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有效策略研究

2021-09-10蔡焕玉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课文

蔡焕玉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美育的任务;其次,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美育内容(含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再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实施美育(包括在感性形象中感受美、在画面与音乐中享受美、在教师的真情实感中理解美、在朗读中体会美、在讨论交流中探索美、在写字中表现美、在写作中创造美)。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美的手段,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历代中外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们都把它看作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

在我国,美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用“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学生,注意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其中“礼”与“乐”置于优先地位。这已涉及到美育的内容了。到了近代,蔡元培、王国维、鲁迅等都曾大力提倡美育。在1912年的时候,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当中确立了以美育代宗教这一理念,同时指出“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鲁迅同样也倡导美育,在他的观点中,美是有着伟大力量的,而且能够实现“美善吾人这性情,崇大吾人这思想”的目标。进入现代之后,人们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升。在2018年9月的时候,习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对教育培养目标规定的显著性变化。由此可见美育在现行教育中的重要性。

語文是小学中所占教学时数最多的一门学科,也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早就提出,语文教学要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把审美教育明确规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利用优秀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审美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必须以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己任。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怎样高效的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明确小学语文美育的任务

目前来说,语文新课改中对于审美教育是比较关注的,它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目前的语文教育情况入手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教育是必须进行的。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美育应该涵盖哪几方面呢?

(一)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对美有更清晰的感知。一些研究人员指出,美是要通过心灵的创造才能生成的。而学生的“心灵的创造”,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故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使他们遨游在美的海洋中的同时,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二)提升学生对美的评价力

相对来说,这是学生审美水准的逐步提升,不仅仅可以感受美,同时也能对美的本质产生深入的理解。在这方面的教育中应该赋予学生相应的审美标准,比如说崇高感、优美感、悲剧感、以及丑陋感、蔑视感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充沛的情感、坚定的意志、正确的标准去追求美、抛弃丑。

(三)提升学生对美的创造力以及表现力

在这一方面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日常中表现美的能力,这属于美育的最高等级,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增长知识、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创造美和表现美。

二、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美育内容

纵观小学阶段十二本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差不多在每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美育因素。这些因素贴近学生生活,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教材中有关美育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描写自然美的

国内很多的知名作家使用生动、有趣的文字来描绘自然之美。如老舍先生的《草原》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辽阔、壮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萧红的《火烧云》描写的就是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不断变化、多姿多彩。学生在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看到了坚固美观的赵州桥(《赵州桥》)、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观潮》)、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富饶的西沙群岛》)、一年四季景色诱人的小兴安岭(《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些美文,犹如一幅幅旖旎多彩的自然山水画,让学生沉浸于美好的事物当中,感受自然的美所带来的愉悦。

(二)反映社会美的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编排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物思想的作品,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等因素。课文以生动的描述,向学生表明应当提倡什么和批判什么,肯定什么和否定什么。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里《雪孩子》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的可爱的雪孩子,最后为了从大火中救出小白兔而舍弃了自己的童话故事。文章为学生懂得助人为乐,舍己救人提供了鲜活的范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净化……

(三)表现艺术美的

语文是最富情感性的学科,它以优美的文学熏陶、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怡情养性。在语文教材中,有故事、童话等体裁的作品,学生可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一段文字多么美,作者通过诗化的语言,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漓江水又清又静又绿的气势描绘出来了,学生从中领会到语言文字和表现手法在文章中的特殊作用和独特魅力。另外,教材中多数课文都配有相应的图画,显出整体和谐的美感,它具有审美和启发学生智力的双重功能。比如《邓小平爷爷植树》文中邓小平爷爷与小学生一起给树浇水的特写镜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荷花美景图等,都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景致的美。

这一篇篇教材所蕴含着的美育内容,都寓于具体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人、事、景物当中,构成一个有机的美育的整体。教学时,教师要好好驾驭这些教材,细致挖掘这些内容,充分发挥隐性资源内在的教育功能,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形象,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素质,从而学会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和体现美。

三、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

结合美的本质进行分析和理解,因为对于美而言,他是一种情感上的教育,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可以通过情感的开发来提升我们人生价值境界的。并且,美的形象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决定它的境界。而美的无概念性,则决定它在情感上的体验,美并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对于情感心灵上的一种升华,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所以,教师要审美地组织教学,使课堂富有形式美而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和谐的心境下学习,获得学习情感的体验。

(一)在感性形象中感受美

在审美关系中,核心是“美”,审美的感性形象正适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小学生的年龄都非常小,所以导致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而言影响并不是很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的存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应该将学生带入到教材的形象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特定环境产生感性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情感。《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五壮士英勇顽强、勇于献身的英雄事迹,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具有很强感染力的,并且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文章中细致的描写了英雄们是如何痛歼敌人的,其神态、动作等都很具体、很形象地把他们的光辉形象展现于学生眼前。结合这些情境,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对孩子进行心灵上的启迪,利用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入情入境,与五壮士“同呼吸,共命运”;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抓住五壮士的语言、行为、神态进行分析,在心领神会中体会人物坚强不屈的形象,勇于獻身的精神。这样从感受形象出发,从中受到美的感染,让他们产生敬爱的的情感,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在画面、音乐中享受美

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教师在讲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月光曲》那段课文时,可利用电脑软件,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美丽的画卷: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轮皎洁的月亮冲破云层,升上了天空。通过这样的描述,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促使他们对课文中的形象有直觉的整体把握,帮助学生体验画面的美。当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配上《月光曲》这首悠扬的钢琴曲,让学生在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美妙的乐曲中,获得美的感受,激起情感的共鸣。

(三)在教师的真情实感中理解美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得体大方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的语言等,都会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教学《匆匆》一文时,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情景: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来的燕子还是之前的燕子么?新开的桃花还是之前的桃花么?以此来引起学生们的深思,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所提出的疑问是让学生们懂得珍惜美好的今天,因为时间一但过去了就真的不会再回来了。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去调动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强烈持久的情感感染。由此可见,教师鲜明、丰富、跌宕起伏的情感形象,会使课堂教学放射出美的光彩。

(四)在朗读中体会美

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是由一定优美的句子连缀而成的,它具有音乐感、流畅感、形象感、情意感等。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传达出他们对这些句子的感悟和理解。如《陶罐和铁罐》一文中这一句:“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从话语中可以看出,带有一丝轻蔑的神气。《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些优美的句子,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到它们表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可见,朗读是可以提高学生感悟优美句子的能力。

(五)在讨论交流中探索美

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事实上,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审美交流,既能使学生养成乐于合群、善于与人交往、和睦相处的心理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尽情倾诉,充分体验,从中感受、领悟教材中所蕴含着的美育因素,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得无法言喻的情感教育方式。如《草原》一文中写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这样优美的句子,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小组中谈谈自己读了这个句子后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并且说说这个句子美在哪里?学生畅所欲言,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在群体中对审美对象进行讨论交流时,他们都同时感受到了对方独特的审美感受、审美个性。彼此之间一下子成了对方审美的启发者,以致形成了一种尽可能完美的集体美。

(六)在写字中表现美

在一年级起步阶段,就要打好写字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具体指导学生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使学生初步体验汉字的形体美,明白把字写得美观漂亮是一种美的体现。例如指导学生写“思”字,重点要指导“心字底”的写法:左点不能写成撇,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卧钩一定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钩”。教师通过这样细心的指导,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汉字的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汉字的兴趣和热爱。

(七)在写作中创造美

学生的作文是否具有审美的内容和情趣,是否表现了健康的审美观点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是衡量他们的作文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致美、人物美、生活美等,获取作文题材;分析范文美的所在,掌握写作方法,提高鉴赏的能力;体验,激发审美的情感,产生表达的欲望;仿写美文,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这样做,就能培养学生的美育观念和审美情趣。学生在小学生活中受到美的熏陶而形成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等美好品质,懂得用美的目光去鉴赏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达感情和内心感受,这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 顾明远、黄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版。

[3] 陈国雄、崔峦主编:《课堂教学艺术集萃》,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课文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