确又被难倒;有时候出题者只出其中一问,这时题中出现多余条件制造烟雾弹,学生无法判定哪个条件有用哪个多余,给学生解题造成困扰。这两者都强调了平均分,却截然不同。第一空是从除法的意义出发,用具体数量除以它的份数,即:,第二空则是从分数的意义来分析解答,将铁丝看成一个整体,把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用 表示。数学学习是构建、解构、重构的有机整合过程,为此我们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应设计多个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我探索,帮助学生构建、解构、重构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建构分数、除法、比的意义知识体系就是培养学生分数数感的良好契机。

分数数感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数感一次比较大的飞跃,是学生学习分数后形成数学成绩分层的重要因素之一,把握好以上五个分数数感培养的契机,能有效突破分数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奠宙,巩子坤.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 钱秋云.数感在分数意义教学中的缺失與对策[J]. 2015

[4] 俞正强.种子课.教育科学出版社[J]. 2020

猜你喜欢

契机数感数量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尝试
头发的数量
向量数量积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盘面拉升暴发点与契机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失恋的好处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