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赠答诗初探

2021-09-10毕仲霆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4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诗人

摘要:赠答诗,是旧体诗的一种,表面上看,它是古代时期诗人彼此之间交换的产物,前者以诗“赠”给别人,后者则以诗“答”前者,一般有赠有答,具有书信性质;就其功能来说,它属于社会交际的载体,注重诗人彼此之间的回环往复,在一赠一答、一来一往之中,诗人之间的感情得到了交流与升华。

关键词:赠答诗;诗人;魏晋南北朝

一、赠答诗的概念

关于“赠答诗”中的“赠”和“答”,台湾学者梅家玲先生在其专著《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中有一段精辟的见解,所谓“赠”,是先作诗送给别人,“答”则系就来诗旨意进行回答,其回还往复之际,自然形成对应自足的诗意结构。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的赠答诗

(一)刘桢《赠从弟》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共有九首赠答诗,其中,代表作《赠从弟》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松树和柏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坚毅不屈的象征。与咏苹藻的写景略有不同,不先写背景,后写的主体,而是开门见山,在读者面前展现山上松柏高大挺拔的苍翠欲滴形象,展现“突兀撑青穹”的壮丽气象。 风的“瑟瑟”被用作背景,加以对比衬托,以揭示松树生长在寒冷环境中的颜色。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前者感叹山谷里的寒风,而后者则赞赏对松树的活力与健劲,表现出松树在寒风中顽强抵抗。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描述了松树生长的恶劣环境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前一个“正”字告诉人,此时此刻是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万木凋零;之后一个“正”字,告诉人,看松树,它还是屹立在寒冬之中、正气凛然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用设问句,更肯定了松树和柏树的忠实和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

(二)曹植《赠白马王彪》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赠白马王彪》是曹植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写曹植与白马王曹彪在回封地的途中被迫分离时的复杂心情,感情非常沉痛凄婉。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这种苦悶与壮志在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抒发了曹植心中屡受迫害的愤懑之情。“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当时的诗人已失去自由,只能返回封地,没有其他选择。又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心情沮丧愤慨,想要回京城,但“欲还绝无蹊。”诗人既有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强烈的建功意识,又有因生命短促而导致的焦虑,所以内心纠结怅惘。

(三)陆凯《赠范晔》

《赠范晔》是南朝诗人陆凯赠予范晔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开头是为了表明诗人和他的朋友在千里之外,只能通过信使互相问候。这一次,诗人不是一封信,而是一朵梅花。诗人借梅花用“一枝春”,象征春天的到来,寓意对相会时间的期待,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和美好祝愿。这首诗构思优美,清晰,自然,富有情趣。

《赠范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的开头指出,诗人和他的朋友是如此遥远,他们很难聚在一起,他们只能通过信使互相问候。这一次,不是写信,而是赠送梅花,这表明两人关系密切,不拘泥于形式的情感表达。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实则是别有心意;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故送上梅花的问候,体现对朋友的深切关怀。如果说前两行诗是直白平实的,那么后两行诗则是用淡淡的问候表达深深的祝福。江南不仅一无所有,有的是诗人的真挚情怀,而这一切,都凝聚在这朵小梅花里。这说明诗人的品位是多么高雅,想象力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技法,借代万物,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寓意着对团聚时间的期待。

三、赠答诗的写作特点

(一)比兴

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物进行形象的比喻,突出表达其特点。“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重要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在《赠从弟》三首中,刘桢都采用了用典的手法,其一以“藻”为喻,比喻高洁品格;其二以“松柏”为喻,比喻坚贞本性;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其三以”凤凰:以比喻远大志向。刘桢在诗中采取用典,扩大了诗的容量,简化提炼要表达的内容,也能增加诗歌的文化底蕴,使诗的形式与语言更明炼。

(二)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宋代张炎在《词源·离情》中写道:“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此为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在《赠白马王彪》中: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在路上,诗人触景生情,表达感情。徘徊在无限未来的路上,曹植不禁问自己:“我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相思”指的是兄弟之间的牵挂,即他对曹彰的悼念和对曹彪的思念。在相思的阵痛中,面对凉爽的秋风,寒冷的田野,萧条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秋风不暖,蝉发出一声哀鸣,一组伤感的风景。此外,“鸟儿带着美丽而锋利的翅膀去森林;孤独的走兽在绳索上行走,草不提食物的标题”,也引出了诗人的无限悲伤。返回的鸟有森林可去,孤独的动物有鸟群可去,所有的鸟和动物都有自己的家可去。然而,曹植自己却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这导致了一种感觉,人不如物,“感觉物伤害了我”。终于,我可以“长时间地抚摸我的心”,并长叹一声轻拍我的胸部。在现实生活中,作者已经没有了未来和希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赠答诗作为特殊的诗歌类型之一,彰显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优秀美德。赠答诗多是抒发诗人感情之作,其中既有对人生苦短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对友人的劝诫慰勉之情,还有对同僚之间的颂美之词和思念之情等,辐射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领域。诗歌内容丰富,感情真挚,采用比兴、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能力。赠答诗作为古代文人骚客情感交流的方式,对魏晋文学以及诗歌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毕仲霆(2001-),男,汉族,辽宁大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15

猜你喜欢

魏晋南北朝诗人
最帅的诗人
澳大利亚最有名的诗人是谁
“诗人”老爸
愤怒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简论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妇女的悍妒风气
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人北上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