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健康视角的研究生教育培养调查与分析

2021-09-10齐西婷宋军阳巫剑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研究生心理健康

齐西婷 宋军阳 巫剑

摘  要:研究生是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围绕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以及研究生对课程培养、学术科研、指导教师和团队负责人等方面的评价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旨在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研究生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1-0008-05

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年龄和阅历来看,研究生较本科生更加独立和成熟,但研究生所处年龄阶段正是婚姻、事业、家庭等人生重大事件的关键时期,来自学业、人际、家庭、爱情等方面的冲突愈加明显。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学生群体,一方面在更高层次上有追求理想、实现个人目标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承受着诸多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研究生既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培养对象,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者,其心理健康与否会显著影响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心理问题案例的不断出现,研究生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为例,围绕研究生心理健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以及研究生对课程培养、学术科研、指导教师和团队负责人等方面的评价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旨在为促进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专题调研

研究生导师接触研究生机会较多,心理健康专题调查采用以导师为单位,通过导师平台排查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5位研究生导师指导的763名在读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收回67位导师指导的613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为80.34%。调查问卷由学校专职心理辅导员按照特定规则制定,通过调查排查出有疑似异常表现症状的研究生156人,占受访研究生总数25.45%。将心理学因素的9个消极方面分别罗列,占3个及以上因素的排查人员有7人,其中4人有5种因素表现,考虑关注,并有2人须重点关注。调查结果如后文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个人心理因素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明显,其次是社会文化影响,疾病及生物学因素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有所体现。参与心理问题排查的613名研究生中,有5名研究生心理问题凸显,需重点关注。相对于参加排查的613名研究生,只有0.81%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需予以重点关注,比例虽小但绝对不可掉以轻心。表1中,在社会文化、个人疾病、生物学因素影响下,各种压力,如学习、人际、经济、情感等方面所占比例最大,为51.00%,近半數研究生心理上存在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都来自各种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和生活。通过对排查结果进行筛选和客观分析,综合社会因素影响及农学类研究生学习特点,探索借助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最大效能地发挥导师的天然优势 [1]。同时结合研究生自我教育,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从而促进研究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 [2]。

二、研究生教育培养调查分析

为了掌握研究生在生活、学习、科研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针对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共32个选择题,涉及研究生心理、课程培养、学术研究、指导教师、团队负责人等5个方面。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7份,其中硕士研究生298名,博士研究生29名,问卷回收率93.43%。统计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关于心理问题

朱美燕等研究认为,引起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自我效能感低导致的“自卑情绪”、科研压力导致的“自我否定”和师生或同学关系导致的“焦虑情绪”等因素 [3]。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表1),心理压力过大是目前研究生群体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引起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从压力来源来看(表2),61.56%的受访研究生认为其压力来自对未来就业的担心,27.96%的受访研究生表示其压力来源于学业和科研。可见就业和学业已经成为当代研究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压力来源于家庭期望和其他方面的比例均为3.23%,来源于爱情方面的比例为2.96%,仅有0.27%的压力来源为研究生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工作。

处理方式方面(表2),大部分学生(41.94%)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向知心朋友诉说,20.43%的受访者会向其男/女友诉说,25.27%的受访者会通过做运动或听音乐消除烦恼,仅有8.33%的受访者表示遇到心理问题会寻找导师或家长倾诉以寻求缓解。这就意味着,当孩子们有心理压力时,家长和导师可能并不知晓,这也提醒导师和家长要从各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另外,一项关于遇到心理问题找导师或团队老师倾诉寻求缓解是否有用的调查,认为有作用的比例达到了62.10%,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导师和家长了解情况并采取措施的必要性。

许多高校都配备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室,但调查表明(表2),当研究生有心理压力的时候,仅有0.96%的受访者会通过请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解决心理问题。学生在出现心理压力的时候,为什么不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50.81%)受访者觉得自己能解决,22.58%的受访者认为心理问题属于个人隐私,不愿让外人知道,10.48%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咨询没什么用,不知道(学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咨询室的比例仅为3.23%。说明大部分研究生知道有心理问题应该找心理咨询师,也知道学校或社会有这样的专门人员和机构,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坚信自己可以解决,对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存在顾虑。研究生是高校心智最成熟的学生群体,小的压力也许可以通过研究生自我调节缓解和消除,大的压力或者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是无法通过自身来解决的,这就意味着高校需要提早觉察学生的心理压力,不能任其心理压力自然发展,要依据不同程度,采取恰当的方式介入,从而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心理教育期望方面,高达40.05%的受访研究生希望学校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27.15%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研究生团体活动,18.55%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可以多做心理健康宣传工作,12.90%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可以多开展心理讲座(见表2)。说明高校研究生群体确实有接受心理教育方面的需求,也说明高校在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关于课程培养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课程教学应强化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4]。关于研究生课程培养的调查结果显示,12.10%的受访者认为研究生授課需要有合理教材,不能单纯依赖主讲教师的教学课件。3.76%的研究生认为课程教学应突出重点和难点,57.53%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课堂练习,6.72%的受访者认为应明晰教学思路,认为可采取其他教学方式的比例为19.35%(见表3)。此项调查显示学生期望加强课堂练习的比例最大,说明高校在研究生教学方面,需要适当加强课程的课堂练习。

教学方式调研结果显示(表3),56.45%的受访研究生认为采取课堂讨论式教学效果更佳,高达75.81%的研究生认为传统教学更能提升教学成效,57.80%的受访者期望开展社会考察以巩固课堂教学,73.66%的研究生更倾向于采取多媒体方式如观看教学片的教学方式。此项调查表明,当代研究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认可的,也认为讨论式教学是比较适合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期望在研究生期间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互动式教学方式感兴趣的比例仅为3.49%,这与高比例赞成讨论式教学相悖。说明学生普遍认可研究生课程应该是讨论式的,但是当让学生在课堂发表观点与老师和同学互动的时候,又表现出畏惧情绪。其原因可能是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是灌输式教学,没有形成讨论式学习的习惯。针对这个问题需要高校研究生授课老师要继续鼓励研究生在课堂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和同学互动,形成勇于交流自己观点、和其他人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关于学术研究

对研究生来说,除过课程学习外,最主要的任务是开展学术研究。高校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一般都是属于学术前沿或者与学术研究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表4),71.51%的受访研究生表示可以通过专业课强化专业基础,提升科研方面的知识储备,这说明绝大多数研究生拥有较为浓厚的科研热情和科研意愿。57.26%的受访研究生认为公共课能够培养个人基本素养,是科研能力提升的基石。说明高校针对研究生开设与学术研究有关的公共课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也有31.99%的受访研究生对专业课的设置存在质疑,认为专业课缺乏针对性,不如自己查找相关资料效率高。19.62%的受访研究生认为公共课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未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学科特点,效果不佳。这也暴露出高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开展具体的专题调研,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和完善授课内容。

专题讲座是研究生培养的环节之一。调查发现(见表4),研究生对不同主题的学术讲座存在明显的选择偏好,依次为:学术方面技巧和方法的介绍(72.31%);求职、实习、职业规划等(59.95%);学术前言问题(50.81%);学习、考博等方面的经验分享(34.95%)。数据表明,研究生对学术前沿的关注并没有排在第一,学术技巧和方法(例如SCI论文写作讲座、期刊选择及投稿技巧讲座、数据及图表处理讲座、大型仪器操作专题讲座等)反而排在第一,其原因可能是高校对研究生考核指标(大部分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指标)在起作用,说明在培养研究生对科学问题兴趣和自觉的创新意识方面的教育仍然需要加强。另外,研究生对求职方面的培训期望比例占到59.95%,再次说明研究生群体对就业问题的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

(四)关于导师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国内大部分高校都遵从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调查结果显示,导师的科研能力、道德情操、治学态度和研究方向是研究生选择导师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占比均过半)。其中,80.38%的受访研究生认为导师的科研能力是其选择导师的主要因素,75.54%的受访研究生认为导师的道德情操是其选择导师的主要因素,69.35%的受访研究生认为导师的治学态度是其选择导师的主要因素,65.07%的受访者认为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其选择导师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受访研究生表示还会考虑指导教师的课题质量(占比48.66%)、科研经费(占比42.20%)和资历(占比27.15%)等因素(见表5)。数据显示导师的科研能力是学生选择导师的首选,其次是导师的个人品质。科研经费占比较低,导师资历占比最低。这反映出当代研究生在导师选择方面是理性和科学的。

学生与导师交流频率,一方面反映学生对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导师的尽职程度。调查数据显示(表5),29.84%的受访研究生每两三天与导师有交流,19.89%的受访研究生每天都可进行师生交流。其余频次分别为每周见一次(占比18.01%)、每周见两次(占比15.32%)、每月见两次(占比9.68%)、每月见一次(占比3.49%)、很少与导师见面(占比3.23%)。研究生与导师交流的频率在每月2次及其以上的频率(A1-A5)是正常的(研一除外),如果学生与导师交流频率低于每月1次,一般很难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高水平成果的产出。调查结果表明,异常频率(A6和A7)合计占比仅6.72%,虽然比例不大,如果研究生规模比较大,其绝对数量也不容忽视。所以,此问题也需要引起研究生管理部门的重视。

(五)关于团队负责人

高校的科学研究一般以科研团队的形式存在,团队负责人在科研团队的运行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科研团队的效率和科研产出。调查数据显示(见表6),82.25%的受访研究生认为在实验室平台经过短期(安全)培训后才能进入实验室,说明多数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实验安全意识。62.63%的受访研究生认为应基于实验室的财力、物力及管理考虑限制允许进入实验室的人数。仅4.57%和10.49%的受访研究生分别对进入实验室短期培训和人员管控持反对态度,37.37%的受访研究生对以上2种持中立态度,说明大部分研究生认同团队基于实验安全和效率考虑而制定的团队内部规则。

数据显示,79.83%的受访研究生认同团队负责人为学生提供实验格式、数据采集与记录、数据保留、数据所有权、阅读文献、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指导。此外,83.87%的受访研究生认为团队负责人对学术发表、论文写作、作者贡献度等内容的规定应当通过培训的形式尽早将此规定传达给学生。77.15%的受访研究生支持团队负责人对其科研进度进行定期讨论、分析数据和设定目标计划,79.84%的受访研究生支持团队负责人对其整个研究团队召开定期会议,并审查各个项目研究进展。62.37%的受访研究生支持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实验室良性竞争。87.91%的受访研究生希望团队负责人能在阅读科技论文方面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88.44%的受访研究生期望团队负责人或导师组成员能给予写作方面的建议和指导(表6)。從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代研究生对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实验环节和学术论文方面的态度是理性和科学的。研究生能够意识到团队负责人的工作和措施是在帮助自己做实验和写论文,认同团队负责人的工作和措施,也期望团队负责人能够在这些方面给自己和其他团队成员提供帮助,说明研究生群体普遍关注和看重自己的实验和论文。

三、建议

(一)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资源,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动态追踪体系

首先要依托学校的“心理健康”资源,协同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对研究生举办讲座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心理知识和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思想观念。其次是完善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即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牵头,定期、随机在各培养单位开展心理健康调研,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在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的同时需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信赖感和重视度。最后,各培养单位应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重点关注贫困生及在学习上、生活上或情感上遭遇重大变故的学生群体,对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二)打造严肃活泼和支持性与激励性并存的科研环境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研究生高效科研活动的必要保障,也是避免研究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现实举措。一方面要加强导师和团队负责人对研究生指导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规定导师对研究生的最低指导频率,尽可能地在生活上关心和激励研究生。同时应强化团队负责人对研究生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研究生能享受到充分的科研指导,使研究生能在一个严肃活泼的环境内从事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应优化和完善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日常管理,提升奖、助学金的保障和激励效果,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鼓励研究生更积极地投入科研活动。此外,应深入推进课程建设及创新,改善研究生授课方式,使授课内容更加贴近研究生的专业需求,从而促进研究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科研知识和科研技能,为从事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自信心

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就业压力已成为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应根据研究生专业情况,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如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在研究生专业技能、就业匹配度、就业帮扶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帮助研究生就业。在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帮扶工作时应注意贴近研究生实际情况,可通过就业宣讲、就业经验分享、一对一指导、校企对接等方式加强研究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信心 [5]。此外,导师、团队负责人、学院相关教师应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给予研究生适当的关心和指导,及时解决研究生在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四)构建动态化、常态化的导师行为规范,建立研究生投诉和权益保障机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6]。导师对研究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导师自身的经验或经历,但这些经验或经历并不具有普适性,并不能确保对所有研究生都起到同样作用。因此,各培养单位有必要构建动态化、常态化的导师行为规范,通过建立动态化、常态化的培养机制,不仅可以为导师提供清晰、准确的培养政策,还可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研究生对导师的不当行为通常会采取忍让。学校对于导师不当行为应“零容忍”,及时查处存在不当行为的导师,以规范研究生培养队伍。因此,各培养单位应建立研究生投诉和权益保障机制,构建完善的保护举措,切实维护研究生的自身利益,必要时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援助服务,充分发挥研究生对导师不当行为的监督作用。

(五)导师主导与研究生自我控制结合

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导师的角色慢慢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调节者、激发者 [5,7]。导师的人格魅力、言谈举止,对研究生期间的人格塑造、处事方式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力,会指导培养出和导师各方面相似度极高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科研及生活指导对研究生个人成长是否有帮助存在差异 [7]。研究生视导师为业务上的楷模,在导师的指导和熏陶下,研究生夯实知识基础,增强创新能力,这样容易被研究生信服和接受,这就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研究生独立意识强,自我发展意愿更强烈,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应促进其自我教育 [7]。师生之间营造和谐共处、默契融洽、平等愉悦、教学相长的氛围,为研究生身心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六)重视团队成员主体地位,优化团队负责人领导策略

一味地强调科研任务的重要性而忽视团队成员的主体地位,会使团队成员丧失归属感,降低团队整体学习效率,影响团队发展。只有让团队成员充分受到尊重,并使其意识到在团队中的价值,团队成员才会在科研活动中投入更多,从而形成良性竞争,激发团队成员的科研动力和科研潜力。团队负责人应优化自己的领导策略,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策略。目前多数科研团队的管理方式都是“简单式管理”或“标准化管理”,要求团队负责人对团队科研进度进行严格把控,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团队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研究生作为团队成员,负责人可循序渐进地给予团队成员“自主性” [5]。通过加强团队文化建设,提升团队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使团队成员目标与团队整体目标趋于一致,实现团队成员和团队整体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宁成. 导师利导: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36(01):84-87.

[2] 赵员秋,张玲娥,潘志华.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10(01):68-71.

[3] 朱美燕.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3):117-121.

[4] 尤小芳,施姣姣,谭晖,谢静波,汪玲.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 教育生物学杂志,2020,8(03):193-197+207.

[5] 李霞,张万红,杨再明. 基于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31-33.

[6]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EB/OL]. (2018-02-09).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7] 周莉,郭瑾瑾,王兴超,雷雳. 导师排斥感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04):40-44.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研究生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当地区域经济
浅析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